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部狀態新觀察】敢作善為抓落實 為民服務解難題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編者按: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實幹擔當促進發展,教育引導廣大黨(dang) 員、幹部胸懷“國之大者”,緊緊圍繞新時代新征程黨(dang) 的中心任務,真抓實幹、務求實效,聚焦問題、知難而進,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積極擔當作為(wei) 的精氣神為(wei) 黨(dang) 和人民履好職、盡好責,以新氣象新作為(wei) 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依靠頑強鬥爭(zheng) 打開事業(ye) 發展新天地。

  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廣大基層幹部聚焦實際問題,凝心聚力促發展,馳而不息抓落實,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他們(men) 投身災後重建,頂風冒雪、走村入戶,確保群眾(zhong) 溫暖過冬;致力推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千方百計幫群眾(zhong) 增收致富;奔走於(yu) 工業(ye) 園區,為(wei) 人才對接和企業(ye) 發展紓困解難;牽掛著文物安全,日複一日在文物保護區宣傳(chuan) 、巡邏;堅守在治沙一線,在戈壁荒漠種下綠色希望……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歲末年終,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2023年考察過的廣東(dong) 省茂名市、內(nei) 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江蘇省蘇州工業(ye) 園區、四川省廣漢市、河北省涿州市,記者探訪當地基層幹部工作情況,講述他們(men) 敢作善為(wei) 抓落實、為(wei) 民服務解難題的生動故事。

  把助農(nong) 增收當作頭等大事

  嶺南冬日,荔枝收獲季早已過去,粵西山區依舊是綠意盎然。

  “2023年,柏橋村迎來了荔枝豐(feng) 收,近萬(wan) 噸的果子銷售壓力不小,但我們(men) 不僅(jin) 把果子都賣出去了,而且還賣出更好價(jia) 錢。”廣東(dong) 茂名高州市根子鎮柏橋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何霞一直把助農(nong) 增收當作頭等大事。

  柏橋村荔枝種植麵積約6800畝(mu) ,荔枝產(chan) 業(ye) 是農(nong) 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chan) 業(ye) 。荔枝定製活動已經連續舉(ju) 辦三年,如何持續吸引消費者關(guan) 注、擴大影響力?

  經過調研和思考,何霞決(jue) 定與(yu) 元壩村合作。“元壩村與(yu) 柏橋村相連,荔枝種植麵積5200畝(mu) 。若能整合資源、協同行動,不僅(jin) 能帶熱荔枝銷售,還能帶火荔枝文化遊。”

  兩(liang) 村一拍即合,可真正幹起來卻不那麽(me) 容易。2023年5月開始,粵西地區持續晴熱,枝頭的荔枝熟得明顯快過往年,在銷售節奏上得更快一步。村民的荔枝剛剛安排好,柏橋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何清又急匆匆找來:“村集體(ti) 的4棵荔枝樹預計能產(chan) 500多斤果,比預計成熟早,如果不能及時賣掉,那就是好幾千元的損失!”

  何霞也犯了難,全村從(cong) 幹部到果農(nong) ,在賣荔枝上已開足馬力,還能從(cong) 哪兒(er) 去給這4棵樹找“下家”?在茂名市委宣傳(chuan) 部外宣科科長、元壩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卓劍斯的協調下,何霞聯係上正在拍荔枝節目的茂名市廣播電視台。電視台發出需求後,有一家企業(ye) 出資包下了這4棵荔枝樹。“隻要肯動腦筋,辦法總比困難多。”何霞說。

  2023年,茂名發生了許多喜人新變化:荔枝產(chan) 量超62萬(wan) 噸,荔枝鮮果銷售收入約90億(yi) 元,果農(nong) 普遍增收20%;與(yu) 多個(ge) 科研機構共同開展技術攻關(guan) ,成功研製出以中草藥成分為(wei) 主的保鮮劑;柏橋農(nong) 創園特色商圈開業(ye) ,助力茂名土特產(chan) 走出去……

  “更密集地開展產(chan) 銷對接互動;打造‘柏橋荔枝’品牌,走差異化發展路子;研發荔枝深加工新產(chan) 品,延長產(chan) 業(ye) 鏈;建好配套設施,提升旅遊接待能力。2024年我們(men) 一定要做成這幾件事。”翻開2024年工作計劃,何霞充滿幹勁。

  在戈壁荒漠種下希望

  穿行於(yu) 內(nei) 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wu) 拉特後旗的巴音溫都爾沙漠,記者並未見到黃沙漫漫的景象,目之所及,盡是大片大片的梭梭、羊柴等植被。

  “這裏是巴音溫都爾沙漠的飛播造林區,過去時常風沙肆虐。經過近20年的綜合治理,飛播麵積達80多萬(wan) 畝(mu) ,沙漠植被覆蓋率明顯提高了。”內(nei) 蒙古烏(wu) 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烏(wu) 拉特後旗管理站正高級工程師溫蘇雅勒圖告訴記者。

  55歲的溫蘇雅勒圖,從(cong) 事林草工作30多年來,幾乎走遍了當地的戈壁荒灘。每年春季是植樹造林的最佳季節,他和同事們(men) 常常在戈壁荒漠裏一待就是一兩(liang) 個(ge) 月。“我們(men) 每天穿梭在各個(ge) 植樹點,指導工人們(men) 挖坑、培土、澆水,讓樹苗存活率更高。”溫蘇雅勒圖說,“每一棵樹苗都是戈壁荒漠裏種下的綠色希望。”

  說話間,便到了位於(yu) 烏(wu) 蘭(lan) 哈哨嘎查的育苗基地。“像裸果木、中亞(ya) 紫菀木和膜果麻黃這類植物,具有抗逆特性和防風固沙效能,能解決(jue) 幹旱荒漠區造林樹種單一的問題。”溫蘇雅勒圖邊指導農(nong) 技人員培育苗木邊向記者介紹,“近年來,我們(men) 培育了200多萬(wan) 株的實生苗和容器苗,完成造林麵積5000餘(yu) 畝(mu) ,成活率達80%以上。”

  “我是學林學的,對草學還是‘門外漢’。”溫蘇雅勒圖說。2023年8月,在推進陰山北麓生態綜合治理項目中,如何精確判斷草原退化程度,成為(wei) 擺在他麵前的難題。為(wei) 此,他白天到草原實地踏勘,晚上在家中整理資料查找辦法。10多天時間,他踏勘了1000多平方公裏的草原,探索退化草原生態修複的分級分類治理方法。

  種樹不僅(jin) 要種出綠色,也要種出“金色”。“旗裏通過引進龍頭企業(ye) ,發展種植大戶、家庭林場、專(zhuan) 業(ye) 合作組織等經營主體(ti) ,推行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溫蘇雅勒圖介紹。近年來,烏(wu) 拉特後旗堅持黨(dang) 建引領生態治理,采取“黨(dang) 組織+合作社+農(nong) 戶”模式,建立了4個(ge) 萬(wan) 畝(mu) 梭梭接種肉蓯蓉基地,帶動400多戶農(nong) 牧民增收。

  “接下來,我們(men) 將加大對鄉(xiang) 土植物的收集利用及擴繁技術研究,讓戈壁荒漠綠起來、農(nong) 牧民生活富起來。”溫蘇雅勒圖對未來充滿信心。

  點對點服務企業(ye) 人才

  “之前已申報通過的人才項目資金什麽(me) 時候到賬?”“公司剛引進的幾名博士具備申報園區創新創業(ye) 領軍(jun) 人才的基本條件嗎?”……在蘇州旺山旺水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會(hui) 議室內(nei) ,一場人才申報現場輔導會(hui) 正在進行,江蘇蘇州工業(ye) 園區企業(ye) 發展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企服中心”)人才服務處幹部代楚楚和同事們(men) 與(yu) 企業(ye) 人才麵對麵交流,為(wei) 人才答疑解惑。

  一年前,蘇州旺山旺水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王誌強剛剛來到蘇州工作,對這裏的人才政策不太了解。代楚楚和同事們(men) 多次“送政策”上門,幫助王誌強成功申報姑蘇創新創業(ye) 領軍(jun) 人才、園區創新創業(ye) 領軍(jun) 人才兩(liang) 個(ge) 項目。“企服中心給人才提供的點對點服務,讓我們(men) 安心在這紮根。”王誌強說。

  5年前,代楚楚來到企服中心工作,該中心是蘇州工業(ye) 園區服務企業(ye) 和人才的一線部門。“多數企業(ye) 不懂如何申報人才項目,準備哪些材料、怎麽(me) 突出亮點、對接哪些部門,這些問題都得進行專(zhuan) 業(ye) 指導。”她說。園區每年申報姑蘇創新創業(ye) 領軍(jun) 人才項目有近300個(ge) ,代楚楚需要和相關(guan) 人才一一對接。最忙的時候,代楚楚一天要參加四五場現場輔導會(hui) ,還要對申報材料進行審核把關(guan) ,常常加班到深夜。

  對代楚楚和同事們(men) 來說,最大的壓力是少數企業(ye) 人才的不理解。代楚楚告訴記者:“每年園區有這麽(me) 多企業(ye) 人才要申報各類人才項目,前後忙活了大半年,並不是所有的項目都能一次通過。”結果公布的時候,個(ge) 別企業(ye) 難免有些情緒,打電話來抱怨。“有時候,掛斷電話,眼淚就流出來了,覺得自己的工作沒有做好。這時候,隻能耐心去解釋,和企業(ye) 一起找出問題,爭(zheng) 取下一次申報能通過。”代楚楚說。

  為(wei) 提升政策普及效果,企服中心開設“企服雲(yun) 課堂”,工作人員在直播間講解人才政策、解答問題。“在一線服務企業(ye) ,既要肯幹能幹,也要懂得巧幹。”代楚楚說,“年後要開始新一輪的人才項目申報了,我們(men) 得提前做準備。”企業(ye) 人才申報隻是企服中心的一項工作,每年企服中心都會(hui) 收到4萬(wan) 多條來自園區企業(ye) 和人才的各類求助信息,所有的訴求都是集中受理、統一協調、限時辦結。

  夜以繼日守護文物安全

  一陣寒風吹過,四川德陽廣漢市三星堆鎮三星村黨(dang) 委書(shu) 記羅緒福裹緊身上的棉衣。夜色漸濃,手裏的手電燈光忽明忽暗。西城牆的一處石碑映入眼簾,繞著碑,羅緒福仔細查看,確認沒有動土痕跡才停下來。“這是我們(men) 的24個(ge) 巡邏點位之一,每天都要來看一遍。”羅緒福已經守護三星堆16年了。

  三星村位於(yu) 三星堆核心遺址區內(nei) ,前幾年,羅緒福牽頭成立了一支80餘(yu) 人的文保綜治誌願者巡防隊。兩(liang) 三個(ge) 人一組,不論刮風下雨、酷暑嚴(yan) 寒,繞著村子日巡夜防,保護文物安全。“每天巡查,不僅(jin) 要留心遺址區有無破壞跡象,還得提醒村民不能種危害地下文物安全的作物。”羅緒福說。

  10月,巡防隊發現村民肖亮在家門口挖坑,隊員馬上過去勸阻。肖亮說:“我就想挖個(ge) 地窖,儲(chu) 存薑種。這塊地下麵沒有文物保護層,怎麽(me) 就不行?”

  羅緒福拿出《四川省三星堆遺址保護條例》等規定,指著相關(guan) 內(nei) 容給肖亮看:“你這窖,至少1米深,可不符合遺址保護區內(nei) 深挖不得超過30厘米的規定。再一個(ge) ,種薑要搭棚,支架需要入地四五十厘米才穩固,這樣的話,很可能對文物造成破壞。”

  從(cong) 守護文物的意義(yi) ,到如何保護文物,羅緒福耐心地給肖亮講道理,最終說服了他。在村兩(liang) 委的協調下,肖亮對買(mai) 回來的薑種做了退換處理。

  在三星村,還有很多像羅緒福這樣的文物守護人,日夜巡查保護範圍覆蓋周邊近12平方公裏。“哪天要是不繞著村子轉幾圈,覺都睡不踏實。”羅緒福說。

  村裏的村民大講堂,每季度會(hui) 有專(zhuan) 家學者來給大夥(huo) 兒(er) 講解三星堆考古發掘進程、重要發現和價(jia) 值意義(yi) ;牆上貼著村規民約,寫(xie) 著“遺址區保護人人有責”。在羅緒福看來,村民們(men) 保護三星堆的意識在不斷增強,但仍存在一些認識盲區。“這就需要我們(men) 不斷提醒、加以引導。接下來,可以製作一些宣傳(chuan) 手冊(ce) 放在遺址區的巡邏點上免費發放。這樣既能傳(chuan) 播三星堆文化,又可以提高大家的文物保護意識。”羅緒福說。

  全力以赴做好災後重建

  冬日清晨,寒風凜冽。早上7點,河北省涿州市雙塔街道辦事處主任趙李兵和黨(dang) 工委副書(shu) 記史銀碩便出了門,一路向西,朝北關(guan) 村趕去。

  2023年汛期,涿州市遭遇特大洪澇災害。恢複重建要做好防災減災論證規劃,充分考慮避險避災,更新排水管網等基礎設施。11月20日,全長18.3公裏的北拒馬河涿州段應急防洪治理工程正式開工建設。其中,有約5.5公裏位於(yu) 雙塔街道轄區。

  現場查看工程進度,走訪了解施工困難,及時協調各項工作,趙李兵每天都要來看一看。“有困難及時提,咱們(men) 第一時間做好協調,一定不能耽誤建設進程。”繞著現場看過一圈後,趙李兵記錄下建設進度和需要協調的問題,又叮囑了幾句。

  同一時間,在呈頤園小區地下車庫,街道辦幹部黨(dang) 迎新正和小區物業(ye) 工作人員一起檢查消防設施,調試通風管道。在此次洪澇災害中,雙塔街道共有12個(ge) 地下空間受損。“洪水湧進地下車庫,退水後,淤泥最深的達到1米多。”黨(dang) 迎新說。清理淤泥、檢修設備、通風消殺,災後重建工作開展以來,雙塔街道3個(ge) 地下室和7個(ge) 地下車庫已經完成修複並投入使用。

  連續幾日,氣溫下降。開完晨會(hui) 、討論完當天重建工作重點,趙李兵又帶著包村幹部熊長軍(jun) 馬不停蹄地趕往北壇村,看群眾(zhong) 取暖情況。為(wei) 確保受災群眾(zhong) 溫暖過冬,在供暖季來臨(lin) 之前,雙塔街道先後組織了3次檢修,包村幹部每天都要入戶檢查。“我們(men) 還成立了3支誌願服務小隊,聯係方式全部公開,方便群眾(zhong) 一有問題及時聯係檢修。”趙李兵說。元旦臨(lin) 近,街道辦工作人員對轄區內(nei) 所有社區和村莊開展了一次入戶走訪探冷暖,確保一戶不落、一人不少。

  “我們(men) 與(yu) 市五級包聯小組、對口支援工作小組一起,協助村兩(liang) 委對村容村貌進行了美化提升。”趙李兵說,災後重建工作並非一蹴而就,要穩紮穩打。“我們(men) 要繼續做好防洪工程建設、複工複產(chan) 、民生保障等重點工作,全力以赴讓群眾(zhong) 生活得更舒心。”北壇村的牆麵上繪滿綻放的向日葵,趙李兵駐足停留,對新的一年充滿期待。

發布時間:2023年12月29日 07:05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許建文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