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黨員,我在崗位” | 王樹軍:“黨員就是要打頭陣、挑重擔”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王樹軍(jun) 在調試柴油發動機連接盤自動拆卸項目。

濰柴一號工廠總裝線Ⅱ段生產(chan) 現場。

  “一個(ge) 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大家團結起來,共同努力,就一定能讓我們(men) 的生產(chan) 工藝走向世界前沿。”

  一條生產(chan) 線,如何實現自動換型,快速生產(chan) 出更多不同型號的柴油發動機?最近,山東(dong) 濰柴集團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師王樹軍(jun) 正為(wei) 這個(ge) 問題忙前忙後。原來,濰柴集團正推進智能化改造,14個(ge) 項目中,他的團隊一口氣承接了7個(ge) 。“黨(dang) 員就是要打頭陣、挑重擔。”王樹軍(jun) 說,“改造完成後,不僅(jin) 能提高生產(chan) 線的柔性化生產(chan) 力,還能充分保證加工質量和產(chan) 品一致性。為(wei) 此多花些心血,值!”

  王樹軍(jun) 從(cong) 小生活在廠區,耳濡目染,對機械維修產(chan) 生了濃厚興(xing) 趣。1993年,他從(cong) 濰柴技校畢業(ye) 進廠,開始維修老式機床。興(xing) 趣與(yu) 工作“同頻”,王樹軍(jun) 投入更多精力研究機械,技術越來越好。大家遇到解決(jue) 不了的問題,都知道“找王師傅試試”。

  前些年,廠裏一台進口的柔性數控加工台出現故障。如果交給廠家維修,就得把2噸多重的設備部件運到生產(chan) 國,來回至少3個(ge) 月,會(hui) 造成很大損失。

  時間不等人,王樹軍(jun) 主動請纓:“我來!”

  沒有先例可循,沒有說明書(shu) 指導,他隻能通過拆卸零件,一邊研究機器構造和運行原理,一邊製定維修方案。每拆一個(ge) 零件,王樹軍(jun) 都做好標記並拍照,研究明白了再繼續拆。“這些內(nei) 部零部件沒有任何備件,拆壞了,機器就廢了。”熬了7天7夜,故障被成功排除。

  維修的機器多了,王樹軍(jun) 開始思考:能不能變被動為(wei) 主動,做到“治未病”?他開始鑽研設備管理的預防性維修,閑下來就琢磨高端設備,逐台製定預防性方案。隨著製造業(ye) 數智融合不斷深入,他還持續開展裝備自動化、智能化改造工作,提高生產(chan) 效率和產(chan) 品質量。

  “機械傳(chuan) 動微調感觸法”“垂直投影逆向複原法”“多機型挺柱自動裝配單元”……王樹軍(jun) 主動接下一個(ge) 個(ge) “燙手山芋”,發明了一項項絕活妙招。成績亮眼的王樹軍(jun) 本有機會(hui) 走上管理崗,但他拒絕了:“咱就靠手藝吃飯,一輩子幹好一件事,足矣。”

  每次大修,王樹軍(jun) 都會(hui) 認真總結、詳細記錄。一次,他花了21天維修龍門五軸加工中心,寫(xie) 下30多頁的案例總結,每個(ge) 維修步驟都有詳實的說明。為(wei) 啥要做好總結?王樹軍(jun) 說,既為(wei) 研究,也為(wei) 傳(chuan) 承,“一個(ge) 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大家團結起來,共同努力,就一定能讓我們(men) 的生產(chan) 工藝走向世界前沿。”

  一身絕活兒(er) ,十幾萬(wan) 字筆記,王樹軍(jun) 全傳(chuan) 給了徒弟們(men) 。徒弟管培偉(wei) 說:“王師傅總是心無旁騖研究設備,這股鑽勁兒(er) 讓我們(men) 非常佩服,也激勵著我們(men) 年輕人腳踏實地、更加努力。”

  多年來,王樹軍(jun) 帶領團隊先後實施重大工人革新項目260多項,累計為(wei) 企業(ye) 創造經濟效益6800多萬(wan) 元。

  眼下,柔性生產(chan) 線改造正緊鑼密鼓進行,工期壓縮了兩(liang) 個(ge) 月,改造壓力倍增,僅(jin) 7個(ge) 項目所需的外購件和自製件種類就有近1000種,且項目推進不能影響生產(chan) 線正常生產(chan) 。難度不小,可王樹軍(jun) 心裏有底:“現在,改造設備對我們(men) 來說已經不是難事,大部分維修人員都具備了自己設計、製造、調試的能力。”

  當前,在濰柴一號工廠總裝車間,每90秒就有一台柴油發動機下線。王樹軍(jun) 說:“我國生產(chan) 製造柴油發動機的能力水平已經全球領先。我們(men) 必須精益求精,為(wei) 中國製造貢獻自己的力量。”

發布時間:2024年08月06日 07:53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徐瑤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