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部狀態新觀察·選調生在基層】山東威海選調生李家琦駐龍角山村兩年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圖①:俯瞰龍角山村。圖②:李家琦在幫村民修剪桃枝。圖③:李家琦(左一)與(yu) 村幹部一起直播銷售農(nong) 產(chan) 品。

  編者按: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幹部多‘墩墩苗’沒有什麽(me) 壞處,把基礎搞紮實了,後麵的路才能走得更穩更遠”“經風雨、見世麵,真刀真槍錘煉能力,以過硬本領展現作為(wei) 、不辱使命”。

  近年來,各地不斷健全培養(yang) 選拔優(you) 秀年輕幹部常態化工作機製,有組織、有計劃地把幹部放到改革發展穩定第一線鍛煉,放到艱苦複雜地區磨煉,放到關(guan) 鍵吃勁崗位曆練。選調生作為(wei) 年輕幹部群體(ti) 之一,從(cong) 校園到基層,更需要從(cong) 基層沃土裏汲取養(yang) 分,在複雜艱苦環境中磨礪本領。

  為(wei) 樹立重實幹、重實績的用人導向,激勵更多年輕幹部擔當作為(wei) ,今日起推出“幹部狀態新觀察·選調生在基層”係列報道,聚焦各地選調生紮根基層,解決(jue) 群眾(zhong) 困難、提升才幹本領、助力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的創新探索與(yu) 成長故事。

  打開水龍頭,汩汩清水流出。不久前,村裏新建的共享洗衣房投入使用。看著村民們(men) 陸續前來洗衣服,李家琦感到很欣慰。

  兩(liang) 年駐村期滿,李家琦百感交集。就在幾天前,他還頂著酷暑,一頭紮進村委會(hui) 旁的平房裏,和村民一起接通水管、調試機器。“不能再讓大家冬天在冰窟窿裏洗衣服了……”說好的承諾,李家琦不想食言。

  一本民情日記

  “它濃縮著村民的期望,也見證著我的成長”

  從(cong) 山東(dong) 威海乳山市區出發,驅車半小時,來到龍角山水庫。沿著水庫岸邊走上不遠,一個(ge) 靜美的小山村出現在眼前——龍角山村到了。

  第一次進村,李家琦就是走的這條路。2022年8月,根據山東(dong) 省委組織部統一安排,剛入職威海市科技局不久的選調生李家琦到龍角山村掛職鍛煉,擔任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助理。

  到村那天,細雨霏霏,泛著霧氣。李家琦剛下車,龍角山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許同惠就上前一把拉住他,激動地說:“村裏今後的發展,咱一起努力。”

  “沒問題!”李家琦爽快答應。

  村裏的情況,許同惠很熟悉。“這幾年村裏大棚種植搞得有聲有色,就是各方麵條件還有限……”到村第一頓飯,許同惠拉著李家琦到家裏,兩(liang) 人邊吃邊聊。

  “要融入村子,我得住在村裏。”不等許同惠講完,李家琦忙著插話。

  置辦鍋碗瓢盆,搭起簡易灶台,李家琦很快就在龍角山村安了家。

  駐村第一周,李家琦跟著許同惠走訪村子,和他一起查閱資料,了解村莊整體(ti) 情況。“我應該為(we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做些什麽(me) ?”李家琦有些著急。“多去村民家走走,自然會(hui) 找到答案。”許同惠耐心叮囑。

  駐村第二周,李家琦叩開了村民宮雲(yun) 娥家的大門。“大姨,我是剛來村裏的選調生小李,您多支持,有什麽(me) 困難盡管開口。”李家琦略帶靦腆地自報家門。

  “村裏住得舒心,俺家種莊稼,收入也還可以,就是生活有些單調。”宮雲(yun) 娥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要是能有個(ge) 散步休閑的地方就好了。”

  “希望村裏多建設休閑娛樂(le) 場所……”聽罷,李家琦在筆記本上認真記下第一條村民建議。如今,這個(ge) 筆記本上記滿了密密麻麻的文字,李家琦為(wei) 它取名“民情日記”。

  165戶,360餘(yu) 人,駐村不到5個(ge) 月,李家琦就把全村走了個(ge) 遍。村裏發展有啥難題,誰家有什麽(me) 困難,他都了然於(yu) 胸。這本日記,李家琦無論走到哪兒(er) 都隨身攜帶。“它濃縮著村民的期望,也見證著我的成長。”

  農(nong) 忙時,李家琦去田裏幫忙。休息間隙,村民鄭啟伸提到他山上有幾畝(mu) 地,但已經撂荒。“咋回事?鄭叔你說說。”李家琦忙追問。

  “上山道路年久失修,農(nong) 用機械上不去……”鄭啟伸道出原委。從(cong) 口袋掏出“民情日記”,李家琦默默記下。

  第二天,李家琦立馬找到許同惠商議,兩(liang) 人一起去鎮政府爭(zheng) 取到一筆資金,用於(yu) 山路硬化。如今,鄭啟伸開著手扶拖拉機上山務農(nong) ,撂荒地又現生機。

  前不久,李家琦上門回訪。鄭啟伸和老伴許秀卿一邊遞上自家種的桃子,一邊熱情招呼著:“快坐炕上,今年收成不錯,俺倆(lia) 還打算最近出去旅遊哩。”

  一次河道治理

  “基層工作不能一蹴而就,要久久為(wei) 功,努力把事情做成”

  龍角山村自然稟賦優(you) 越,有山有水有果園,發展文旅產(chan) 業(ye) 有優(you) 勢。在一次村民大會(hui) 上,李家琦提出想法:在村裏舉(ju) 辦一場鄉(xiang) 村文化旅遊節吸引遊客。

  “一個(ge) 小山村能引來多少遊客?”“我們(men) 村民都沒有休閑娛樂(le) 的去處嘞!”李家琦話音剛落,台下群眾(zhong) 說。

  “基層工作不能一蹴而就,要久久為(wei) 功,努力把事情做成。”見李家琦悶悶不樂(le) ,傍晚,許同惠上門寬慰。“你得先讓村民嚐到文化建設的甜頭,才能調動起大家的積極性。”許同惠說。

  “我想先在村裏打造一處休閑娛樂(le) 景觀。現在,村頭河道兩(liang) 旁雜草叢(cong) 生,先從(cong) 河道生態治理抓起吧。”兩(liang) 人想到了一塊。

  河道治理,算是李家琦的“老本行”。讀博時,他學的是生態學,又參與(yu) 過不少生態建設方麵的項目。查閱文獻資料、撰寫(xie) 水利項目申請書(shu) 等材料……說幹就幹,那段時間,李家琦和許同惠四處奔走,最終爭(zheng) 取到200萬(wan) 元美麗(li) 移民村項目資金。

  資金到位後,怎麽(me) 建設、誰來參與(yu) ,新的問題又擺在麵前。李家琦第一時間想到發動村裏的黨(dang) 員,“黨(dang) 員帶頭,村民們(men) 更容易參與(yu) 進來。”

  周邊的下石硼村和田家村基礎設施較好,龍角山村組織黨(dang) 員一起去參觀學習(xi) ,大家深受觸動,回到村裏,一致同意在岸邊建設紅色文化長廊,鋪設景觀步道。

  建設過程中,要在步道旁種植12畝(mu) 鮮花,李家琦與(yu) 村民們(men) 一起埋頭插花,一幹就是一整天。長廊竣工後,步道兩(liang) 旁花香四溢,村民三五成群過來散步。“我們(men) 說過的話,小李都記在了心裏。”宮雲(yun) 娥豎起大拇指。

  村裏40多畝(mu) 珍珠棗油桃熟了,李家琦想通過電商帶貨助農(nong) 。那段時間,全村人起早貪黑,一塊摘桃、挑揀、裝箱、打包。“全村出動,擰成一股繩,俺們(men) 村從(cong) 來沒這麽(me) 忙碌過。”村民李進卿說,她每天早早就過來幫忙打包運輸。

  發完最後一批桃子,李家琦才準備趕回威海城區,照顧臨(lin) 產(chan) 的妻子。當地有給新生兒(er) 準備桃枝的風俗,臨(lin) 走前,鄉(xiang) 親(qin) 們(men) 自發為(wei) 他準備了很多不同形狀的桃枝,李家琦感動得當場落淚。兩(liang) 天後,一個(ge) 小生命呱呱墜地。

  一場視頻直播

  “要展示村子的獨特魅力,村民得唱主角”

  兩(liang) 年前,龍角山村還是一個(ge) 位置偏遠、不為(wei) 人知的膠東(dong) 小山村。“龍角山村要吃‘文旅飯’,就必須讓村子攢人氣、有名氣。”李家琦首先想到了短視頻。

  “你看,這魚多大,純天然無公害……”2023年5月17日,短視頻賬號“龍角山村”發布了第一條視頻。麵對鏡頭,李家琦重點推介村裏的藍莓、花鰱等土特產(chan) 。視頻發出後,獲得600多個(ge) 點讚。

  一連拍攝了幾條視頻,效果都不錯,李家琦開始將鏡頭對準村民,“要展示村子的獨特魅力,村民得唱主角。”

  李家琦找到村婦聯主席王仁娥,提議在村裏組織一場文化活動。

  “要不咱跳廣場舞?”王仁娥回答。

  “行是行,可誰帶頭?”

  “要不你試試。”

  “我是門外漢。”李家琦有些犯難。

  “你帶頭,我第一個(ge) 跟著學。”

  “試試就試試!”話音剛落,李家琦就從(cong) 網上下單,購買(mai) 音響、話筒等設備,自學起廣場舞。第二天,李家琦早早來到村中的小廣場,架好設備。傍晚時分,音樂(le) 響起,他和王仁娥跳了起來,雖然圍過來不少村民,可大家都隻站著看,沒人願意加入。

  當晚,李家琦翻來覆去睡不著,回想起之前入戶走訪,村民李晶聊過她年輕時喜歡跳舞。第二天一早,他便找到李晶,請她帶頭參與(yu) 。當天下午6點半,李晶準時來到小廣場,還帶來3名喜歡舞蹈的村民。音樂(le) 再次響起,這一次,在他們(men) 6人的帶動下,圍觀的村民陸續加入,跟著節拍載歌載舞。

  不久,小山村的夜晚沸騰起來,李家琦趕忙掏出手機記錄。視頻發到網上,短時間內(nei) 點讚數超過2000。

  小山村人氣越來越旺,許同惠找到李家琦商量,想利用村裏小廣場上空閑房間搭建直播間,推銷土特產(chan) 。李家琦拉著村民們(men) 在鏡頭前直播帶貨,村裏的土特產(chan) 一下子打開了銷路。截至目前,他們(men) 已發布400多件作品,通過直播帶貨累計為(wei) 村民增加收入15萬(wan) 多元。

  趁熱打鐵,李家琦又提出了舉(ju) 辦鄉(xiang) 村文化旅遊節的想法。這一次,村民們(men) 不再潑冷水,而是爭(zheng) 先恐後出主意。

  今年大年初一,李家琦淩晨4點就醒了,匆匆吃了幾個(ge) 水餃,便來到村頭橋邊,招呼進村的遊客。

  上午10點一過,進村的道路開始變得擁擠。下午,村裏的秧歌隊出動,李家琦疏導遊客的同時還不忘拿起手機拍視頻。夜幕降臨(lin) ,村裏上空燃起美麗(li) 的煙花,遊客紛紛舉(ju) 起手機拍照。首屆龍角山村鄉(xiang) 村文化旅遊節順利舉(ju) 行,累計接待了兩(liang) 萬(wan) 多名遊客,帶動村集體(ti) 增收超5萬(wan) 元。

  首次吃上“文旅飯”,龍角山村在當地的名氣更大了。前不久,李家琦又協調乳山市交通運輸局爭(zheng) 取到危橋改造資金,把進村的橋整修一新。

  “沉下心來,把基層工作幹好。”如何讓村莊可持續發展,與(yu) 鄉(xiang) 親(qin) 們(men) 相伴兩(liang) 年,李家琦感觸頗深:“一要靠黨(dang) 組織引領,二要靠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

《幹部狀態新觀察》專(zhuan) 欄

《幹部狀態新觀察》專(zhuan) 欄

發布時間:2024年08月13日 07:18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許建文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