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係列述評之四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men) 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擔負新的文化使命彰顯了我們(men) 黨(dang) 促進中華文化繁榮、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曆史擔當。我們(men) 要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文化思想,以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奮鬥和實踐中展現新氣象新作為(wei) 。

  貫通古今,新的文化使命是時代的深切呼喚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

  提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從(cong) 賡續中華文明的高度、從(cong) 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展戰略全局角度作出的莊嚴(yan) 宣告,彰顯了當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深沉的曆史責任感、堅定的使命感和厚重的人民情懷。

  2023年6月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考察時指出:“盛世修文,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國家繁榮、社會(hui) 平安穩定,有傳(chuan) 承民族文化的意願和能力,要把這件大事辦好。”

  在五千多年漫長的曆史進程中,一代代中華兒(er) 女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創造了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燦爛文明。對曆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曆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唯有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賡續曆史文脈,推動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yu) 當代文化相適應、與(yu) 現代社會(hui) 相協調,才能譜寫(xie) 出新時代新征程的文化華章。

  “我的祖國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遼寧錦州東(dong) 湖文化廣場上,歌聲飛揚。

  2022年8月,正在遼寧考察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這裏,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提供豐(feng) 富的精神食糧,是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之義(yi) 。緊緊錨定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wei) 豐(feng) 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目標,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開闊人民的精神空間、增進人民的精神力量,中國式現代化才會(hui) 成色更足、底色更暖。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創造性地將文化自信納入“四個(ge) 自信”,稱其為(wei) “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當前,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進入關(guan) 鍵時期。唯有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激活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使其與(yu) 革命文化、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在新時代融會(hui) 貫通、生機勃勃,複興(xing) 偉(wei) 業(ye) 才會(hui) 有綿綿不絕的精神動力。

  與(yu) 時俱進,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中華文化的前進方向

  “當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和中國人民應該而且一定能夠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曆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

  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首次提出“新的文化使命”這一重大命題。

  2023年6月,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明確文化建設方麵的“十四個(ge) 強調”,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大任務,為(wei) 創造屬於(yu) 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新文化指明方向。

  新的文化使命,激蕩文化繁榮發展的萬(wan) 千氣象——

  “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xing) 盛為(wei) 支撐的,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wei) 條件。”

  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引領下,新時代文化事業(ye) 生機盎然,全民族創新創造活力競相迸發。

  新的文化使命,要求我們(men) 繼續深入挖掘闡發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精華,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日益走進人民群眾(zhong) 心中,推動我國文化建設呈現蓬勃發展、更加繁榮的生動景象。

  新的文化使命,匯聚建設文化強國的磅礴力量——

  文化興(xing) 國運興(xing) ,文化強民族強。

  新時代偉(wei) 大征程,正是因為(wei) 有了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我們(men) 才擁有了堅守正道的定力、砥礪前行的動力、變革創新的活力。

  新的文化使命,啟示我們(men) 要站在文化的軸線上,把握曆史、現實與(yu) 未來,鞏固全黨(dang) 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牢牢守護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以文化自信引領文化強國建設,為(wei) 偉(wei) 大複興(xing) 中國夢提供強大價(jia) 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

  新的文化使命,呼喚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使命擔當——

  河南安陽殷墟,洹河蜿蜒。

  2022年10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這裏考察時指出:“這次來是想更深地學習(xi) 理解中華文明,古為(wei) 今用,為(wei) 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

  數千年來,中華民族走著一條不同於(yu) 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發展道路。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始終滋養(yang) 著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新的文化使命,啟迪我們(men) 把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把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jia) 值、世界意義(yi) 的文化精髓展示出來,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ti) 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you) 秀文化,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與(yu) 古為(wei) 新,新的文化使命需要新的曆史擔當

  就在不久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發表二〇二四年新年賀詞,深情地說:“良渚、二裏頭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傳(chuan) 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寶,國家版本館的文脈賡續……泱泱中華,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men) 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踏上新征程,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更加需要我們(men) 深刻把握文化引領社會(hui) 變革的重要作用,展現積極的曆史擔當。

  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堅守自信自立的精神品格——

  2023年7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走進四川三星堆博物館新館。“看過以後民族自豪感倍增,五千年中華文明啊,而且更期待著更長的中華文明的發現發掘。”總書(shu) 記說。

  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黨(dang) 和人民偉(wei) 大鬥爭(zheng) 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是我們(men) 屹立於(yu) 世界民族之林的強大精神支撐。

  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自己的路,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wei) 中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才能不斷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精神力量。

  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要秉持開放包容的博大胸襟——

  2023年9月23日,國家主席習(xi) 近平和夫人彭麗(li) 媛舉(ju) 行宴會(hui) ,歡迎來華出席杭州第19屆亞(ya) 運會(hui) 開幕式的國際貴賓。中國《采茶舞曲》、敘利亞(ya) 《夢中之花》、尼泊爾《絲(si) 綢飄舞》等樂(le) 曲奏響,匯聚成不同文明美美與(yu) 共的交響。

  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於(yu) 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我們(men) 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xi) 借鑒世界一切優(you) 秀文明成果,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堅持守正創新的正氣銳氣——

  “崇龍尚玉”紅山遺址、“文明聖地”良渚遺址……2023年5月,“何以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數字藝術大展”上線。古老的文明圖景煥發出新的活力。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新時代新征程上,隻有堅持守正創新,在繼承中轉化,在學習(xi) 中超越,才能推動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煥發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堅持以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為(wei) 指導,以文弘業(ye) 、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鑄魂,我們(men) 一定能夠更好地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文化的繁榮興(xing) 盛中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

  延伸閱讀

  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文化思想係列述評

發布時間:2024年01月25日 14:33 來源:新華社 編輯:徐瑤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