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馮(feng) 振波勞模創新工作室,馮(feng) 振波(右二)帶領班組人員研發作業(ye) 工具。
寬肩膀,黑麵龐,一雙大手上,被線纜磨出的老繭清晰可見。初見馮(feng) 振波,正趕上他外出作業(ye) 歸來,脫下被汗水浸濕的屏蔽服,一瓶水喝得咕咚響。眼瞅水瓶見底,馮(feng) 振波才顧上打招呼:“隨著氣溫升高,城區用電不斷攀升,線路線夾發熱要及時處理,可不能耽誤市民用電。”
今年56歲的馮(feng) 振波,是國網福建福州供電公司輸電運檢中心三級職員。1986年,馮(feng) 振波進入福州電業(ye) 局,成為(wei) 一名電力工人,被分配在高壓線路帶電作業(ye) 班,一幹就是38年。“大夥(huo) 覺得我經驗多、發明多,稱呼我為(wei) ‘老班長’,倒也讓我挺有成就感。”馮(feng) 振波笑著說。
山多地少、地形複雜,福建省高壓輸電線路往往橫跨數座高山。“腳下是萬(wan) 丈深淵,身旁是茂密山林,耳邊還有高壓電接觸屏蔽服的劈啪聲響,唯一的依靠就是直徑2厘米的懸掛導線,要說心裏不害怕,那肯定是假的。”入職早期,一次高空作業(ye) ,天氣驟變、黑雲(yun) 壓城,打小深諳福州氣候的馮(feng) 振波,立馬和工友加快作業(ye) 速度,10分鍾不到就完成作業(ye) 。剛剛踏足地麵,暴雨便傾(qing) 盆而至。“再晚一步,設備和人就隻能保一樣。”馮(feng) 振波說。
高溫和嚴(yan) 寒天氣,是帶電作業(ye) 人的最大挑戰。“夏天,用電量大,天氣炎熱,高空作業(ye) 幾分鍾,渾身都會(hui) 濕透。冬天,山林裏有霧凇,手指凍得都拿不穩工具。”馮(feng) 振波手指上的幾處傷(shang) 痕,記錄著當年的凍傷(shang) 經曆。
馮(feng) 振波在帶電高空作業(ye) 。
能不能讓線路工高空作業(ye) 更省力?2006年5月的一次搶修經曆,讓馮(feng) 振波萌生了創新的念頭。水口水電站升壓站刀閘發熱,正值水庫豐(feng) 水期,停電作業(ye) 將造成數百萬(wan) 元的損失,馮(feng) 振波帶領班組緊急馳援。搶修過程中,馮(feng) 振波發現,傳(chuan) 統的絕緣梯沒有工作平台,工友隻能站在梯子上,空間小、行動緩慢。完成搶修後,馮(feng) 振波經過反複鑽研,一台升降式變電站帶電作業(ye) 平台研製成功,讓工友可以坐著作業(ye) ,極大解放了手腳,後來在全省變電站作業(ye) 中推廣應用。
眼下,走進馮(feng) 振波勞模創新工作室,大大小小的創新成果陳列其中,一輛出線飛車引人注目。“這是為(wei) 高空懸掛作業(ye) 專(zhuan) 門設計的,工友可以自主控製行駛方向。”馮(feng) 振波說,“我是一名黨(dang) 員,就要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帶動同事一起創新發明。這一設備前後改進了很多次,是大夥(huo) 兒(er) 共同的智慧結晶。”
2012年,馮(feng) 振波帶領工作室成員從(cong) 飛車的傳(chuan) 動機構、離合裝置等方麵研究,畫了一張又一張設計草圖,最終將新型出線飛車研製成功。新型出線飛車在降低作業(ye) 人員勞動強度的同時,讓空中搶修作業(ye) 變得更簡單、安全。“別看它小巧,每次應用可平均減少停電8小時,多供電120萬(wan) 千瓦時,創造經濟效益9.6萬(wan) 元。”馮(feng) 振波說。如今,工作室累計完成了近百個(ge) 創新項目。
5000多公裏的高壓輸電線路、1萬(wan) 多個(ge) 鐵塔、200多座變電站……對於(yu) 福州區域內(nei) 的線路數據,馮(feng) 振波了如指掌。由於(yu) 經常外出作業(ye) ,聊起福州的風景,馮(feng) 振波也如數家珍,“但要問我哪裏風景最美,就是在鐵塔上看萬(wan) 家燈火。”憨厚的笑容,浮現在馮(feng) 振波臉上。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