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 | 為國找礦 無悔昆侖——記青海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黨委委員、總工程師潘彤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潘彤(右一)與(yu) 同事在柴達木盆地北緣找礦(資料圖片)。

潘彤(右一)與(yu) 同事在柴達木盆地北緣找礦(資料圖片)。

  巍巍祁連、莽莽昆侖(lun) ,綿延出壯美的風景,也蘊藏著豐(feng) 富的礦藏,成為(wei) 一代代地質人奮鬥的熱土。

  從(cong) 兩(liang) 個(ge) 千萬(wan) 噸級銅鉛鋅國家資源儲(chu) 備基地輪廓初顯,到察爾汗鹽湖、錫鐵山開發利用,再到助力青藏高原生態保護……30多年來,潘彤紮根青藏高原,穿行戈壁荒灘,用雙腳丈量大地,用雙眼探礦尋“寶”,總結成礦規律,創新找礦理論,為(wei) 我國資源能源保障默默奮鬥著。

  “幹地質,就不能怕吃苦”

  1979年,電影《李四光》的上映在十幾歲的潘彤心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從(cong) 那時起,他就明確了自己一生的奮鬥方向:成為(wei) 一名像李四光一樣的地質人。

  報考大學時,潘彤毫不猶豫選擇了地質學校,又在畢業(ye) 後義(yi) 無反顧回到家鄉(xiang) 青海,成為(wei) 青海省有色地質礦產(chan) 勘查局下屬的青海有色物探隊野外分隊的一名地質工作者。

  “幹地質,就不能怕吃苦。”盡管早有心理準備,但真正開始野外勘查,潘彤才理解這句話的分量。

  每一次野外勘查,需要走幾十公裏的山路,每隔一兩(liang) 公裏就要看露頭、查構造、測產(chan) 狀、取標本,對體(ti) 力耐力都是極大的挑戰,尤其是在氣候惡劣、氧氣稀薄的高原上。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德爾尼銅礦工作時,這位土生土長的青海漢子也出現了高原反應,一連一個(ge) 星期都頭痛欲裂、難以入眠,隻能靠吃止疼片來緩解。“那時條件有限,曾有2名同事因為(wei) 高原反應引發的肺氣腫來不及搶救,就這樣眼睜睜地過世了。”潘彤唏噓不已。

  一年中有大半時間,潘彤和隊員們(men) 都以高山為(wei) 伴,翻山越嶺、爬冰臥雪、風餐露宿是常態。為(wei) 了趕進度,大家起早貪黑,一天隻吃兩(liang) 頓飯,餓了就啃幹糧。有一次出野外,洪水衝(chong) 毀了通往工區唯一的橋梁,運送給養(yang) 的車上不來,他們(men) 斷了3天糧,把牧場小賣部發黴的餅幹都吃完了,又靠著釣魚、撿蘑菇才熬過來。

  好幾次,他甚至與(yu) 死神擦肩而過。一次外出采樣返回途中下起大雨,來時經過的河流水位猛漲,潘彤騎馬過河時,河水湍急,馬受到驚嚇,一下將他摔了下來,他被河水衝(chong) 到七八十米遠的小土包上,這才撿回了一條命。

  還有一次采樣結束後,潘彤騎馬貼著懸崖壁下山,走著走著,突然馬蹄一滑,將他摔在地上,而馬卻從(cong) 30多米高的懸崖上墜落了下去。“幸虧(kui) 那天我隻是把韁繩攥在手裏,要是像以往一樣纏在手腕上,後果不堪設想。”至今回想,他依然心有餘(yu) 悸。

  然而,再苦再難,潘彤也沒有停下勘探的腳步。“以獻身地質事業(ye) 為(wei) 榮、以艱苦奮鬥為(wei) 榮、以找礦立功為(wei) 榮”,在地質“三光榮”精神的指引下,1995年,潘彤入黨(dang) 了,內(nei) 心的信念更加堅定,“要為(wei) 國家多找礦、快找礦、找大礦!”

  星光不負趕路人。察爾汗鉀鹽礦、夏日哈木銅鎳礦、五龍溝金礦、錫鐵山鉛鋅礦……一個(ge) 個(ge) 偏僻地域的礦產(chan) 發現,串聯起潘彤的地質生涯,成為(wei) 他不懈探尋的最大回報。

  “必須擔起保障國家資源能源安全的責任”

  一張張礦產(chan) 資源分布圖幾乎占據了辦公室的整個(ge) 牆麵,說到興(xing) 起處,潘彤會(hui) 隨時起身,手指地圖示意。在他看來,地質工作者要兼具微觀觀察和宏觀思考,“小到用放大鏡看世界,大到一覽眾(zhong) 山小。”

  百業(ye) 礦為(wei) 先。“當前的國際形勢下,保障國家資源能源安全更加重要。青海成礦條件好、找礦潛力大,這個(ge) 責任我們(men) 必須擔起來。”當上總工程師後,潘彤聚焦國家資源能源保障,創新成礦理論,布局開展了一係列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找礦行動。

  圍繞世界級鹽湖產(chan) 業(ye) 基地建設,係統梳理製約鹽湖產(chan) 業(ye) 可持續發展、鹽湖資源保障等方麵存在的關(guan) 鍵科學問題,構建柴達木盆地鹽類礦產(chan) 成礦理論,推動鹽湖增產(chan) 保供;突破傳(chuan) 統找礦認識,推動東(dong) 昆侖(lun) 成礦帶研究成果與(yu) 地勘生產(chan) 緊密結合,先後發現肯德可克鈷鉍礦、果洛龍窪金礦等一批貴金屬、有色金屬礦床,顯著提升了鎳銅鉛鋅金鐵等礦產(chan) 資源量;在生態保護的前提下推進三江成礦帶北段找礦工作,新探獲一大批資源量,國家級千萬(wan) 噸級鉛鋅銀戰略儲(chu) 備基地輪廓初顯……

  成績背後是這位老地質人長年累月不斷攀登地質高峰。“礦產(chan) 勘探是一個(ge) 涉及麵很廣的領域,離不開對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氣象學等知識的掌握,而他一直在刻苦鑽研。”青海省地質調查院副院長李玉龍說。

  在地質學科不景氣的時候,潘彤選擇堅守並繼續深造,先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提升專(zhuan) 業(ye) 能力。繁忙的工作之餘(yu) ,他不忘研究積累,在國內(nei) 外發表論文79篇,撰寫(xie) 專(zhuan) 著10部,獲得國際國內(nei) 發明專(zhuan) 利授權13件。為(wei) 了保持對學術前沿的跟蹤和關(guan) 注,年近花甲的他一直在閱讀外文文獻,讓一些年輕人都自歎不如。

  潘彤常說,“理論要與(yu) 實踐相結合,才能轉化為(wei) 現實生產(chan) 力。”即使當上了總工,他也經常出野外。“地質錘、放大鏡、羅盤,這些地質人的‘三大件’他總是隨身攜帶,每到一處還會(hui) 爬到地質現象最好的點進行現場指導。他見多識廣、眼光長遠,和他一起出去總是收獲滿滿。”青海省第一地質勘察院勘察部主任王斌對潘彤由衷欽佩,“他就像燈塔一樣照耀著我們(men) 。幹地質工作就得這樣。”

  “青海地勘係統一定要有本土培養(yang) 的人才”

  “地質事業(ye) 要高質量發展,必須依靠人才。”這是潘彤一直以來信奉的理念。

  “在青海省有色地質勘查局時,我作為(wei) 一名碩士研究生,都被當成‘寶’一樣看待,而內(nei) 地一些局好多副總工程師都是博士了。”從(cong) 那時起,他就深深感受到了青海地質人才培養(yang) 的迫切,“光靠從(cong) 外麵引進,不是長久之計。青海地勘係統一定要有本土培養(yang) 的高層次人才!”

  在他的推動下,這裏相繼建成西北地勘係統首家博士後工作站、院士專(zhuan) 家工作站、青海省頁岩氣資源重點實驗室、青海省柴達木盆地鹽湖資源勘探研究重點實驗室等各類人才和科研平台39個(ge) 。

  他重視對年輕人的培養(yang) ,千方百計給年輕人提供平台和機會(hui) 。以他名字命名的潘彤工作室,充分發揮傳(chuan) 幫帶作用,幫助年輕人快速成長,拿穩接力棒。局裏拿出專(zhuan) 門資金,鼓勵年輕人繼續深造,申報各類項目。搭建“890平台”,給“80後”“90後”“00後”壓擔子、給舞台。

  “他給了年輕人不斷前進的動力和信心。”“85後”青年王泰山深有感觸。剛工作兩(liang) 年,他就在潘彤的鼓勵和局裏的支持下繼續深造,完成了碩士學業(ye) 。畢業(ye) 後又第一時間被委以重任,負責然者湧項目,在項目上經受了充分曆練。如今他已是青海省地質調查院礦產(chan) 資源所總工程師。“沒有潘總一路支持,我也不會(hui) 有這麽(me) 快的成長。”

  這些年,在潘彤的影響帶動下,青海省地礦局已培育地質專(zhuan) 業(ye) 各領域優(you) 秀專(zhuan) 家、優(you) 秀科技人才、學科帶頭人43人,先後有29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5人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先進工作者,7人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一大批青年科技創新能手、省部級專(zhuan) 家和技術骨幹迅速成長起來,有力助推著青海地質事業(ye) 高質量發展。

  這些年,潘彤的腳步踏遍了高原的山山水水,高原也塑造了他踏實、堅韌的性格。就連相濡以沫的妻子車禍受傷(shang) ,他也沒有抱怨命運的不公,而是默默承擔起更多責任,盡力給予更多陪伴和照顧。一路走來,妻子周燕更加理解他心中的熱愛,而已“超期服役”8年的潘彤依然奮鬥在地質一線,“組織需要我就接著幹,接下來要加大攻關(guan) 力度,為(wei) 國家糧食安全、新能源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黨(dang) 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

黨(dang) 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

發布時間:2024年08月13日 10:23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編輯:許建文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