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貼近群眾——記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二團社會管理綜合治理辦公室主任苑小靜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圖為(wei) 苑小靜(中)在阿克蘇耐達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設施大棚基地與(yu) 農(nong) 技人員交流西紅柿育苗管理情況。

圖為(wei) 苑小靜(中)在阿克蘇耐達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設施大棚基地與(yu) 農(nong) 技人員交流西紅柿育苗管理情況。

  “遠離父母,天天和農(nong) 業(ye) 打交道,忙得孩子也顧不上,這樣的選擇你後悔嗎?”

  每當被問及這樣的問題,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二團社會(hui) 管理綜合治理辦公室主任苑小靜都微微一笑,“從(cong) 不!來到兵團工作是自己的選擇,我一定會(hui) 堅持走下去。”

  紮根兵團一線16年間,苑小靜和土地、職工群眾(zhong) 打交道,把職工富裕、連隊建設、團鎮發展放心上,做基層推廣服務的提升者、“把論文寫(xie) 在田野大地上”的實踐者,一步一步,用實際行動,書(shu) 寫(xie) 了屬於(yu) 自己的不忘初心和青春無悔。

  幹實事 兩(liang) 腳粘泥樂(le) 不疲

  今年元宵節剛過,苑小靜又一頭紮到春季農(nong) 業(ye) 培訓中去了。從(cong) 過去的連隊技術員,到如今的阿拉爾市二團社會(hui) 管理綜合治理辦公室主任,工作性質變了,但她服務職工群眾(zhong) 的信念從(cong) 未改變。這幾天,她走街串巷,了解民情民意,現場解決(jue) 職工群眾(zhong) 的困難。

  苑小靜至今仍記得初到二團時的情景:“一下車嚇一跳!馬路旁、田埂邊,甚至連團部周邊的房屋基腳都有鹽堿漬,有的地方白茫茫一片,就像蓋了一層雪。”

  “我學的專(zhuan) 業(ye) 是植保,一定能發揮作用。”苑小靜暗下決(jue) 心,幹勁滿滿,覺得實現自我價(jia) 值的機會(hui) 來了。

  為(wei) 了盡快熟悉工作、熟悉職工群眾(zhong) ,她一股腦兒(er) 紮進了田間一線。春播時節,跟播種機、查種,一樣不落;夏季田管,病蟲調查、生產(chan) 技術指導,跑前跑後;三秋時節,帶著職工測產(chan) 、收花過磅,樂(le) 此不疲;寒冬臘月,逐個(ge) 條田指導檢查冬灌質量,吃飯沒定點、手腳生凍瘡……酷暑嚴(yan) 寒,周而複始,苑小靜卻從(cong) 不叫苦,“在地裏忙著,我覺得特踏實。”

  時任十連連長的張宏亮對在連隊工作時的苑小靜印象深刻,“隻要是和農(nong) 業(ye) 、職工群眾(zhong) 有關(guan) 的事情,她都衝(chong) 在前麵,就像在幹自己家的事一樣,幹脆利落、踏實賣力。”

  時間是最好的見證者。

  如今,每一條排渠、每一塊條田,都留下了她的足跡;每一位職工群眾(zhong) 的名字,她都能脫口而出;“有問題,找小靜”也在不知不覺中,寫(xie) 進了二團職工群眾(zhong) 的心裏,大家親(qin) 切地稱她為(wei) “圓圓”,意為(wei) 在她的幫助下,大家的日子過得“圓圓滿滿”。

  求實效 助力團鎮展新顏

  走進二團,遠遠就望見一塊塊標準化棉田、一處處現代農(nong) 業(ye) 設施、一片片果蔬大棚,農(nong) 業(ye) 現代化氣息撲麵而來。

  最近正值春季麥田管理關(guan) 鍵階段,苑小靜趁著下班時間,總到田裏轉悠,心裏盤算要緊事:冬小麥已進入返青期,得提醒職工群眾(zhong) 及時科學追肥……

  推廣農(nong) 業(ye) 技術,帶著職工群眾(zhong) 種好地,是她一直以來的追求。

  從(cong) 連隊調到二團原農(nong) 業(ye) 科工作後的第二年,苑小靜正趕上二團要大麵積推廣種植早熟陸地棉,一向喜歡跟職工群眾(zhong) 還有土地打交道的她,第一個(ge) 報名,擔負起早熟陸地棉品種的推廣工作。

  “一直種的都是長絨棉,種早熟陸地棉需要播多少種子?”“不熟悉品種特性,怕種不出高產(chan) 量!”“不知道怎麽(me) 管理,品質怎麽(me) 保證?”職工群眾(zhong) 願意嚐試,但擔憂不少。

  在苑小靜看來,“團場棉花種植機械化程度高、銷售也不愁,換品種的重點,要看棉花品種的品質和抗病抗蟲的表現,加之技術管理和水肥運籌。”

  為(wei) 了打消職工群眾(zhong) 的顧慮,苑小靜和同事們(men) 日夜奮戰在各連隊田間地頭,手把手地開展技術指導和服務保障。春播時,跟機作業(ye) ,蹲在地裏,用勺子檢查棉花下種深度、下種量和覆土厚度,達不到標準的,立即叫停機車,進行調整;冬灌時,穿著棉衣,長達1公裏的條田,從(cong) 頭走到尾,教種植戶既要節約用水,還要起到洗鹽壓堿作用。

  2014年,二團啟動大規模城鎮化建設。治理城鎮周邊鹽堿,提高綠化地上樹木和草坪的成活率,成了苑小靜和同事麵臨(lin) 的首要任務。

  二團不僅(jin) 鹽堿化土壤麵積大,還是一師鹽堿地分布最廣的團鎮,治理難度可想而知。苑小靜和同事沒有被眼前的困難嚇倒,他們(men) 一邊積極學習(xi) 參考國內(nei) 相關(guan) 研究成果,一邊聯係專(zhuan) 業(ye) 人士尋找適合二團綠化地裏的治鹽堿技術。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國內(nei) 及塔裏木大學多個(ge) 研究院所的成果支持下,苑小靜和同事向團場推薦了“豎井排鹽”技術——根據鹽隨水來、鹽隨水去的運動規律,采用豎井抽出地下水對鹽堿地進行淋洗,達到改良鹽堿的目的。

  近年來,團部小城鎮共建成300口排鹽井,累計對城鎮周邊400畝(mu) 綠化地排鹽治堿,有力地提高了樹木的成活率和草坪的覆蓋麵積。

  勇實踐 探索創新不止步

  看著團場綠化越來越好,農(nong) 業(ye) 發展越來越好,苑小靜又有了新的思考:如何打破團場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如何幫助連隊發展壯大?苑小靜一邊積極探索,拓寬知識麵,一邊尋求外出學習(xi) 的機會(hui) 。

  2022年,苑小靜抓住機遇,到阿克蘇市農(nong) 業(ye) 局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中心交流掛職,她主動請纓,加入花生技術服務團隊,負責阿克蘇市阿依庫勒鎮兩(liang) 個(ge) 示範田的技術服務,激情如初、勁頭不減——

  開展農(nong) 技服務時,她發現,當地種植戶多采取溝灌,廢水又費力,便利用服務間隙,推廣更具優(you) 勢的滴灌技術,起初大家並不理解,苑小靜便在自己負責的示範田,開展技術示範,還幫著大夥(huo) 算細賬、算遠賬,消息傳(chuan) 開,群眾(zhong) 紛紛效仿;

  在冬小麥高產(chan) 創建中,她積極推廣氮肥後移、適墒犁整地等技術,2022年試驗田畝(mu) 產(chan) 達到761.17公斤,創2022年阿克蘇地區冬小麥畝(mu) 產(chan) 新高;

  趕上全國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全麵鋪開,她勇挑重擔,組織成立工作專(zhuan) 班,與(yu) 新疆地礦局地質八大隊合作,共同完成1086個(ge) 表層土樣的外業(ye) 采集任務;

  ……

  掛職工作結束後,苑小靜帶著滿滿的經驗心得,回到了二團,並一步步付諸實踐:推廣花生種植技術及機械化種植模式,發展連隊集體(ti) 經濟,做好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大力發展產(chan) 業(ye) 項目。

  工作時間越久,苑小靜越能感受到,棘手問題背後都有複雜的成因,工作要義(yi) 便在於(yu) 時刻把自己當作職工群眾(zhong) 中的一員。“把心貼近群眾(zhong) ,無論走到哪個(ge) 崗位,我的信念都不會(hui) 改變。”她說。

走近最美公務員

走近最美公務員

發布時間:2024年03月20日 14:20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編輯:王征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