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黨員,我在崗位” | 陳昊:“為了群眾安全,再累都值得”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陳昊在一危岩隱患點進行測量。

  “群眾(zhong) 了解得多一點,地質災害防範意識就強一點,我的心裏也就踏實一點。”

  見到重慶市地礦局南江地質隊駐守地質工程師陳昊時,他的眼裏布滿了血絲(si) ,已經兩(liang) 個(ge) 晝夜沒怎麽(me) 合眼了。

  清晨7點,陳昊處置完轄區內(nei) 幾處地質災害險情,剛返回駐地,還沒顧上休息,就又收到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信息。於(yu) 是,他立刻動身,不敢有半刻停留。

  經過3小時路程,抵達重慶市開州區麻柳鄉(xiang) 一處高差150米的陡崖下,陳昊和3名同事會(hui) 合,商討危岩崩塌險情調查和處置的具體(ti) 細節。他說:“這次零星垮塌位於(yu) 陡崖南側(ce) ,崩塌方量雖然不大,但考慮到陡崖東(dong) 側(ce) 斜坡底部還有624名居民,我們(men) 要擴大調查範圍。”

  “咱們(men) 分兩(liang) 組行動,一組用無人機機載激光雷達開展陡崖全貌測繪,一組采用手持激光雷達對陡崖底部進行測繪,同時核查危岩單體(ti) 後緣裂隙發育情況。”分配完任務,陳昊立即帶隊向調查區域攀爬。

  上山路全是小道,大部分布滿荊棘,很多地方還隻能彎腰前行。“希望今天不要刮成花貓臉。”陳昊打趣道,而他的褲腿和鞋已沾滿了毛茸茸的蒼耳。

陳昊(右一)與(yu) 同事在開州區麻柳鄉(xiang) 進行數據采集。

  手腳並用地爬了五裏的坡,陳昊和同事來到危岩垮塌處。“危岩高約6米,橫寬5米,厚約4米,呈立方體(ti) 狀,本次垮塌為(wei) 該危岩頂部突出岩塊……”陳昊單膝跪地,操作著羅盤和卷尺,口中念出測量出的數據,同事飛快地用筆記錄。

  “裂隙基本貫通上部岩體(ti) ,下部基座為(wei) 較軟泥岩,具備形成危岩條件。”檢查結束,陳昊拍了拍身上的泥土,“走,繼續往這級陡崖其他區域調查。”

  汛期是地災險情高發期,應急處置工作與(yu) 危險常伴,一次次險情成功處置的背後,往往是無數個(ge) 驚險瞬間。他一路走一路向記者介紹,有一次,開州區遭遇暴雨天氣,敦好鎮水田社區一居民屋後斜坡發生險情。他和同事立即前往現場調查。

  當時暴雨如注,他們(men) 全身濕透了,道路邊坡隨時有再垮塌的風險。前進還是撤離?想著受困群眾(zhong) 還在焦急等待,陳昊和同事顧不上困難和危險,下車徒手挪開攔在路上的大石塊,艱難前行1個(ge) 小時,最終到達險情現場。由於(yu) 處置及時,最後未出現人員傷(shang) 亡。“我都記不清是第幾次在暴雨中處置險情了。”陳昊有些靦腆地笑道。

  這次在麻柳鄉(xiang) 的危岩崩塌調查工作,直到下午5點才結束。可是,陳昊並沒有第一時間返回駐地,而是前往陡崖下方的居民居住區。“今天處置的這個(ge) 地質災害隱患點是新發現的,附近的居民還不一定清楚如何防災避險,我們(men) 得趕緊過去輔導一下。”陳昊進一步說道,“群眾(zhong) 了解得多一點,地質災害防範意識就強一點,我的心裏也就踏實一點。”

  “小崩小塌不停止,異常氣味來撲鼻,岩石撕裂錯碎聲,發現異常早報告,莫戀財物趕緊跑……”他把一些基本的地災防治知識編成順口溜,又有趣又好記。

  身邊的同事告訴記者,每次遇到突發情況,陳昊都是衝(chong) 鋒在前。他入黨(dang) 12年,在渝東(dong) 北地區從(cong) 事地質災害防治駐守工作9年,參與(yu) 處置各類地災災(險)情500餘(yu) 起,成功預警了地質災害8起。

  對於(yu) 這些,陳昊擺擺手,笑著說:“為(wei) 了群眾(zhong) 安全,再累都值得!”

發布時間:2024年07月09日 07:49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徐瑤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