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建好建強農(nong) 村基層黨(dang) 組織”“加強村幹部隊伍建設,健全選育管用機製”“壯大鄉(xiang) 村人才隊伍”。
晨曦微露,陽光穿透雲(yun) 層,灑在山腳下古樸沉靜的村落裏。不一會(hui) 兒(er) ,村子裏升起縷縷炊煙,青石板街傳(chuan) 來陣陣吆喝,沉睡中的古村漸漸醒來。
村頭的農(nong) 田裏,已有人在勞作了。沿著田間小路邊走邊看,雲(yun) 南省曲靖市會(hui) 澤縣娜姑鎮白霧村黨(dang) 總支委員、村務監督委員會(hui) 主任朱學舟關(guan) 切地“嘮叨”起來:“地裏的菜,要做好田管,蝦塘要保持清潔,小龍蝦投喂要及時,有什麽(me) 問題就來找我們(men) 。”自從(cong) 2018年擔任村幹部以來,眼前這個(ge) 皮膚黝黑、身材魁梧的中年漢子一步步見證了白霧村的發展變化。
從(cong) 產(chan) 業(ye) 單一“看天吃飯”到農(nong) 旅融合多元發展,如今的白霧村盤活優(you) 勢資源,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群眾(zhong) 收入有效增加。荒山披綠生金,古村新貌背後的幸福密碼是什麽(me) ?
“最重要的還是黨(dang) 組織的帶領。”白霧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黃明昌說。這些年,白霧村著力建好建強黨(dang) 組織,充分發揮農(nong) 村黨(dang) 員先鋒模範作用,堅持招才引智和本土培養(yang) 相結合,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鄉(xiang) 村人才隊伍,引領帶動產(chan) 業(ye) 發展、基層治理,推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
雲(yun) 南省委主要負責同誌表示,要做好組織化這篇文章,以基層組織力的提升推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讓基層黨(dang) 組織的組織力、凝聚力、戰鬥力得到充分發揮,不斷帶動農(nong) 民增收致富。
村兩(liang) 委班子強起來
推動村幹部年輕化、專(zhuan) 業(ye) 化,從(cong) 退役軍(jun) 人、返鄉(xiang) 創業(ye) 能手、大學生中選拔培養(yang) 村幹部
撥旺爐火,茶水壺嗞嗞作響,濃鬱的茶香很快溢滿房間。村幹部、返鄉(xiang) 創業(ye) 者、村民代表圍坐一圈,一場院壩會(hui) 在白霧村開了起來。黃明昌開門見山:“今天叫大家來,就是想聽聽各位對村裏發展的意見建議。”
大夥(huo) 你一言我一語,小到自家店鋪如何吸引客流,大到村子未來的發展方向,現場氣氛漸漸熱鬧起來。黃明昌埋頭記錄,不時抬頭插上幾句話。不一會(hui) 兒(er) ,筆記本上已留下密密麻麻幾頁建議。
黃明昌(前)在幫村民幹農(nong) 活。
從(cong) 2023年11月到白霧村擔任黨(dang) 總支書(shu) 記以來,將近半年時間裏,這樣的會(hui) ,黃明昌已經開了多次。黨(dang) 員趙子山印象深刻:“從(cong) 要求村裏幫助對接市場和用人單位,到希望村裏通過培訓和宣傳(chuan) ,做好‘白霧工匠’‘白霧廚師’等品牌,村民的想法發生了變化,對我們(men) 的工作能力和方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了解需求,跟上變化,切實為(wei) 大家解決(jue) 難題,才能回報老鄉(xiang) 們(men) 的信任。”黃明昌說。
前些年,這份村民和村幹部之間的信任遠不如現在。白霧村是明清時期南銅北運的必經之路,文化底蘊深厚、田園風光秀麗(li) 。然而這些優(you) 勢資源,過去卻未能有效利用起來。“過去,村兩(liang) 委班子平均年齡偏大、結構不合理,一些村幹部思維僵化,帶動群眾(zhong) 增收致富的能力不足,村子發展乏力。”娜姑鎮黨(dang) 委書(shu) 記肖書(shu) 耀說。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建強村黨(dang) 組織,關(guan) 鍵是要選育一批素質高、能力強、作風實、敢擔當的人才,讓他們(men) 加入村幹部隊伍。”肖書(shu) 耀說。
省裏推進農(nong) 村“領頭雁”培養(yang) 工程後,縣鄉(xiang) 兩(liang) 級黨(dang) 委每年綜合分析、選優(you) 配強村黨(dang) 組織書(shu) 記隊伍。在會(hui) 澤縣、娜姑鎮兩(liang) 級黨(dang) 組織的幫助下,白霧村選用事業(ye) 心強、思路清晰、懂經營、善管理的能人擔任村幹部,建立後備幹部庫,實行動態管理、跟蹤培養(yang) 、定期考察。
“為(wei) 了優(you) 化村兩(liang) 委班子結構,我們(men) 要求每個(ge) 村要儲(chu) 備1名40歲以下的村黨(dang) 組織書(shu) 記後備人才,3名35歲以下副職後備人才。”會(hui) 澤縣委組織部部長田園妍介紹,當地積極從(cong) 退役軍(jun) 人、返鄉(xiang) 創業(ye) 能手、大學生中選拔培養(yang) 村幹部,並通過完善考核、加強培訓、開展縣鄉(xiang) 兩(liang) 級“擂台比武”等方式,提升幹部能力。
身為(wei) 退役軍(jun) 人的朱學舟,早年在外務工,能吃苦,頭腦靈活。“他有回報家鄉(xiang) 的想法,也有幹事創業(ye) 的能力,正是村裏發展需要的人才。”肖書(shu) 耀說,朱學舟先被選為(wei) 後備幹部,經過換屆後當選村務監督委員會(hui) 主任。本地00後大學生趙德棋畢業(ye) 後,在村黨(dang) 總支的多次動員下回鄉(xiang) ,成為(wei) 後備幹部。她利用所學知識,盡心盡力為(wei) 村民幹實事,目前擔任村委會(hui) 副主任。
去年11月,已在鄰村樂(le) 裏村擔任了15年黨(dang) 總支書(shu) 記的黃明昌調整到白霧村,擔任白霧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肖書(shu) 耀說:“黃明昌是致富能手,經驗豐(feng) 富、能力過硬。現在白霧村正處於(yu) 轉型發展的關(guan) 鍵節點,更需要這樣的人才。”
現在,白霧村兩(liang) 委班子平均年齡從(cong) 54歲下降到32歲,3人擁有大學學曆,年輕化、專(zhuan) 業(ye) 化的人才結構為(wei) 鄉(xiang) 村發展增添了動力。雲(yun) 南省委出台基層黨(dang) 建高質量發展五年行動計劃,會(hui) 澤縣積極開展村(社區)幹部能力素質和學曆水平“雙提升”行動,拓寬村幹部上升渠道。
此外,雲(yun) 南在全省全麵推行黨(dang) 組織全麵領導、村級事務統一管理、村幹部分工負責的工作機製,實現村級崗位設置精幹高效、村級組織運轉規範順暢,村幹部待遇得到保障,幹事創業(ye) 積極性進一步提高。
黨(dang) 員探路幹起來
開展理論、法律、技能等培訓,把黨(dang) 員培養(yang) 成致富能手,在帶動群眾(zhong) 增收上發揮作用
漫步白霧村老街,古建民居錯落分布。轉過街角,一陣香味撲麵而來,順著排隊的人群望去,村民鄒永蓮家的涼粉店生意紅火。
“我家原先種了兩(liang) 畝(mu) 半的水稻,現在流轉出去,每年能有3600元分紅。”鄒永蓮掰著手指算起這幾年的收益,“這兩(liang) 年村裏搞旅遊,我這小店生意也好了許多,每年能有8萬(wan) 多元的收入。”“現在,她還是村裏的黨(dang) 員致富帶頭人。”一旁的黃明昌補充道。
建好建強黨(dang) 組織,發揮黨(dang) 員先鋒模範作用,要讓黨(dang) 員在增收致富上多帶頭、闖新路。“我們(men) 要把黨(dang) 員培養(yang) 成致富能手,也要把致富能手發展成黨(dang) 員。”肖書(shu) 耀說。
白霧大蔥是娜姑鎮獨具地方特色的冬早蔬菜品種,口感脆甜,種植曆史悠久。過去,大部分村民種植規模小,收益並不高。朱學舟說:“現在能打響白霧大蔥的品牌,離不開黨(dang) 員王勇的帶動。”
看準了大蔥種植的優(you) 勢,王勇一口氣租下10多畝(mu) 地,改良種植技術,摸索種植辦法,漸漸成了“土專(zhuan) 家”,每年靠種蔥能有18萬(wan) 元收入。為(wei) 了帶動更多人靠種植大蔥增收致富,村裏多次動員,但不少村民對擴大種植規模心存顧慮。王勇不放棄,以自己的經曆和經驗多次上門勸說,仔細分析利弊,還幫助種植戶解決(jue) 資金、技術、銷售等問題。最終,在王勇等種植大戶的帶動下,越來越多村民開始嚐試。
黨(dang) 員劉瑞2022年返鄉(xiang) 創業(ye) 後,在村子裏開了一家奶茶店。這兩(liang) 年,趕上直播帶貨的熱潮,她想發展電商,但又苦於(yu) 缺少相關(guan) 的知識技能。村裏得知後,一方麵積極邀請專(zhuan) 家幫帶,一方麵安排劉瑞參加“萬(wan) 名黨(dang) 員進黨(dang) 校”培訓。“既教理論知識、法律政策,也開展產(chan) 業(ye) 技能培訓。”劉瑞說,現在,她利用在黨(dang) 校學來的知識線上銷售自家土特產(chan) ,也幫助更多人利用電商渠道增收致富。
產(chan) 業(ye) 發展快起來
以基層組織力推動產(chan) 業(ye) 聯農(nong) 帶農(nong) ,讓更多群眾(zhong) 共享產(chan) 業(ye) 發展紅利
站在山頂俯瞰,光伏板整齊排列在山坡上,白牆灰瓦的古村落錯落分布在山腳下,遠處蔬菜基地、水產(chan) 養(yang) 殖基地連成片。
過去,白霧村的山、水、地卻是“沉睡的資源”。“山是光禿禿的荒山,地是一塊一塊的分散田。”朱學舟還記得,剛回到村裏時,大多數村民隻能靠著自家的一畝(mu) 三分地生活,收入來源單一且不穩定。如何利用現有的資源條件,帶動村子整體(ti) 發展,一直是白霧村兩(liang) 委班子的心頭大事。
2020年底,白霧村脫貧摘帽。村黨(dang) 總支召集黨(dang) 員幹部、村民代表等開會(hui) ,商議村子未來的發展出路。“盤活山資源,建設光伏項目;盤活水資源,發展水產(chan) 養(yang) 殖;盤活勞動力資源,發展勞務產(chan) 業(ye) ;盤活文化資源,發展文旅產(chan) 業(ye) 。”黃明昌介紹,“總的來說,就是把一家一戶小散弱的土地、勞動力等資源要素組織起來,轉變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方式,形成規模、對接市場、打造品牌。”
前兩(liang) 年,雲(yun) 南出台了脫貧人口持續增收三年行動方案,明確脫貧村黨(dang) 組織要建立利益聯結助農(nong) 增收機製。在村黨(dang) 總支的帶動下,村民李文高打算發展小龍蝦養(yang) 殖,然而在流轉土地時卻遇到了困難。“一些村民擔心沒有收益,有所顧慮。”朱學舟回憶,“村幹部多次上門動員,為(wei) 大家算起經濟賬、勞務賬。土地流轉後,既可以獲得租金,也可以參股獲得分紅,還能到養(yang) 殖基地務工,解決(jue) 了大家的後顧之憂。”
120畝(mu) 土地流轉到位,李文高成立了水產(chan) 養(yang) 殖公司。眼下,李文高家的蝦就要上市了。李文高一邊在蝦塘忙前忙後,一邊四處對接銷路。“多虧(kui) 了村幹部幫助,零散土地改造、水電設施架設、組織養(yang) 殖培訓,他們(men) 沒少費力。”李文高說,現在推行的稻蝦養(yang) 殖模式,既生態環保,又效益頗豐(feng) ,帶動了不少人增收致富。
白霧村探索“黨(dang) 組織+基地+公司+合作社+農(nong) 戶”發展模式,將黨(dang) 組織建在產(chan) 業(ye) 鏈上,堅持產(chan) 業(ye) 延伸到哪裏、黨(dang) 組織就建到哪裏,以基層組織力推動產(chan) 業(ye) 聯農(nong) 帶農(nong) ,讓更多群眾(zhong) 共享產(chan) 業(ye) 發展紅利。
村民腰包漸漸鼓起來了,可駐村第一書(shu) 記周強卻難言輕鬆。周強說:“現在黨(dang) 員、群眾(zhong) 行動起來了,各項產(chan) 業(ye) 發展起來了,但如何提升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穩定銷售渠道、建立品牌優(you) 勢,仍需要我們(men) 繼續發力。”
修繕古建民居、完善旅遊基礎設施,確定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做強農(nong) 產(chan) 品品牌……駐村快滿一年,周強列出了許多待完成事項。“黨(dang) 員、群眾(zhong) 齊心協力,日子就會(hui) 越過越好。”周強說。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