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7日,全國第一個(ge) 涉及科技特派員製度的福建省地方標準《科技特派員服務規範》正式上升為(wei) 國家標準。截至目前,全國累計有90多萬(wan) 科技特派員活躍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一線,僅(jin) 在福建就有近9萬(wan) 人。這項製度的發端,還要從(cong) 一場洪災說起。
1998年夏,一場百年未見的洪水過後,地處閩北山區的南平滿目瘡痍,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近75億(yi) 元。
1998年10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shu) 記的習(xi) 近平親(qin) 臨(lin) 南平調研,他一語中的地指出:農(nong) 業(ye) 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隨後,南平市1000多名黨(dang) 員幹部和技術人員深入鄉(xiang) 村,展開大調研。
可合適的人才在哪?怎麽(me) 才能輸送到鄉(xiang) 村呢?一個(ge) 人出現在李川(時任福建省南平市市長)的腦海裏,他就是市農(nong) 業(ye) 局公派到德國進修園藝栽培技術,剛剛回國的吳敬才。1998年底,吳敬才輾轉顛簸來到大山深處的溪後村。
吳敬才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住到一起、幹在一起。白天,在田間地頭手把手教村民施肥、修剪;晚上,進行農(nong) 業(ye) 科技知識培訓。第二年夏天,溪後村的柑橘平均每畝(mu) 增收7000多元,一下在全市引起了轟動。吳敬才也由此成為(wei) 南平市的“一號”科技特派員。經過嚴(yan) 格遴選,當年秋天,第一批以共產(chan) 黨(dang) 員為(wei) 主的225位科技特派員,奔赴南平市215個(ge) 鄉(xiang) 村。閉塞的閩北村落一下子熱鬧起來了。此後,選派科技特派員在南平實現常態化。
2002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xi) 近平充分肯定了南平的實踐,指出要“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夯實農(nong) 村工作基礎”。此後,科技特派員製度迅速在福建全省鋪開,並在全國逐步推廣。2012年開始,科技特派員製度連續多年寫(xie) 進中央一號文件。
七葉一枝花,治療蛇毒有奇效,也是製作雲(yun) 南白藥、片仔癀等的重要原藥。蘇海蘭(lan) 是林下栽培中草藥領域的知名專(zhuan) 家。2014年,作為(wei) 福建省農(nong) 科院的科技特派員,她來到光澤縣,準備將這種名貴中草藥打造成鄉(xiang) 親(qin) 們(men) 增收的好產(chan) 業(ye) 。七葉一枝花生長周期長,如何能夠縮短時間,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早受益?蘇海蘭(lan) 在山上一住就是兩(liang) 年。
兩(liang) 年時間,幾百次實驗,蘇海蘭(lan) 終於(yu) 把七葉一枝花的出苗時間從(cong) 兩(liang) 年縮短到六個(ge) 月。作為(wei) 一名有著20多年黨(dang) 齡的共產(chan) 黨(dang) 員,2016年以來,蘇海蘭(lan) 平均每年駐村近300天,在她的帶動下,僅(jin) 在光澤縣,就推廣種植麵積5000多畝(mu) ,年收益3000多萬(wan) 元。從(cong) 那以後,再遇到問題,大家就會(hui) 異口同聲地說“聽科特派的話”。
25年來,一批批科技特派員用專(zhuan) 業(ye) 和真情在田野大地書(shu) 寫(xie) 科技論文。“竹蓀大王”、“茶仙”、“米仙”……不少科技特派員都有了群眾(zhong) 頒授的雅號,成了農(nong) 民眼中的大明星。
新時代,科技特派員製度也從(cong) 福建走向了全國。在浙江,2.4萬(wan) 餘(yu) 人次科技特派員奔波在1200多個(ge) 鄉(xiang) 鎮,取得累累碩果;在重慶萬(wan) 州,來自福建農(nong) 科院的科技特派員助力當地枇杷種植,小山村有了大產(chan) 業(ye) ;在寧夏固原,閩寧科技特派員跨越2000多公裏通力協作,為(wei) 西部地區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2021年3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要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製度,讓廣大科技特派員把論文寫(xie) 在田野大地上。今天,越來越多的科技特派員穿梭山林、躬耕鄉(xiang) 野,他們(men) 把致富的種子播撒在田間沃土,讓“科技之花”在鄉(xiang) 間田野絢麗(li) 綻放。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