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救災、農(nong) 田水利、國防安全……從(cong) 國家安全到經濟建設、社會(hui) 民生,都離不開測繪遙感技術。我國遙感衛星地麵處理係統實現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有到好的跨越式發展,離不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測繪遙感學家李德仁。
李德仁
窮且益堅 “進步”來自“每一步”
李德仁與(yu) 測繪遙感的交集是從(cong) 大學開始的。受益於(yu) 天賦和兒(er) 時嚴(yan) 謹的家風,李德仁學習(xi) 成績尤其是數學成績優(you) 異,考第一是常事兒(er) 。大學就讀武漢測繪學院期間,他對行業(ye) 內(nei) 名家的合理大膽質疑,引起了中國航空攝影測量與(yu) 遙感學科奠基人王之卓的注意。當李德仁以為(wei) ,自己馬上能成為(wei) 王之卓的學生、開啟測繪遙感研究之路,命運的轉折突然來臨(lin) 。
在那段特殊的曆史時期,李德仁結束下放後被分配到石家莊水泥製品廠工作,但他也從(cong) 不認為(wei) 那是人生低穀。
李德仁:我打了一年水泥電線杆,打榔頭、綁鋼筋、灌混凝土水泥三班倒。我們(men) 年輕時候的想法是,父母生了我們(men) ,國家養(yang) 了我,不管幹什麽(me) 工作,要把它幹好。
憑借著這股精氣神兒(er) ,當水泥廠工人期間,李德仁與(yu) 團隊成功研製了一種新的硫鋁酸鹽水泥。他不曾失去希望,也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專(zhuan) 業(ye) 學習(xi) 。1978年,國家恢複研究生招生,時年39歲的李德仁終於(yu) 來到恩師王之卓身邊學習(xi) 。第二年,李德仁參加出國考試,又考了第一名。
△1982年10月,李德仁在德國波恩大學學習(xi)
1982年,已經43歲的李德仁遠赴德國,分別在波恩大學、斯圖加特大學學習(xi) 。
李德仁:人生的進步是靠一步一步走出來的,你走的每一步你都要總結這一步,走穩了沒有。國家給錢讓你去留學,你達到了你的作用沒有?如果你經常這樣對自己提出要求,你就可以進步得比較快。
在斯圖加特大學,他師從(cong) 國際著名的攝影測量和遙感學家阿克曼教授。當時,阿克曼給了他一個(ge) 航空測量領域極具挑戰的難題。
李德仁:上世紀80年代數據開始多了,有地麵的、有空中的、有衛星的,數據處理是一個(ge) 難題。我的老師就問我做不做這個(ge) 難題,要把數據中的各種誤差區分出來、處理幹淨來保證數據的精確度。我把它做了。
僅(jin) 僅(jin) 用了不到兩(liang) 年,李德仁就解決(jue) 了誤差可區分性理論這一測量學界的難題,由此寫(xie) 就的博士論文,至今仍保持著斯圖加特大學曆史最高分的紀錄。
博士畢業(ye) 時,德國多家機構向李德仁伸出了橄欖枝,但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回國。1985年2月,他回到母校武漢測繪科技大學任教,開啟了漫長的為(wei) 國創新創業(ye) 之路。
△1985年2月,李德仁以全校有史以來最高分獲得斯圖加特大學博士學位
帶領中國遙感地麵係統從(cong) 無到有 從(cong) 有到好
由於(yu) 衛星係統的高精度位置姿態測量核心器件被禁運,很長一段時間裏,國產(chan) 遙感衛星應用範圍受到嚴(yan) 重製約。為(wei) 扭轉這一局麵,本世紀初,李德仁主持設計論證了我國第一顆民用測繪衛星“資源三號”的係統參數,大幅提高了衛星遙感影像的自主定位精度。
李德仁:我們(men) 現在遙感衛星數量世界排第二,我們(men) 的分辨率達到了和美國完全相同的水平,就是民用的0.5米,它的分辨率、光譜分辨率、空間分辨率和光學、雷達、紅外、高光譜遙感都趕上了世界水平。
李德仁研製的遙感衛星地麵處理係統為(wei) 國防建設、經濟發展和百姓生活做出了傑出貢獻。在學生王密的眼裏,李老師做科研的最大動力來自國家、人民的需要。
王密:李老師始終跟我們(men) 講,作為(wei) 一個(ge) 科研人員,要能夠拿小錢做大事。我們(men) 做很多事,實際上我們(men) 並不是把科研經費或者是拿多少錢放在第一位,更多地是先考慮這是不是真正的“卡脖子”的問題,或急需的領域。
△2002年,李德仁(左一)在三峽大壩建設工地開展測繪遙感工作
耄耋之年的“赤子” 擦亮“東(dong) 方慧眼”
如今,已85歲高齡的李德仁,赤子之心沒變。針對我國衛星遙感存在“成本高、效率低、不穩定、應用少”等諸多問題,李德仁帶領團隊提出一個(ge) 極為(wei) 宏大的計劃——200多顆衛星組網的“東(dong) 方慧眼”智能遙感衛星星座計劃。
李德仁:我們(men) 在做的方法就是以民間商業(ye) 遙感為(wei) 先導,做得好的聯合起來。我們(men) 規劃是到2030年發252顆衛星,創造2000億(yi) 到1萬(wan) 億(yi) 的產(chan) 值。我們(men) 要有中國人自己的精確的數據,如果沒有這個(ge) 數據,我們(men) 心裏不放心。希望用我們(men) 運行對地觀測、衛星對天觀測的結果,來回答地球可持續的發展,來探索宇宙的奧妙。
△李德仁(右一)、朱宜萱(左二)與(yu) 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左一)
好好先生 最愛教書(shu)
雖已是行業(ye) 泰鬥,但在夫人——武漢大學教授朱宜萱的眼中,李德仁還是大學初識時那副身材瘦小、格局卻很大的樣子。
朱宜萱:他脾氣挺好的,我們(men) 倆(lia) 一輩子沒吵過架,有事就都說出來看怎麽(me) 辦。不糾結在當前的一些小事兒(er) 上,總是以解決(jue) 問題為(wei) 前提。
李德仁眼中的夫人,也全是優(you) 點。
李德仁:互補型。我的大腦思維好,她的小腦好,她是我們(men) 學校100米短跑紀錄的保持者。她做事情做得很精細,我就是思維快,但要做得好必須靠她來做,所以互補。我長得比較醜(chou) ,她就長得比較漂亮,也是一個(ge) 互補。
△李德仁(左一)與(yu) 恩師王之卓
除了科學家,李德仁還曾是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校長。他在多個(ge) 公開場合直言,在所有頭銜中,自己最鍾愛的崗位是“教師”。恩師王之卓在80歲時說過:如果我有什麽(me) 學術思想,那就是不斷地跟我的學生學習(xi) 。這也成為(wei) 李德仁的座右銘。
李德仁:我人生最大的樂(le) 趣就是當了一名教師,可以培養(yang) 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教他們(men) 如何去做人、做學問,而且我又把我想做的事情從(cong) 鼎盛時期做好,方向看好,讓年輕人有活幹,有出成果創造價(jia) 值的機會(hui) 。這個(ge) 力量大於(yu) 我一個(ge) 人的智慧,大於(yu) 我一個(ge) 人的力量。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