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計在於(yu) 春。
春天,是大地複蘇、萬(wan) 物生長的季節,也是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重要起點。抓好春耕備耕,對於(yu) 確保糧食豐(feng) 產(chan) 和糧食安全至關(guan) 重要。
3月19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湖南常德市鼎城區謝家鋪鎮糧食生產(chan) 萬(wan) 畝(mu) 綜合示範片區考察。
來到水稻田邊,總書(shu) 記仔細察看秧苗培育和土地翻耕情況,並同種糧大戶、農(nong) 技人員、基層幹部和村民親(qin) 切交流,詳細詢問春耕備耕等情況。他強調,在良種良法良機良田深度融合上下大功夫,落實好強農(nong) 惠農(nong) 富農(nong) 政策。
“良種良法良機良田深度融合”是總書(shu) 記為(wei) 全年糧食增產(chan) 和農(nong) 民增收開好頭、起好步開出的“良”方,對於(yu) 推動我國形成集約、高效、安全、持續的現代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道路有著重要引領作用。
△ 2024年3月19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謝家鋪鎮糧食生產(chan) 萬(wan) 畝(mu) 綜合示範片區考察。
“十幾億(yi) 人口要吃飯,這是我國最大的國情。”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對我們(men) 這樣一個(ge) 有著14億(yi) 人口的大國來說,農(nong) 業(ye) 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
小小一粒種,直接關(guan) 係著“中國飯碗”。
良種,不僅(jin) 是確保糧食高產(chan) 、保障糧食安全的關(guan) 鍵,也是滿足人們(men) 對農(nong) 產(chan) 品營養(yang) 品質需求的重要一環。
說到育種,不得不提到海南南繁。2018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考察時提出,要把它建成集科研、生產(chan) 、銷售、科技交流、成果轉化為(wei) 一體(ti) 的服務全國的“南繁矽穀”。
一片熱土、一份叮囑、一群育種專(zhuan) 家,創造了一個(ge) 又一個(ge) 農(nong) 業(ye) 奇跡。
如今,每年因種植南繁成果——雜交水稻而增產(chan) 的糧食,可多養(yang) 活約8000萬(wan) 人;南繁成果之一的國產(chan) 抗蟲棉占全國市場份額99%以上,減少農(nong) 藥使用65萬(wan) 噸,直接帶動增產(chan) 累計650億(yi) 元……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ge) 世界,一項技術能夠創造一個(ge) 奇跡。”早在2013年12月的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上,總書(shu) 記以一粒種子生動闡釋科技興(xing) 農(nong) 的道理。
從(cong) 強調“早日實現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的種源自主可控”,到要求“從(cong) 培育好種子做起,加強良種技術攻關(guan) ”,再到“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guan) 係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總書(shu) 記為(wei) 中國種業(ye) 創新發展謀篇布局。
△ 海南三亞(ya) 崖州灣科技城的崖州灣種子實驗室,科研人員正在觀察種子樣本。
本次春耕備耕考察,除了“良種”外,總書(shu) 記也提到了“良法”和“良機”。
2023年9月,總書(shu) 記在黑龍江考察時強調,推進現代種業(ye) 提升工程,配套推廣先進適用科技和高端農(nong) 機裝備,發展農(nong) 業(ye) 循環經濟。
湖南常德市鼎城區謝家鋪鎮種糧大戶匡天來就曾感慨:“現在種田不像以前了,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如今都成了種田的好幫手,我們(men) 穿著皮鞋就能把田種了。”
△ 2024年3月18日,廣東(dong) 省東(dong) 莞市石碣鎮掀起春耕生產(chan) 熱潮。圖為(wei) 一名工作人員正在操作無人機。
匡天來與(yu) 顧嘉健這份感慨的背後,是農(nong) 業(ye) 現代化進程中,勞動者依靠“良法”和“良機”解放雙手,日子越過越輕鬆,土地回報率越來越豐(feng) 厚的生動現實。
農(nong) 業(ye) 現代化,關(guan) 鍵是農(nong) 業(ye) 科技現代化。
如果說良種、良法、良機為(wei) 保障糧食安全、推動農(nong) 業(ye) 現代化提供了關(guan) 鍵助力,那麽(me) 良田必然是最大的基本盤。
2023年7月,在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hui) 第二次會(hui) 議上,總書(shu) 記強調:“省級黨(dang) 委和政府得把責任牢牢扛在肩上,確保18億(yi) 畝(mu) 耕地紅線決(jue) 不突破。”“真正把15.46億(yi) 畝(mu) 永久基本農(nong) 田建成適宜耕作、旱澇保收、高產(chan) 穩產(chan) 的現代化良田。”
良田是糧食生產(chan) 的根本。肥沃的田地、優(you) 質的土壤條件不僅(jin) 能保障作物健康生長,而且還具有較強的抗災能力。如果沒有良田,良種、良法、良機的作用將無處施展,但如果四者深度融合、通力協作,則荒地也能變寶地。
河北滄州市地處渤海之濱,這裏曾是大片的鹽堿荒地。近年來,當地通過培育耐鹽堿、抗病性強的小麥品種,改良生產(chan) 栽培技術,鹽堿地逐步變身“大糧倉(cang) ”。
2023年5月,總書(shu) 記來到河北滄州黃驊市舊城鎮仙莊片區旱堿地麥田考察。
△ 2023年5月1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河北省滄州黃驊市舊城鎮仙莊片區旱堿地麥田考察時,同種植戶、農(nong) 技專(zhuan) 家親(qin) 切交流。
望著廣袤的田野,總書(shu) 記說:“全國有15億(yi) 畝(mu) 鹽堿地,其中適宜種植糧食的5億(yi) 畝(mu) ,如果能開發利用,對於(yu) 擴大我國耕地麵積、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yi) 。”
2021年12月,在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上,總書(shu) 記在強調“18億(yi) 畝(mu) 耕地紅線”的基礎上增加了一條:農(nong) 田就是農(nong) 田,而且必須是良田。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通過推進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建成了一大批旱澇保收、高產(chan) 穩產(chan) 的優(you) 質良田。截至2022年底,我國已累計建成10億(yi)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19.18億(yi) 畝(mu) 耕地超過一半是高標準農(nong) 田。
要滿足如此龐大的消費需求,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吃上飯、吃飽飯、吃好飯?總書(shu) 記強調,解決(jue) 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
“在良種良法良機良田深度融合上下大功夫”,意味著我們(men) 要在選育和推廣良種的同時,注重良法的應用和創新;在推廣和使用良機的同時,加強良田的建設、修複和保護。一個(ge) “良”字,蘊含的是對科學、科技、科研運用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中的深度思考。
新的一年,從(cong) 南到北熱火朝天的春耕生產(chan) 在希望的田野上漸次推進。隻要我們(men) 齊心協力、通力合作,用好“良”方,就能把飯碗牢牢端在手中,向著農(nong) 業(ye) 強國大踏步邁進!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