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友:築夢伶仃洋

微信掃一掃 ×

  宋神友,深中通道管理中心總工程師。從(cong) 2010年至今,他已經在伶仃洋上堅守了14年。

  一直以來,從(cong) 伶仃洋西岸的中山,去往東(dong) 岸的深圳,必須繞行兩(liang) 個(ge) 小時。連接東(dong) 西兩(liang) 岸的南沙大橋,日均車流量最高峰超過20萬(wan) 輛。為(wei) 長遠發展計,打造環珠江口100公裏黃金內(nei) 灣的現代化交通網絡,提上了議程。

  2010年,宋神友成為(wei) 深中通道的“1號員工”。能夠加入深中通道這種超級工程,是機遇也是挑戰。未來,深中通道將成為(wei) 撐起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交通脊梁”。為(wei) 找到一個(ge) 最為(wei) 科學的設計方案,五年多時間裏,宋神友帶領團隊進行了52項專(zhuan) 題論證、29個(ge) 過江通道方案比選、19項通航專(zhuan) 題研究,充分借鑒世界範圍各跨海通道的建設經驗和成果,提出了“橋—島—隧—水下交通樞紐”於(yu) 一體(ti) 的工程方案。然而,要按照這一方案施工,首先要突破的就是建設世界首例八車道沉管隧道。

  向南20多公裏就是港珠澳大橋,它采用的是雙向六車道鋼筋混凝土技術。別看單向隻多了一條車道,但施工技術卻是天壤之別。經過多少個(ge) 徹夜難眠的計算建模,宋神友在國內(nei) 首次提出,采用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新型結構型式。這種結構承載能力大、防滲性能好,然而,也麵臨(lin) 著國內(nei) 全產(chan) 業(ye) 鏈空白的難題和挑戰。

  核心技術買(mai) 不來、討不來。沒有任何先例可循,難度超出想象。2016年,宋神友牽頭組織了以黨(dang) 員為(wei) 主體(ti) 的“產(chan) 學研用”研發團隊。4年多時間裏,研發團隊放棄了所有節假日,開展了上千組模型試驗,成功攻克“卡脖子”難題,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成套技術和中國標準。

  300多份圖紙,23次攻關(guan) 。終於(yu) ,一整套智能製造方案出爐。這些智能澆築機,可以根據設定的路線自主完成整個(ge) 管節的澆築作業(ye) 。200台自主研發的智能台車同步行走,最終完成一節鋼殼沉管。在中央控製大廳,所有澆築工程的進度都能實時跟蹤監控。

  2019年6月29日,深中通道海底隧道首節沉管完成製造。

  宋神友說,不斷創新也是新時代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使命。陽光直射的伶仃洋上,在黨(dang) 員先鋒隊的帶領下,建設工地上熱火朝天。2023年11月28日,這座總長6.8公裏的“海底長城”終於(yu) 合攏。

  從(cong) 設計藍圖到躍然海麵,十四年的時間裏,宋神友看著深中通道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小到大。從(cong) 空中俯瞰,深中通道如一條巨龍,它與(yu) 港珠澳大橋、虎門大橋、南沙大橋共同組成跨江越海的通道集群,勾勒出大灣區美好未來。

發布時間:2024年05月17日 15:30      來源:ky体育中心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