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 | 一人一心一清渠——記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黃大發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黃大發扛上鋤頭到大發渠疏通水渠(資料圖片)。

黃大發扛上鋤頭到大發渠疏通水渠(資料圖片)。

  “拿起黨(dang) 章,就來氣力”;

  “人要大氣,不要氣大”;

  “共產(chan) 黨(dang) 員就得清清白白,腰杆硬才能頂得住歪風”;

  ……

  十幾平方米的老屋,年近90歲的老人,脖上掛著“七一勳章”,胸前佩戴黨(dang) 員徽章,筆挺地站著講黨(dang) 課,聲音鏗鏘有力。他就是絕壁修渠的“當代愚公”黃大發——貴州省遵義(yi) 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xiang) 原草王壩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七一勳章”頒授儀(yi) 式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親(qin) 自向他頒授勳章。

  說實話,很難將眼前瘦小的耄耋老人和絕壁天渠這樣艱苦卓絕的描繪聯係起來。36年修一條9.4公裏的水渠,這渠到底什麽(me) 樣?

  上山,看渠。黔北深山,坡高岩陡。爬了幾百米,穿過樹叢(cong) ,突然看見遠處有一條“玉帶”掛在山腰上,那就是天渠!渠身的一邊傍著大山山體(ti) ,另一側(ce) 就是懸崖,蜿蜒的水渠好像嵌在峭壁裏。太震撼了!

  下山,迫不及待想聽聽這條渠、這位老支書(shu) 背後的故事。

  修渠——

  “水過不去,拿命來鋪”

  水是命根子,草王壩村卻嚴(yan) 重缺水。

  村子為(wei) 喀斯特地貌,下雨存不住水;山下河穀有水,挑一桶來回好幾個(ge) 鍾頭;隔壁村子有河流,大山擋著過不來。沒有水,種水稻就是天方夜譚,吃白米飯,更是癡人說夢,村民們(men) 隻能把地裏能種的苞穀碾碎煮著吃,俗稱“苞沙飯”。“一年四季苞沙飯,過年才有米湯喝。”這句民謠唱出了祖祖輩輩的饑餓記憶。

  “我一定要把水引到草王壩,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吃上白米飯。”父母相繼離世,吃百家飯長大的黃大發24歲入了黨(dang) ,當選草王壩大隊大隊長後,他在心裏暗暗發誓。

  修渠引水,黃大發帶領村民說幹就幹。不懂測量,豎起竹竿用眼瞄;缺乏水泥,黃土泥巴糊溝壁;沒有工具,掄起錘子鋼釺蠻力鑿……單憑著一腔熱血修築的小水溝,溝底窄溝口寬,暴雨一衝(chong) 就垮。

  爛了重修、修了又爛,十幾年過去了,水就是進不了草王壩,修渠失敗了。村民們(men) 心散了,準備認命了。

  眼瞅著村子又要斷糧,黃大發愁得睡不著、坐不下,心一橫:“再修一次!”他跟村民保證:“我拿黨(dang) 籍作保證,修不好,拿命換!”

  總結第一次失敗經驗,黃大發暗下決(jue) 心:學技術!

  他主動申請到水利站跟班學習(xi) ,54歲的他是班裏“年紀最大、基礎最差、學習(xi) 最刻苦”的“三最”學員。從(cong) 零開始,臨(lin) 摹字、看圖紙、學工具,黃大發逐漸掌握了分流渠、導洪溝等專(zhuan) 業(ye) 水利知識,三年時間,活脫脫成了民間水利專(zhuan) 家。

  然而,還有些困難不是學了技術就能克服的。

  工程有一處異常險峻,名為(wei) “擦耳岩”,此處全是禿岩,岩壁幾乎是垂直的,中間有個(ge) 凸起,因人從(cong) 此處經過耳朵會(hui) 摩擦石壁而得名,稍有不慎摔下去就沒命了。

  “給多少錢都不幹”,大家都不敢上前。黃大發第一個(ge) 站了出來,用繩子拴著大樹綁住腰,帶頭翻了過去。遇到困難的事情,總能聽到他說“我先來”。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就這樣一寸一寸鑿,一點一點挖,清澈的河水爬上了懸崖、越過了陡坎。終於(yu) 在1994年,河水順著水渠流進了草王壩,大家親(qin) 切地叫這渠為(wei) “大發渠”。

  常言“水到渠成”,為(wei) 了“渠成”這一天,黃大發苦幹了36年。

  致富——

  “把家鄉(xiang) 建設好,我的心才能落下”

  水引來了,黃大發實現了諾言卻沒閑著。

  他馬不停蹄帶著村民“坡田改梯田”,糧食產(chan) 量由原來的6萬(wan) 斤一下躍升到80萬(wan) 斤,村裏再也不為(wei) 吃白米飯發愁。“現在頓頓白米飯,苞沙飯倒成了‘稀奇飯’。”今年五十多歲的村民唐恩舉(ju) 笑著回憶過去。

  不僅(jin) 吃飽飯,更要談發展。那幾年,黃大發帶著村民修了通村公路,領著鄉(xiang) 親(qin) 們(men) 肩扛手拉把電線杆架進了村。

  修渠讓黃大發吃了很多沒有文化的苦,他深知要想真正拔掉窮根,還得靠讀書(shu) 。不想讓娃娃們(men) 吃二茬苦,他帶著村民勒緊褲腰帶集資建了小學,並不斷爭(zheng) 取各級資金,改善校舍條件。眼下,村子已經走出了30多名大學生。

  2004年黃大發退休了。“可以歇歇了吧。”兒(er) 子黃彬權勸他。

  “我們(men) 這個(ge) 地方還很窮,把家鄉(xiang) 建設好,我的心才能落下。”他語重心長地說。

  交通閉塞、資源匱乏,發展後勁不足,村子成了省級貧困村。黃大發的心一直“落不下”。

  種植果蔬效益高,但村民怕收益不好不敢種。黃大發放了田裏的水,率先栽上柚子。他一帶頭,村民心裏有底了。村“兩(liang) 委”班子接續努力,村子逐步調整種植結構,精品水果、林下經濟、生態養(yang) 殖……村民放開手腳奔發展。一刻不敢停歇,黃大發有時間就出去考察學習(xi) ,不斷將致富新經驗帶回村子。

  決(jue) 戰脫貧攻堅,貴州中天金融集團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號召承擔社會(hui) 責任,被黃大發的事跡、精神所感動,2017年毅然選擇黃大發所在的村子開展結對幫扶。深挖農(nong) 業(ye) 資源,創立“樂(le) 耕甜”產(chan) 業(ye) 品牌,大山農(nong) 產(chan) 品走上了城市的餐桌;開發旅遊品牌“大發天渠”,村裏建起觀光步道,精品民宿、親(qin) 子樂(le) 園也紅火興(xing) 起。

  昔日草王壩,如今已更名團結村,村落變景區、房屋變民宿。“去年村集體(ti) 經濟總收入近40萬(wan) 元,人均年收入近15000元,今年還能再高點!”團結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王朝海高興(xing) 地介紹。

  本色——

  “愚公移山就是為(wei) 人民服務,再活一次,我還做‘愚公’”

  今年89歲的黃大發,背起入黨(dang) 誓詞,一字不差。“隨時準備為(wei) 黨(dang) 和人民犧牲一切,我記得入黨(dang) 時說的話,生命到哪一天,我就幹到哪一天。”

  言出必行。“當代愚公”的故事傳(chuan) 開,各地前來參觀學習(xi) 的人絡繹不絕,一天少則幾十人,多則近千人,他一一答應,從(cong) 不拒絕。區裏的幹部擔心他的身體(ti) ,讓他歇歇,少講點。他連連擺手,“不累不累,當‘愚公’就是給群眾(zhong) 服務,不要讓來的人留遺憾。”

  “老支書(shu) 很操心,總想再做點事,讓村子發展得更好一點。”遵義(yi) 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楊先易和黃大發打過幾次交道,印象深刻。“那座大發渠特大橋,那個(ge) 高速匝口,也是老支書(shu) 積極跟上級爭(zheng) 取來的。”

  順著他手指的地方看過去,天渠之上,天橋飛架。鮮紅的橋拱跨越青山綠水,宛如蛟龍出海。有了這座大橋,從(cong) 機場到團結村的車程由2小時縮短到20分鍾。在老支書(shu) 的努力下,好消息不斷傳(chuan) 來,茅台機場有限責任公司將與(yu) 團結村結對共建,打造候機廳,到時候遊客到村旅遊更方便了。

  在村裏,一路聽,一路看,黃大發老支書(shu) 身上的共產(chan) 黨(dang) 員本色愈加耀眼。

  開口必言黨(dang) ,言必稱群眾(zhong) 。“村民給我飯吃,黨(dang) 培養(yang) 了我,我沒有理由不好好幹。”危險的事情他總把群眾(zhong) 護在身後,當年絕壁修渠,沒有發生一起安全事故,現在看來仍是奇跡。

  群眾(zhong) 的事怎麽(me) 硬都行,自家的事怎麽(me) 軟都行。老伴想用撒落的半碗水泥回去抹灶台,被他嚴(yan) 厲拒絕。“那時候買(mai) 水泥,過他手的錢有二十來萬(wan) ,硬是沒出過一分差錯。”村裏的老會(hui) 計回憶。

  兩(liang) 袖清風,坦蕩無私。“子孫的事情,我不會(hui) 管。人這一輩子,自己能創造才叫本事。”在村裏當幹部多年,黃大發從(cong) 未為(wei) 子女謀過一絲(si) 福利。

  ……

  臨(lin) 行前,記者決(jue) 定再上山看看大發渠。一路上,不時碰上黨(dang) 支部來開展主題黨(dang) 日活動、研學團來參觀學習(xi) ,感慨、驚歎不絕於(yu) 耳。六十多年前,黃大發修渠引水,隻是想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吃飽飯。眼下,這條水渠不僅(jin) 讓村民生活富足,更成為(wei) 一座精神高地,滋養(yang) 著萬(wan) 千人的精神世界。

黨(dang) 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

黨(dang) 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

發布時間:2024年07月16日 10:29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編輯:許建文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