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需要,“二梅”就在!——記北京市門頭溝區大台街道辦事處四級主任科員,落坡嶺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孟二梅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圖為(wei) 孟二梅入戶探望老人。

圖為(wei) 孟二梅入戶探望老人。

  “我們(men) 有一口吃的,就不能讓他們(men) 餓著!”說這話的是北京市門頭溝區大台街道辦事處四級主任科員,落坡嶺社區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居委會(hui) 主任孟二梅。

  去年夏天,她帶領僅(jin) 300餘(yu) 人的社區安置轉運近千名因暴雨滯留的列車乘客,書(shu) 寫(xie) 了團結一心、共克時艱的大愛篇章。

  她為(wei) 什麽(me) 能在關(guan) 鍵時刻堪當重任?社區凝聚力從(cong) 何而來?跟落坡嶺社區黨(dang) 員和居民聊上一圈,就有了答案:孟二梅的這份擔當,23年如一日。紮根京西深山,她用心用情用力解民憂、暖民心,用日複一日的付出贏得了居民交口稱讚,彰顯了一名基層公務員的擔當。她曾獲北京市三八紅旗獎章、北京市社會(hui) 領域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員等榮譽,並入選“最美公務員”。

  “再難也得完成任務”

  落坡嶺社區是一個(ge) 安靜的山鄉(xiang) 社區。2023年7月,一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讓這裏受災嚴(yan) 重、斷水斷電。7月31日上午,正當孟二梅焦心居民安危冷暖時,又接到一項任務——轉移安置乘客。原來,由於(yu) 道路損毀,K396次列車滯留在附近,近千名乘客陷入困境。

  這是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整個(ge) 社區僅(jin) 有300餘(yu) 人,九成以上居民是老年人,幾位社區“兩(liang) 委”幹部裏,51歲的孟二梅是最年輕的。暴雨不停、條件有限,安置近千名乘客,難度可想而知。

  “再難也得完成任務!”孟二梅來不及多想,迅速在腦中盤算可用的物資、可行的方案,立刻趕到現場,分批往社區帶人。

  社區能打開的房門都打開了。先安置老幼,研學團50多個(ge) 孩子和老師被集中安排在大活動室,其餘(yu) 200多個(ge) 孩子和老人們(men) 也被妥善安置。會(hui) 議室、儲(chu) 物間、理發室,都住滿了乘客。聞訊後,居民自發把人往家裏領,孟二梅自己接了10個(ge) 孩子回家,呂長宏安排了15人住家裏、3人睡車上,自己打著傘(san) 在外麵溜達了一宿……

  居民把家裏能吃的都拿出來了。包子、麵條、方便麵、零食,大家翻箱倒櫃搜羅食物,分發給乘客。沒水,就上山打水;沒菜,就現摘黃瓜;沒電,居民陳溫香支上柴火灶,足足熬了16桶粥,自家100多斤大米一斤沒剩。

  越來越多的黨(dang) 員和居民主動站出來。黨(dang) 員孫建國帶著孫子當起保潔員,給乘客打掃衛生、倒垃圾;會(hui) 開車的,給救援人員當向導;見乘客濕透了,居民又拿出自己的鞋子、衣服給他們(men) ,尺碼合適就穿走……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遇上什麽(me) 事孟書(shu) 記都帶頭,大家自然就跟上來了,知道該怎麽(me) 做。”陳溫香說。

  “我們(men) 有一口吃的,就不能讓他們(men) 餓著!”孟二梅和居民兌(dui) 現了承諾。兩(liang) 天半,5頓飯,乘客吃住有著落,為(wei) 撤離打下基礎。武警官兵到來後,對眼前的秩序和場麵連稱“震撼”。

  8月2日夜裏,乘客均安全撤離。社區活動室白板上、皺巴巴的信紙上、孟二梅的手機裏,到處留有乘客感激的話語:“我們(men) 是研學團的孩子們(men) ,現在已經安全出去,和您報個(ge) 平安!”“感謝你們(men) 把自己最後一碗飯讓給落魄的乘客,以後內(nei) 蒙古鄂爾多斯、烏(wu) 海就是你們(men) 的家!”……

  “他們(men) 一個(ge) 都不能少”

  剛送走滯留乘客,孟二梅又接到新任務:由於(yu) 暴雨帶來的安全風險,落坡嶺全體(ti) 居民要轉移到30多公裏外的軍(jun) 莊鎮安置點。她馬上在腦子裏過了一遍,“除了投親(qin) 靠友已陸續下山的,還有108戶198人,他們(men) 一個(ge) 都不能少。”

  居民中不乏高齡、重病的老人,也有居民心有牽掛、不願離家。為(wei) 了大家的安全,她拖著疲憊至極的身體(ti) ,挨家挨戶敲門:“咱是簡易房,再下雨,真不安全”“放心吧,家裏的狗,我喂”“路一修、電一來,立馬把你們(men) 接回來”……她耐心勸說、細致安排,居民最終安全轉移。

  隨後,她把5名社區幹部分成兩(liang) 撥,一撥留在安置點照料,其餘(yu) 的跟她回社區排險修繕。看著一片狼藉又空蕩的家園,孟二梅大哭一場,她十分理解老人們(men) 故土難離的心情,“一定要把家收拾好,接大家回來。”

  洪水衝(chong) 來的淤泥,有半米厚;乘客和居民留下的垃圾,堆積如山;居民冰箱裏的東(dong) 西腐壞,需挨家清理;社區成為(wei) 周邊救災的中轉站和臨(lin) 時指揮部,有大量協調工作……來不及喘口氣,孟二梅在區裏和街道的支持下,一頭紮進工作中。

  即使再忙,居民的事也絕不落下。87歲的梁同元需要一直吸氧,孟二梅打了數不清的電話,協調發電機和油料,給老人充上了救命的氧氣;劉老先生發燒鬧脾氣,別人怎麽(me) 勸都不去醫院,孟二梅好言安撫,沒說幾句話就把老人送上了急救車;王女士患糖尿病,胰島素卻因儲(chu) 藏不當而損壞,孟二梅趕緊幫著找藥……

  哪有從(cong) 天而降的英雄,隻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幾天下來,這位“鋼鐵書(shu) 記”一身傷(shang) 痛:嗓子啞了,腳泡爛了,止不住地流血,小腿密密麻麻長滿疹子。幾位社區“兩(liang) 委”幹部,每人身上都有傷(shang) 。她們(men) 沒怎麽(me) 吃沒怎麽(me) 睡,卻不覺得累和困,心裏一個(ge) 念頭支撐著大家:一定要讓每位居民都平安。

  10天後,居民重返家園。大家一看到孟二梅,就緊緊抱住她,“你知道我們(men) 有多想你嗎?”一位耄耋老人哭出了聲……孟二梅就是居民最可信賴的“主心骨”。

  像對待自己家一樣來服務社區

  在落坡嶺社區,居民跟孟二梅不生分。年長的管她叫“二梅”,孩子們(men) 就叫她“二梅阿姨”,“有事兒(er) 就找二梅”是居民們(men) 的口頭禪。

  “她心裏裝著群眾(zhong) ,把居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社區居委會(hui) 副主任安祥菊說,居民的大事小情,孟二梅都事無巨細地操心著。

  誰家婚喪(sang) 嫁娶,孟二梅都會(hui) 帶著社區幹部前去幫忙。社區離門頭溝城區有30公裏,老人生病,無論深夜還是淩晨,孟二梅和社區幹部都是第一時間緊急送醫,跟老人的子女在醫院交接;定期為(wei) 社區老人代買(mai) 代辦,還把煤氣罐送進門,50多斤的煤氣罐一扛就是8個(ge) 年頭;居民的脾氣性格她了解,看見誰情緒不對勁了、遇上急難愁盼的事了,就主動問候、及時解決(jue) 。

  多年如一日,群眾(zhong) 需要,“二梅”就在!“以心換心,才能管好事、幹成事。”孟二梅像對待自己家一樣來服務社區,在一件件家長裏短中厚植為(wei) 民情懷,在一場場大考中守護好一方百姓。

  社區治理,千頭萬(wan) 緒。孟二梅自有她的“金剛鑽”:建強社區“兩(liang) 委”隊伍、發揮黨(dang) 員先鋒模範作用、與(yu) 轄區單位黨(dang) 建聯建、用好群眾(zhong) 議事協商機製……她給社區劃分網格,20多名黨(dang) 員人人都有責任區。每次從(cong) 區裏學習(xi) 回來,她就在“兩(liang) 委”幹部耳邊念叨,並定期組織黨(dang) 員一起學習(xi) ,常常和居民一起開展活動。

  “孟書(shu) 記責任心強、善於(yu) 學習(xi) ,還經常反思自己,社區的事她心裏都有譜,我們(men) 都很佩服她。”社區“兩(liang) 委”幹部薄鳳紅說,有一個(ge) 好書(shu) 記,支部就像一個(ge) 大家庭,凝聚力特別強。黨(dang) 員帶頭、鄰裏互助,社區300多名居民擰成了一股繩。

  心係群眾(zhong) 、腳踏實地、勇挑重擔、攻堅克難,這樣的詞匯在孟二梅身上顯得無比生動。“隻要你用心做事、真誠待人,一定會(hui) 得到居民的支持、理解、信任。”她堅信。臨(lin) 近年關(guan) ,她又跑前跑後張羅社區聯歡會(hui) 、小年夜包餃子、落實災後重建,忙碌的腳步從(cong) 未停下……

走近最美公務員

走近最美公務員

發布時間:2024年02月06日 10:31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編輯:許建文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