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在綠水青山間的生態答卷——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生態文明體製改革成就綜述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麵對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答好生態文明建設這道時代必答題?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大力推進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製度創新,提出一係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wei) 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

  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以來,生態文明體(ti) 製改革全麵深化、縱深推進,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製度體(ti) 係更加健全,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邁出堅實步伐。一份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美的生態答卷,鋪展在廣袤的神州大地上。

  改革發力,以攻堅之舉(ju) 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前不久,一張長城與(yu) “中國尊”的超長距離“合影”刷屏社交網絡。前景,是位於(yu) 北京市延慶區四海鎮的九眼樓長城;遠處,是位於(yu) 朝陽區的北京地標建築之一“中國尊”。

  人們(men) 還記得,10年前,亞(ya) 太經合組織(APEC)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hui) 議在北京召開。會(hui) 議期間,秋冬季常被霧霾籠罩的北京,迎來清澈美麗(li) 的藍天。

  “那幾天天氣很好,當時有人問,這是‘APEC藍’,能持久嗎?我回答他們(men) ,這並不是短暫的藍天,幾年後它將是永久的藍。”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說起當年這個(ge) 細節,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語氣堅定。

  從(cong) “APEC藍”到長久的“北京藍”,是新時代以來我國以改革之舉(ju) 推動汙染防治攻堅戰的一個(ge) 標誌性成果。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guan) 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生態興(xing) 則文明興(xing) ,生態衰則文明衰。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wei) 統籌推進“五位一體(ti) ”總體(ti) 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ge) 全麵”戰略布局的重要內(nei) 容。《關(guan) 於(yu)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生態文明體(ti) 製改革總體(ti) 方案》兩(liang) 個(ge) 綱領性文件出台,構築起生態文明體(ti) 製改革的“四梁八柱”,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全麵係統部署安排。黨(dang) 中央帶領億(yi) 萬(wan) 人民向汙染宣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

  麵對長江嚴(yan) 峻的生態環境形勢,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經痛心地形容,母親(qin) 河“病了,病得不輕了”。

  2016年1月,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hui) 在重慶召開,明確立下規矩:“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近8年間,總書(shu) 記召開了4次以長江經濟帶發展為(wei) 主題的座談會(hui) ,對母親(qin) 河的關(guan) 切之情一以貫之。

  沿江化工企業(ye) 關(guan) 改搬轉、汙水管網加速建設、入河排汙口溯源整治、“十年禁漁”紮實推進……一項項改革舉(ju) 措對症下藥、係統施治。

  如今,母親(qin) 河已“大病初愈”,“含綠量”越來越高。長江幹流全線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正在逐步恢複生機活力。

  改變的不隻是長江。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以來,一係列有重點、有力度、有成效的環境整治行動持續發力——

  2018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guan) 於(yu) 全麵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jue) 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guan) 於(yu) 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從(cong) “堅決(jue) ”到“深入”,堅持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

  為(wei) 藍天常在,從(cong) 2013年開始,三個(ge) “大氣十條”文件接續出台,打出法治、市場、科技、政策的“組合拳”——發揮財政金融引導作用,中央財政大氣汙染防治資金累計下達2000多億(yi) 元;脫硫、脫硝、除塵電價(jia) 和超低排放電價(jia) 政策實施,我國成為(wei) 世界規模最大的清潔燃煤發電基地;稅收優(you) 惠政策有力支持企業(ye) 進行超低排放改造。

  為(wei) 碧水長流,河長製、湖長製全麵建立,眾(zhong) 多河湖實現從(cong) “沒人管”到“有人管”、從(cong) “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轉變,推動解決(jue) 了一批河湖管理保護難題,河湖狀況逐步好轉。

  為(wei) 家園更美,各地大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啟動建設“無廢城市”,開展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我國如期實現固體(ti) 廢物“零進口”目標。

  一項項改革舉(ju) 措,匯聚起持續攻堅的強大合力,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天更藍,重汙染天數顯著下降,藍天白雲(yun) 成為(wei) 常態,我國成為(wei) 全球空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

  水更清,河湖麵貌實現根本性改善,地表水優(you) 良水質斷麵比例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土更淨,土壤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越來越多的綠色正在點染祖國山川大地。

  如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逐步成為(wei) 全黨(dang) 全社會(hui) 的共識和行動,我國生態文明體(ti) 製改革加快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li) 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製度護航,以共生之道加強生態保護修複監管

  每年5月,“高原精靈”藏羚羊一年一度的遷徙產(chan) 仔季開啟。在三江源國家公園的可可西裏地區,常有這樣一幅和諧動人的畫麵——過往車輛遠遠停靠,主動讓行經過青藏公路的藏羚羊。

  目前,這裏的藏羚羊種群數量已經從(cong) 上世紀80年代末的不足2萬(wan) 隻,恢複增長至7萬(wan) 多隻。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近日在青海考察時強調,加強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建設,打造具有國家代表性和世界影響力的自然保護地典範。

  推進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建設,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作出的重要部署。從(cong) 2013年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首次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ti) 製,到2015年陸續開展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再到2021年第一批5個(ge) 國家公園正式設立,如今我國已出台空間布局方案,正在建設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ti) 係。

  第一批國家公園已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績單”:三江源國家公園實現了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的整體(ti) 保護;大熊貓國家公園打通生態廊道,保護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貓;武夷山國家公園新發現雨神角蟾等多個(ge) 新物種……

  守護綠水青山,改革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

  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創造性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ge) 生命共同體(ti) ”理念,此後又把“草”這一重要生態係統納入其中。

  2021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在參加內(nei) 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說:“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係統治理,這裏要加一個(ge) ‘沙’字。”

  “山水林田湖草沙怎麽(me) 擺布,要做好頂層設計,要綜合治理,這是一個(ge) 係統工程,需要久久為(wei) 功。”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說。

  保護生態環境,要抓住“統籌”二字。“統籌”指明了生態文明體(ti) 製改革的總體(ti) 思路和發力方向。一係列統籌謀劃生態保護修複的改革舉(ju) 措,正在重塑人與(yu) 自然的邊界。

  我國全麵劃定“三區三線”,逐步形成全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一張圖”,加快構築生產(chan) 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國土空間格局。

  我國還創造性提出生態保護紅線製度,將生態功能極重要、生態極脆弱以及具有潛在重要生態價(jia) 值的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實現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截至目前,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麵積占陸域國土麵積比例超過30%。

  守護綠水青山,堅持用製度管權治吏、護藍增綠,讓製度成為(wei) 剛性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生態環境保護能否落到實處,關(guan) 鍵在領導幹部,根本在製度保障。

  針對一些地方環保意識不強、履職不到位、執行不嚴(yan) 格等問題,黨(dang) 中央推動建立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製度、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jia) 考核製度,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chan) 離任審計,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製等,讓生態環境保護逐步成為(wei) 硬約束。

  祁連山生態破壞、長白山國際度假區違法違規建設高爾夫球場和別墅、海南一些地方違規圍填海進行開發、滇池長腰山過度開發……這些典型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逐一得到解決(jue) ,靠的是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製度這把“利劍”。

  堅持問題導向、曝光典型案例、精準有效問責、形成整改閉環……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敢於(yu) 動真格,不怕得罪人,咬住問題不放鬆,成為(wei) 推動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硬招實招。

  近年來,一係列製度舉(ju) 措有力護航,我國著力提升生態係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取得明顯成效,給子孫後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

  轉型發展,以方式之變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

  夏日,山林積雪消融,隨著一批批遊客到來,內(nei) 蒙古大興(xing) 安嶺林區迎來一年裏最熱鬧的時節。

  2021年3月5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人民大會(hui) 堂東(dong) 大廳,參加內(nei) 蒙古代表團審議。來自林區的全國人大代表向總書(shu) 記匯報林區轉型發展的情況,林業(ye) 工人從(cong) 之前的“砍樹人”轉變為(wei) “看樹人”,2018年林區的森林與(yu) 濕地生態係統服務功能總價(jia) 值達6159.74億(yi) 元。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說:“你提到的這個(ge) 生態總價(jia) 值,就是綠色GDP的概念,說明生態本身就是價(jia) 值。這裏麵不僅(jin) 有林木本身的價(jia) 值,還有綠肺效應,更能帶來旅遊、林下經濟等。”

  增綠就是增優(you) 勢、護林就是護財富。如今,林區在確保森林生態安全的前提下,大力推進生態產(chan) 業(ye) 化、產(chan) 業(ye) 生態化。除了發展旅遊業(ye) ,林區還著力發展黑木耳種植、樺樹汁飲料加工等林下產(chan) 業(ye) ,綠水青山在這裏真真切切地變為(wei) 金山銀山。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chan) 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chan) 力。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看來,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hui) 財富、經濟財富。

  以改革之力,探索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讓好生態、好山水成為(wei) “有價(jia) 之寶”。

  今年6月1日,《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條例》正式施行。目前,我國已經建成世界上覆蓋範圍最廣、受益人口最多、投入力度最大的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

  近年來,各地完善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探索生態係統生產(chan) 總值核算,構建以產(chan) 業(ye) 生態化和生態產(chan) 業(ye) 化為(wei) 主體(ti) 的生態經濟體(ti) 係,推動林業(ye) 碳票交易、排汙權交易等。

  在甘肅,曾靠山吃山的牧民如今成了管護員;在湖南,放下漁網的漁民加入了護漁隊;在浙江,鄉(xiang) 村遊、生態遊讓百姓更富、生態更美……我國正在走一條生態保護與(yu) 經濟發展的“雙贏”之路。

  麵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嚴(yan) 峻挑戰,中國向世界莊嚴(yan) 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zheng) 於(yu) 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zheng) 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我國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ti) 布局,陸續發布“雙碳”目標下的“1+N”政策,加快發展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努力推動綠色低碳的生產(chan) 生活方式成為(wei) 全社會(hui) 的自覺追求。

  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開市,成為(wei) 全球覆蓋溫室氣體(ti) 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2024年1月,全國溫室氣體(ti) 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啟動,調動全社會(hui) 力量共同參與(yu) 溫室氣體(ti) 減排行動。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生態文明是人民群眾(zhong) 共同參與(yu) 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ye) ,要把建設美麗(li) 中國轉化為(wei) 全體(ti) 人民自覺行動。

  如今,綠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和方式,正在融入每個(ge) 人的生活。

  今年5月,重慶公交集團推出低碳惠民新舉(ju) 措,市民可以通過“碳惠通”小程序直接掃碼或綁定公交卡乘坐公交車,“碳惠通”平台自動量化其減排效果後給予碳積分,再用碳積分到平台積分商城兌(dui) 換公交券,引導市民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超35%,可再生能源裝機超過煤電,我國已成為(wei) 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推動者、貢獻者和踐行者。

  美麗(li) 中國,漸行漸近。在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ti) 製改革,一體(ti) 推進製度集成、機製創新,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中國正在譜寫(xie) 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篇章。

發布時間:2024年07月01日 07:34 來源:新華社 編輯:徐瑤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