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綠水青山 贏得金山銀山——記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秋口鎮黨委書記吳錦壽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圖為(wei) 吳錦壽在秋溪村植樹。

圖為(wei) 吳錦壽在秋溪村植樹。

  黛瓦白牆,綠水青山,波光粼粼,泛舟溪流。在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秋口鎮的月亮灣景區,一幅流動的水墨山水畫徐徐展開。坐在竹筏上,看著遠方,吳錦壽腦海中湧動著一個(ge) 強烈的信念:“保護好環境才是最大的民生。”

  自2021年7月擔任秋口鎮黨(dang) 委書(shu) 記以來,吳錦壽奮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生態優(you) 勢轉變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優(you) 勢,既當好饒河源國家濕地公園中心區和極度瀕危鳥類藍冠噪鶥的守護人,又做好“兩(liang) 山”轉換通道的忠實踐行者,蹚出了一條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路子。

  讓“鳥中大熊貓”安心棲息

  清晨,石門村的遊客接踵而至。吳錦壽佩戴紅袖套,在遊客必經的路口宣傳(chuan) 藍冠噪鶥的保護知識。每周兩(liang) 天到石門村當護鳥員,是吳錦壽到秋口鎮工作後的特殊安排。鎮黨(dang) 委書(shu) 記親(qin) 自護鳥,似乎並不常見。藍冠噪鶥是何來頭?

  巨黑的眼,鮮黃的喉,靛藍的頂,身材玲瓏,啼聲清脆。作為(wei) 我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919年藍冠噪鶥在江西婺源首次被發現,隨後便銷聲匿跡70餘(yu) 年,直至2000年才靚影重現。目前世界範圍內(nei) 僅(jin) 200餘(yu) 隻,堪稱“鳥中大熊貓”。

  吳錦壽與(yu) 藍冠噪鶥頗有緣分。2001年退伍回到家鄉(xiang) 後,他就關(guan) 注到這種美麗(li) 的小鳥。20年後,他來到秋口鎮擔任黨(dang) 委書(shu) 記,意識到藍冠噪鶥是生態環境的“試金石”,更是婺源獨一無二的生態名片,“保護好藍冠噪鶥義(yi) 不容辭”。

  可具體(ti) 怎麽(me) 護鳥,吳錦壽畢竟不是行家。為(wei) 此,他聯係林業(ye) 部門專(zhuan) 家學習(xi) 護鳥知識,找到村裏的愛鳥護鳥誌願者了解小鳥的生活狀態。原來,每年4月至7月,藍冠噪鶥就飛到石門村月亮灣一帶棲息繁衍。它們(men) 愛幹淨、喜靜、懼光。石門村緊靠婺源縣城,此時又是旅遊旺季,藍冠噪鶥的家園極易受到幹擾和破壞。

  摸清了問題,吳錦壽心裏有了主意:護鳥先要護林護水,修複濕地。他組織修複濕地公園月亮灣岸線,建起7個(ge) 小微濕地,對裸露濕地進行生態修複,在遊步道上增設藍冠噪鶥科普素材,為(wei) 藍冠噪鶥及其他水生生物提供更加適宜、安全的環境。成立藍冠噪鶥護鳥黨(dang) 小組,在誌願護鳥隊專(zhuan) 門設立兩(liang) 個(ge) 黨(dang) 員護鳥崗位,定時巡查。

  他還組織在棲息地安裝了實時監控設備,隨時觀測鳥群動態。“這麽(me) 珍貴的小鳥選擇了婺源,選擇了秋口鎮,是對這裏生態環境和人類的信任。我們(men) 絕不能辜負它們(men) ,要打掃幹淨屋子,讓它們(men) 安心棲息。”吳錦壽表示。

  每天上午10點和下午4點,藍冠噪鶥都會(hui) 在河邊沐浴,梳理毛發,遊客自覺止步,靜觀美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處的田園畫在此刻悄然定格,婺源的生態名片愈加生動、鮮亮。

  讓生態產(chan) 業(ye) 化、產(chan) 業(ye) 生態化之路越走越寬

  “古河道上,一道殘堤彎曲地安臥其間,仿如新月,恰似娥眉。水流緩緩,春樹如煙,似一江南女子,正輕移蓮步款款走來,天下美色皆相形見絀矣!”這是一位遊客走過江西婺源月亮灣後留下的深情筆墨。

  誰能想到,如此動人的月亮灣,曾是另一副模樣:路旁停滿了大巴車和私家車,安全隱患突出;村民自發經營竹筏,壓價(jia) 搶客,秩序混亂(luan) ;人聲鼎沸,藍冠噪鶥的生活環境受到嚴(yan) 重影響。遊客投訴率急劇上升,亟待解決(jue) 的信任危機擺到了鎮村幹部群眾(zhong) 麵前。

  婺源名聲在外,生態產(chan) 業(ye) 化、產(chan) 業(ye) 生態化的康莊大道絕不能因管理不善毀於(yu) 一旦。吳錦壽下了決(jue) 心,必須扭轉局麵。他在思考,怎樣既能實現有序經營、保護環境,又能確保村民利益不受損、鄰裏關(guan) 係融洽?

  群眾(zhong) 的事還得聽大家的意見。2022年10月,吳錦壽帶領鎮村幹部對100多戶竹筏經營者進行摸底排查。他組織召開村民大會(hui) ,和村民促膝談心,最終決(jue) 定由婺源縣文旅集團出資收購竹筏,返聘原先做竹筏生意的村民上崗。同時,成立石門村竹筏經營合作社。

  2023年3月,公司試運營。精簡竹筏,統一定價(jia) ,規範路線,加強安全培訓。慢慢地,遊客的體(ti) 驗感好了,投訴少了,隨著疫情防控放開,旅遊收入相當可觀。公司純利潤中的60%劃入合作社作為(wei) 沿河村民分紅,20%成為(wei) 村集體(ti) 收入。

  被返聘到公司的村民每月工資2400餘(yu) 元,“自己幹一年到頭也就2萬(wan) 塊錢,還得操心搶客拉生意。現在不光省心,賺得還比以前多呢!”村民們(men) 紛紛感慨,鎮上和村裏辦了件好事!

  冒著酷暑反複研究石門村至秋口村道路改造問題、打造秋溪茶業(ye) 研學旅遊精品線路……為(wei) 了讓秋口鎮把生態資源優(you) 勢最大程度轉變為(wei) 發展優(you) 勢,吳錦壽積極謀劃,四處奔波。“幾乎每天都能看到書(shu) 記在村裏走家串戶,直到晚上八九點還在工作。”提到吳錦壽,石門村的退休教師俞旺金滿是敬佩。

  如今,秋口鎮共發展農(nong) 家樂(le) 200餘(yu) 家,戶均年收入5萬(wan) 餘(yu) 元。特色旅遊帶動了茶葉、蜂蜜、山茶油、冷水塘魚等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全鎮16個(ge) 村(居)集體(ti) 經濟收入年均達25萬(wan) 元。

  讓基層治理有為(wei) 有力

  20世紀90年代起,李坑村旅遊業(ye) 蓬勃發展,成為(wei) “水墨秋口”兩(liang) 大景點之一。然而受利益驅使,部分村民違規建房、占道經營、壓價(jia) 搶客,不僅(jin) 村裏內(nei) 部管理混亂(luan) ,遊客也紛紛吐槽“李坑是個(ge) 坑”。

  “以前也進行過整治,比如說建立村規民約,效果卻不是很好。一段時間後一些違規行為(wei) 又會(hui) 出現。”提到以往,李坑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李義(yi) 泉眉頭緊皺。

  問題到底出在哪?吳錦壽把辦公室搬到李坑村,到村民家裏拉家常、聽意見。結合多年的鄉(xiang) 鎮工作經驗,吳錦壽發現,隻有真正完全地把群眾(zhong) 發動起來,才能更好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他組織村兩(liang) 委召開村民大會(hui) ,選出村民理事會(hui) 和道德評議會(hui) ,進一步細化完善《李坑村村規民約》。對於(yu) 違規行為(wei) ,鼓勵村民相互監督。對違規者既進行定額的經濟處罰,還通過在申明亭張貼告示進行道德譴責。“做了壞事要譴責,做了好事有表揚。這就是紅黑榜。讓村民知敬畏,守規矩。”在村規民約的推動下,隨意汙染河水的行為(wei) 少了,違章建築全部拆除了,景區也更加有序了。

  剛柔並濟,才能實現基層善治。為(wei) 了更好傾(qing) 聽老百姓的心聲,吳錦壽還在李坑村開展了“幸福來串門”活動。在全村範圍內(nei) 以20戶村民為(wei) 單位劃分12個(ge) 網格。網格員和輔助網格員每月至少到所在網格村民家中走訪一次,了解村民需求。“這個(ge) 活動把溫暖和關(guan) 心送到了群眾(zhong) 家裏、心上,在群眾(zhong) 中很受歡迎。”李義(yi) 泉高興(xing) 地說。

  一係列有力舉(ju) 措讓李坑村實現了華麗(li) 轉身。2023年,李坑村的旅遊收入達到6000萬(wan) 餘(yu) 元,人均年收入達3.5萬(wan) 元,還被評為(wei) “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

  促進旅遊村落連點成線、引進高端民宿、村居環境整治提升……提到未來的工作計劃,吳錦壽信心滿懷:“我們(men) 將在發展過程中,給子孫後代留下一片綠水青山,讓優(you) 美的自然環境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優(you) 質資源,讓人民的日子越過越開心、越幸福!”

走近最美公務員

走近最美公務員

發布時間:2024年02月20日 13:50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編輯:許建文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