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李輝正在焊裝元器件。圖②:李輝(左一)帶領班組成員到變電站檢修。
“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敢為(wei) 人先、大膽探索、能挑重擔、能闖難關(guan) ,才對得起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身份。”
身著藍色工裝、膚色略黑、表情嚴(yan) 肅,眼睛緊緊地盯著辦公桌上的3台顯示屏,一會(hui) 兒(er) 查看線條複雜的電路圖,一會(hui) 兒(er) 扭頭看另一麵屏幕上的代碼……初見雲(yun) 南電網公司昆明供電局高級繼電保護員李輝,就被他的嚴(yan) 謹和專(zhuan) 注所折服。
繼電保護是保障電力係統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在防止電力係統大麵積停電、確保供電可靠性等方麵起著重要作用。作為(wei) 一名繼電保護員,李輝平時負責繼電保護設備的安裝、調試、運行、維護,需要從(cong) 成千上萬(wan) 的元器件和電路邏輯關(guan) 係中及時排查檢修。“幹好這個(ge) 活兒(er) ,要下苦功夫,得耐得住性子,還得有創新精神,愛琢磨、肯鑽研。”李輝說。
1992年剛入行時,李輝跟著老師傅學技術,閱讀了許多電力方麵的書(shu) 籍以及工程師所寫(xie) 的材料。他邊學習(xi) 邊思考,腦子裏有很多想法,在家裏自主搭建了一個(ge) 試驗台,大膽嚐試。如今,李輝還珍藏了一台老舊又厚重的筆記本電腦。“當時這台電腦賣1.8萬(wan) 元,我每月工資隻有800元,為(wei) 了買(mai) 下它,不僅(jin) 花光了我所有的積蓄,還四處借了不少錢。”李輝說。正是用這台電腦,2001年他自學微控製器技術,設計出自己的第一塊電路板,製作了國內(nei) 較早的微機型風冷控製器,解決(jue) 了當時變電站主設備冷卻循環散熱係統故障率高的問題。
2011年,“李輝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他帶領團隊以創新解難題、增效率。實踐中產(chan) 生的問題和需求,就是團隊攻關(guan) 的著力點和方向。“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敢為(wei) 人先、大膽探索、能挑重擔、能闖難關(guan) ,才對得起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身份。”李輝說。
工作室裏的智能矢量測量分析儀(yi) ,就是奔著問題開展創新的成果。原來,隨著大量綠色清潔電能接入電網,變電站保護裝置中電流的波動性變大,傳(chuan) 統儀(yi) 表檢測時難以實現多路同步,效率也隨之降低。如何讓檢測更加準確高效,成為(wei) 李輝團隊重點研究的課題。
宋慶林2018年加入李輝的創新團隊,大學時就讀於(yu) 微電子專(zhuan) 業(ye) 。科班出身的他一上手就感覺到了這次攻關(guan) 的難度。“從(cong) 電路設計到焊接,從(cong) 算法開發到排除測試故障,全得自己動手。”宋慶林說,“李師傅總是和我們(men) 一起‘挑燈夜戰’,驗證假設、排查故障。他鼓勵我們(men) 討論,引導大家思考,問題解決(jue) 的效率大大提高。”
功夫不負有心人,曆時3年,智能矢量測量分析儀(yi) 研製成功。這部平板電腦一樣大小的裝置,攜帶方便,可以精準地檢測到極微弱的電流信號,進而判斷供電設備是否存在故障。
截至目前,李輝帶領團隊已完成技術攻關(guan) 60餘(yu) 項。與(yu) 此同時,團隊也從(cong) 成立之初的10人發展到如今的54人,一批年輕的技能人才成長起來。
看著團隊大合照,李輝露出了笑容:“我們(men) 要培養(yang) 更多創新人才,讓創新成為(wei) 鮮明的底色,努力為(wei) 社會(hui) 發展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