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guan) 區圍繞“黔進先鋒·貴在行動”總載體(ti) ,按照市委“黨(dang) 建五項行動”要求,在強化基層黨(dang) 組織建設、持續發展壯大村集體(ti) 經濟和深入推進基層治理等方麵持續用力,推進基層黨(dang) 建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同頻共振、互融共進。
聚焦組織建設,夯實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鬥堡壘。一是建強基層組織。結合自然村寨優(you) 化調整網格2781個(ge) ,建立網格黨(dang) 支部275個(ge) 、黨(dang) 小組1566個(ge) ,形成上下貫通的組織體(ti) 係和信息聯絡機製。將72家區直部門與(yu) 53個(ge) 鄉(xiang) 鎮(街道)“組織聯建”捆綁發展,推動區直部門人力和資源下沉,破解基層組織力量薄弱、能力不足的“梗阻”。二是建強村級隊伍。從(cong) 農(nong) 村致富能手、退役軍(jun) 人、高校畢業(ye) 生中推選134名村幹部,培育村黨(dang) 組織書(shu) 記後備力量1418名,對政治素質好、能力強、熱心群眾(zhong) 工作的高學曆後備幹部,及時推選到村任職,組織開展鄉(xiang) 村振興(xing) “擂台比武”活動,促進村幹部在比中學、在學中思、在思中進步,不斷提升其履職能力和水平。三是推進駐村幫扶。全區組建333個(ge)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駐村工作隊開展幫扶工作,圍繞宣傳(chuan) 政策、組織建設、產(chan) 業(ye) 發展、鄉(xiang) 村建設、基層治理、為(wei) 民服務等進行專(zhuan) 題培訓,提升駐村幹部履職能力。建立考勤、考能、考績和測評“三考一評”機製,倒逼駐村幹部履職盡責。對幫扶成效顯著,幹部群眾(zhong) 滿意度較高的駐村幹部,通過提拔使用、職級晉升進行激勵,推動駐村幹部傾(qing) 心幫扶,助推鄉(xiang) 村振興(xing) 。
聚焦經濟積累,紮實推進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一是推進黨(dang) 組織領辦經濟實體(ti) 。深化“龍頭企業(ye) +集體(ti) 經濟組織+家庭農(nong) 場”發展模式,基層黨(dang) 組織領辦集體(ti) 經濟1166個(ge) ,帶動群眾(zhong) 組建家庭農(nong) 場2568個(ge) ,大力發展蔬菜、中藥材、茶葉、紅粱、刺梨等現代特色山地高效農(nong) 業(ye) 和糧食、烤煙、肉牛、蛋雞、生豬等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打造了撒拉溪鎮“茂源人家”貴州五穀蛋、鴨池鎮“瀚墨河穀夫子”大米、大屯鄉(xiang) “怡河維”椪柑、岔河鎮“心連心”食用菌、亮岩鎮“太極古茶”等100餘(yu) 個(ge) 農(nong) 特產(chan) 品品牌,村級集體(ti) 經濟不斷壯大。二是盤活農(nong) 村閑置資源資產(chan) 。全麵清理農(nong) 村集體(ti) 資源資產(chan) 、農(nong) 業(ye) 設施設備和農(nong) 戶閑置舊房舊舍,清理出集體(ti) 資源資產(chan) 1652處、農(nong) 業(ye) 設施設備374處等,按照“先易後難”原則,通過自主經營、入股分紅、出租等方式盤活集體(ti) 資源資產(chan) 、農(nong) 業(ye) 設施設備、農(nong) 戶閑置房屋和圈舍等1124處,累計增加收益5775.78萬(wan) 元。三是推進“科技服務”助力產(chan) 業(ye) 發展。聚焦農(nong) 業(ye) 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需求,整合省、市選派的科技特派員力量,組建優(you) 質糧油、茶葉、蔬菜、中藥材、精品水果、刺梨、生態畜禽和生態漁業(ye) 等8個(ge) 產(chan) 業(ye) 服務組,成立鴨池幹龍灘、朱昌雙堰、碧海砂鍋寨、梨樹上小河等4個(ge)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點科技服務工作隊,通過開展技術培訓、創業(ye) 帶動和科技服務,助力特色農(nong) 業(ye) 發展壯大。
聚焦治理有效,建設宜居宜業(ye) 和美鄉(xiang) 村。一是完善村規民約。將移風易俗、尊老愛幼、維護環境等條款納入村規民約,加強村民議事會(hui) 、紅白理事會(hui) 製度建設。推廣紅黑榜、道德榜、文明積分、道德超市等做法,引導廣大群眾(zhong) 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約束。通過開展好婆媳、好夫妻、好鄰居、好少年等推薦評比活動,引導廣大群眾(zhong) 爭(zheng) 做“文明村民”“文明標兵”,形成良好風尚。二是推進衛生治理。完善鄉(xiang) 村環境衛生公共基礎設施,建立鄉(xiang) 村環境衛生管理日常巡查機製,落實管理責任。廣泛動員群眾(zhong) 規範房前屋後設施設備,建設小菜園、小花園、小果園,讓農(nong) 戶庭院“綠起來、靚起來、美起來”。實施改廁、改廚、改圈“三改造”,對4000戶群眾(zhong) 廁所進行改造,投資6292萬(wan) 元提升59家種養(yang) 殖場淨化設施,營造幹淨、有序、綠色、和諧的文明鄉(xiang) 風。三是保護綠水青山。根據不同的人文因素、村莊保護、資源稟賦、產(chan) 業(ye) 特色、山水田園等情況,將不挖山、不填湖、不毀林,保護好鄉(xiang) 村的山水格局、田園風光、曆史文化資源作為(wei) 鄉(xiang) 村建房規劃、批準和監管的基本原則。組織開展義(yi) 務植樹活動,對鄉(xiang) 村裸露山體(ti) 、采石取土創麵、礦山廢棄地、高速公路修建區域等進行綠化美化。建立885個(ge) 農(nong) 藥包裝廢棄物回收點,對1425個(ge) 千人以下飲用水水源點保護區環境問題全覆蓋排查管護,有效保護水域生態環境和水生生物資源,建設宜居宜業(ye) 和美鄉(xiang) 村。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