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寨社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薑牛在鏡頭前直播銷售農(nong) 特產(chan) 品。
“大家要聽產(chan) 品介紹還是唱民歌!”直播間裏,一片盈盈笑語。在雲(yun) 南省保山市騰衝(chong) 市荷花鎮甘蔗寨社區立茵堂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剛“轉崗”主播的農(nong) 戶們(men) ,以一口淳樸鄉(xiang) 音開始了直播。
在一旁,看著農(nong) 戶走進直播間,甘蔗寨社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薑牛既感到高興(xing) 又有些緊張。薑牛是合作社的常客:“立茵堂合作社去年單是給社區分紅,就有6萬(wan) 多元!社區出個(ge) 龍頭企業(ye) 不容易,可得做好服務。”從(cong) 合作社在社區落地,到組織農(nong) 戶生產(chan) ,鼓勵農(nong) 戶到鏡頭前直播,薑牛可沒少費心思。
讓合作社在社區紮下來
“有專(zhuan) 業(ye) 的企業(ye) 為(wei) 社區所用是捷徑”
穿梭於(yu) 直播間和種植基地間的藺如喜,透著股幹練勁。作為(wei) 立茵堂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創始人之一,回鄉(xiang) 創業(ye) 的他除了擁有鄉(xiang) 土情懷外,還被這裏的發展條件所吸引。
盡管騰衝(chong) 深居西南,但這些年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快遞車早已暢行山間。在鎮、社區幹部的協調爭(zheng) 取下,甘蔗寨社區早就有了快遞驛站。隨著出貨量增加,現在還爭(zheng) 取來了每天一次的物流班車。
合作社選擇落戶甘蔗寨社區,一是看中了甘蔗寨社區豐(feng) 富的農(nong) 特產(chan) 品,皂角米、芭蕉芋粉等農(nong) 產(chan) 品充滿地域特色,有的市場潛力還不小;二是看中了社區的服務保障能力。合作社建設需要土地,社區幹部一番走訪,摸清了農(nong) 戶的顧忌:土地流轉金5年一支付,不及時咋辦?流轉幾年,破壞了土地咋辦?農(nong) 戶的擔心不無道理,社區從(cong) 合作社、農(nong) 戶兩(liang) 頭協調,最終達成一致:一次性付款且價(jia) 格不低於(yu) 市場價(jia) ,成功打消農(nong) 戶顧慮;合作社初期建設資金緊張,社區幫著找資源、找資金。
支持薑牛引入合作社,荷花鎮黨(dang) 委副書(shu) 記蔡成雲(yun) 思路很清晰:“電商看起來誰都能做,但真要無中生有、自己培養(yang) ,能不能成功不說,周期也太長。有專(zhuan) 業(ye) 的企業(ye) 為(wei) 社區所用是捷徑!”
鎮裏、市裏的支持政策,社區能直接申報的社區去爭(zheng) 取;需要企業(ye) 自己申請的,社區幹部第一時間通知企業(ye) 、對接聯係人,努力確保“應享盡享”。騰衝(chong) 市婦聯為(wei) 合作社申請了40萬(wan) 元創業(ye) 補貼,騰衝(chong) 市商務局提供了4萬(wan) 元補貼,各種政策與(yu) 投資為(wei) 合作社發展提供助力。薑牛說:“社區經營主體(ti) 少,我們(men) 得以將更多資源向合作社傾(qing) 斜。”
“以前招人四處邀約,如今社區幫我專(zhuan) 門建群拉人,省心不少。”藺如喜說。在社區的支持下,合作社做好綠植、皂角米、中藥材等的種植和銷售,一步步發展起來。甘蔗寨社區常住人口有1400人,合作社一年發放工資接近200萬(wan) 元。藺如喜說:“不隻甘蔗寨社區,下一步合作社還要把渠道拓展到其他社區、村落。”
把農(nong) 戶生產(chan) 帶起來
“社區支持電商發展,最看重電商的帶動作用”
如今,甘蔗寨社區很多農(nong) 戶家中,牆上的花盆裏,栒子木齊齊整整,鐵絲(si) 纏繞,枝葉茂盛。而在推行之初,“栒子木也能賣錢?”是很多農(nong) 戶心中的疑問。
“日常管護好,種出一棵就能賣5元錢。”開會(hui) 時,薑牛給群眾(zhong) 解釋起來。為(wei) 啥要種栒子木?其實,合作社開到社區的時候,薑牛心裏就有了自己的“盤算”。“社區支持電商發展,最看重電商的帶動作用。合作社掙錢,農(nong) 戶也要掙錢。”
合作社成立之初,甘蔗寨社區就著力健全“黨(dang) 組織+龍頭企業(ye) +基地+合作社+農(nong) 戶”機製,逐步形成全鏈條產(chan) 銷對接模式,更好幫助群眾(zhong) 增收。綠植、皂角米、中藥材都銷售得好,薑牛就在想能不能再多開發點特產(chan) 。藺如喜也在琢磨,品種多元一些,對合作社持續增收也是幫助。
薑牛和藺如喜盯上了栒子木。種栒子木,投入少、管理簡單,還有一定的市場前景。薑牛說:“作為(wei) 景觀苗木,栒子木長到直徑1厘米以上,造型穩定就可以出售。更重要的是,栒子木種在庭院就能長挺好,特別適合在家的農(nong) 戶種植。”
藺如喜跟農(nong) 戶們(men) 說:“栒子木種苗、造型技術培訓都由合作社提供,長到一定規格再上門收購。”薑牛接著提出來:“栒子木專(zhuan) 用培育盒、滴灌管網、儲(chu) 水箱都由社區免費安裝,種植時就當美化庭院,銷售時就是農(nong) 戶收入。”
很快,社區有四十幾戶群眾(zhong) 參與(yu) ,後來更多農(nong) 戶跟著種了起來。“澆水時間和次數都要講究,造型要從(cong) 根係上下功夫。”邊走邊檢查生長情況,薑牛說,“產(chan) 業(ye) 開了頭,就要盯到底。栒子木隻是開始,我們(men) 要努力把社區的產(chan) 品變成暢銷的商品。”
從(cong) 賠本試播開始
“多一個(ge) 農(nong) 戶直播間,農(nong) 產(chan) 品就多一條銷路”
社區已經有10多名主播在崗,薑牛卻說:“主播還太少。”在薑牛看來,社區既要引導群眾(zhong) 圍繞合作社的需求組織生產(chan) ,也要帶動群眾(zhong) 不斷拓寬銷路。農(nong) 戶自家零零散散的農(nong) 產(chan) 品,是不是也可以網上售賣?
甘蔗寨社區與(yu) 合作社共建了社區農(nong) 特產(chan) 品直播間,農(nong) 戶當主播賣貨,物流、打包、售後由合作社負責。同時啟動社區的“主播孵化”創新計劃,力圖培養(yang) 更多本地主播。
“社區出人,我們(men) 出錢、出技術、出資源共建團隊。”藺如喜說,“有了社區農(nong) 特產(chan) 品直播間,農(nong) 戶既能與(yu) 合作社一起銷售產(chan) 品,也能單獨銷售自家農(nong) 特產(chan) 品。”薑牛也認同:“農(nong) 戶不了解直播,就組織培訓,開設主播培訓課。多一個(ge) 農(nong) 戶直播間,農(nong) 產(chan) 品就多一條銷路。”
這一次,薑牛和藺如喜充滿信心,農(nong) 戶卻應者寥寥。“學,很熱情。做,還放不開。”薑牛說,“有的農(nong) 戶了解農(nong) 產(chan) 品,但是一站到鏡頭前,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不少農(nong) 戶試了一次就不做了。”
眼見群眾(zhong) 觀望,薑牛索性自己上。“我先來一場,給大家打個(ge) 樣!”薑牛做起了出鏡主播,幫群眾(zhong) 賣貨。
“聽著叮叮當當下單挺火,下播一算,賠本!”沒想到,硬著頭皮播了幾場,薑牛走了不少彎路。請來合作社的老師培訓,白天上班晚上上課,現在的薑牛漸漸上了道:出鏡的緊張感難克服,那就先以不出鏡的形式講解商品,練熟了再上鏡;上架貨品的價(jia) 格怎麽(me) 定,多思量比較、對接市場……慢慢地,從(cong) 柏子仁、皂角米到茶葉,一樣樣農(nong) 產(chan) 品在薑牛的直播間賣出不錯的銷量。
摸索著往前走的不止薑牛一人。近年來,保山市培養(yang) 熟悉電商工作的幹部入鄉(xiang) 入村,為(wei) 鄉(xiang) 村電商從(cong) 業(ye) 人員提供場地、設備與(yu) 人才培養(yang) 支持,僅(jin) 本土直播隊伍就有161支,像薑牛這樣的村(社區)幹部電商“直播員”已經有84名。
“一個(ge) 月播22場,營業(ye) 額超6萬(wan) 元。”薑牛把自己的直播成績一說,很快就有3個(ge) 農(nong) 戶找上了門。現在,甘蔗寨社區參與(yu) 進來的農(nong) 戶正一天天變多,已有50多人做起了直播。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