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網絡社交媒體中的“獵密者”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當前,各類網絡社交媒體(ti) 平台憑借其即時性的溝通優(you) 勢,成為(wei) 人人必備的網絡應用產(chan) 品。同時,境外間諜情報機關(guan) 也在其中不斷地尋找目標,試圖“獵取”用戶手中的秘密。2024年4月15日,國家安全部微信公眾(zhong) 號推出的《創新引領·國安礪劍》“十大公民舉(ju) 報案例”專(zhuan) 題展播中,就公布了一起犯罪嫌疑人趙某因為(wei) 在網絡社交媒體(ti) 平台泄露自己涉密人員身份,而遭到境外間諜情報機關(guan) 人員攀拉策反的典型案例。

好奇的“網友”

  在某涉密單位工作的趙某,喜歡在辦公場所自拍並上傳(chuan) 至網絡社交媒體(ti) 平台,還時常在與(yu) 網友的互動中透露自己的工作單位。其中,一位“熱情”網友對趙某的工作表現出濃厚興(xing) 趣,經常打探其具體(ti) 工作內(nei) 容,並表示可出大價(jia) 錢“購買(mai) ”趙某單位的內(nei) 部資料,並提出最好能夠提供涉密材料。趙某雖然已經意識到對方可能是境外間諜情報機關(guan) 人員,但在金錢的誘惑麵前,還是越過了紅線,出賣了大量單位內(nei) 部涉密文件。趙某已被國家安全機關(guan) 依法審查,迎接他的將是法律的製裁。

隱藏的“獵手”

  隨著網絡社交媒體(ti) 平台逐漸成為(wei) 我們(men) 日常生活中難以分割的一部分,境外間諜情報機關(guan) 運用網絡社交媒體(ti) 平台竊密也愈發猖獗。

  ——隱蔽關(guan) 注。境外間諜情報機關(guan) 人員往往會(hui) 潛伏在網絡社交媒體(ti) 平台的暗處,從(cong) 廣大網友在網絡社交媒體(ti) 平台中發布的文字、照片、視頻等信息中,分析尋找我涉密接密人員,並伺機展開“獵密行動”。

  ——攀拉結交。境外間諜情報機關(guan) 人員發現目標後,可能會(hui) 通過加好友攀拉關(guan) 係、表示對相關(guan) 工作內(nei) 容的濃厚興(xing) 趣、開展研究合作、提供高收入“兼職”等方式,偽(wei) 裝其真實身份和意圖,與(yu) 我相關(guan) 人員建立聯係。

  ——滲透竊密。在初步建立信任後,境外間諜情報機關(guan) 人員可能會(hui) 采取金錢拉攏、誘蝕腐化等各種方式開展情報竊密,甚至會(hui) 卸下偽(wei) 裝,以威脅警告等粗暴方式逼迫對象就範,以達到其竊密目的。

防範的“法寶”

  網絡社交需謹慎,防範意識不可少,個(ge) 人信息莫輕傳(chuan) ,安全防線要築牢。規範網絡社交媒體(ti) 平台內(nei) 容發布行為(wei) ,既是履行保密義(yi) 務的要求,也是強化自我保護的需要。涉密單位工作人員或工作生活區毗鄰涉密敏感場所的人員,更應該嚴(yan) 格遵守保密法律法規,不得隨意在網上發送傳(chuan) 播相關(guan) 內(nei) 容,否則將會(hui) 給境外間諜情報機關(guan) 的“獵密者”實施違法行為(wei) 提供可乘之機。要想防範網絡社交的隱形泄密風險,有效規避“獵密者”的追蹤,應掌握以下“法寶”:

  ——時刻謹記網絡社交媒體(ti) 平台的開放性與(yu) 匿名性,時刻保持必要的警惕心與(yu) 防範心,避免成為(wei) 不法分子的目標。

  ——不要在網絡社交媒體(ti) 平台中傳(chuan) 播涉密工作場所的環境設施,顯露本人證件、製服等表明工作身份物品,不要“打卡”標記涉密場所地理位置。

  ——不要在網絡社交媒體(ti) 平台中備注涉密工作人員的單位、職務等信息,嚴(yan) 禁上傳(chuan) 、存儲(chu) 涉密信息。

  ——不要向在網絡社交媒體(ti) 平台中認識的陌生網友透露自己的涉密接密人員身份,討論涉密工作內(nei) 容。

  如發現疑似境外間諜情報機關(guan) 人員通過網絡社交媒體(ti) 平台打探、竊取我涉密信息或勾聯我內(nei) 部人員的情況,可撥打12339國家安全機關(guan) 舉(ju) 報受理電話、通過網絡舉(ju) 報平台(www.12339.gov.cn)、國家安全部微信公眾(zhong) 號舉(ju) 報受理渠道或直接向當地國家安全機關(guan) 進行舉(ju) 報,協助開展調查取證。

發布時間:2024年06月17日 06:58 來源:“國家安全部”微信公眾號 編輯:石光輝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