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江西之行的文化足跡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近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江西考察調研,察看了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景德鎮陶陽裏曆史文化街區、婺源縣千年古村石門自然村。

  這三個(ge) 地方都具有顯著的文化標識。全國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會(hui) 議召開不久,我們(men) 用文化的眼光觀察總書(shu) 記的這次考察,有新的收獲。

  (一)水脈連接文脈

  首站,來到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城區段。總書(shu) 記曾指出,古往今來,人類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

這是6月14日拍攝的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城區段(無人機照片)。

  長江,一條流動的文化長河,造就了從(cong) 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xiang) 的千年文脈。浩浩蕩蕩6300餘(yu) 公裏,形成了羌藏、滇黔、巴蜀、荊楚、湖湘、贛皖、吳越等各具特色又交融互促的區域文化。

  對良渚古城遺址申遺作出重要指示、考察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總書(shu) 記一次次深入長江流域,探尋長江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博大精深。

  “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弘揚好,延續曆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在2020年召開的全麵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hui) 上,總書(shu) 記為(wei) 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長江文化指明方向——

  要保護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深入研究長江文化內(nei) 涵,推動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將長江的曆史文化、山水文化與(yu) 城鄉(xiang) 發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繡花”功夫,對曆史文化街區進行修複。

  此次在江西,總書(shu) 記了解當地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長江岸線生態修複等情況。

  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是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作出的重大決(jue) 策部署,是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的重大文化工程。不止長江,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都在穩步推進。

  國家文化公園是有形的文化載體(ti) ,梳理長江文化脈絡,以一個(ge) 個(ge) 地標、一段段故事、一句句詩詞等揭示水脈背後的文明密碼,讓老百姓走進公園,感受文化氣息,喚醒文明意識。

  守護水脈,即意味著延續文脈。“要從(cong) 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命共同體(ti) 出發,著眼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把長江保護好。”總書(shu) 記以深沉的文化情懷守護母親(qin) 河,就是為(wei) 了給子孫後代留下看得見、摸得著、能回憶、能講述的中華文明。

  (二)技藝承載文脈

  第二站,來到景德鎮陶陽裏曆史文化街區,了解陶瓷文化保護傳(chuan) 承。

這是近日拍攝的景德鎮陶瓷博物館。

  總書(shu) 記在考察中指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自古至今從(cong) 未斷流,陶瓷是中華瑰寶,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名片。

  千年窯火從(cong) 未熄斷,陶瓷文化從(cong) 未中斷,這是中華文明連續性的一個(ge) 例證,是文化自信的曆史依據和現實底氣。

  揉泥、拉坯、修坯、彩繪、施釉……陶瓷文化代代傳(chuan) 承,離不開能工巧匠的匠心與(yu) 創新。

  在景德鎮,總書(shu) 記饒有興(xing) 趣地了解製瓷技藝流程等,同非遺傳(chuan) 承人親(qin) 切交流,不時讚賞他們(men) 的手上功夫和工匠精神,鼓勵他們(men) 秉持藝術至上,專(zhuan) 心致誌傳(chuan) 承創新。

  蘇繡、苗繡、加牙藏毯……在地方考察調研中,總書(shu) 記總會(hui) 同非遺傳(chuan) 承人交流,向他們(men) 了解手藝祖傳(chuan) 幾代、工藝的特點、文化的含義(yi) 等。

  “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和傳(chuan) 承,積極培養(yang) 傳(chuan) 承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代代相傳(chuan) ,表現出的韌性、耐心、定力,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總書(shu) 記珍視非遺傳(chuan) 承人的工匠精神和創新基因,激勵傳(chuan) 統文化代代相傳(chuan) 、薪火不斷。

  如今,千年陶瓷文化擁抱“年輕態”和“國際化”,形成文化產(chan) 業(ye) ,實現了造福人民生活和文化傳(chuan) 承發展的共同繁榮。

  “實現了陶瓷文化保護與(yu) 文旅產(chan) 業(ye) 發展的良性互動”“加強創意設計和研發創新”……通過活態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發展,生生不息的陶瓷文化,不斷賦能中國文化新力量、開創對外交流新通道、豐(feng) 富百姓生活新圖景,綻放著恒久的文明光彩。

  (三)鄉(xiang) 愁匯聚文脈

  第三站,走進婺源縣秋口鎮王村石門自然村,了解濕地公園生態保護、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等情況。

這是近日拍攝的婺源縣秋口鎮王村石門自然村。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指出:“鄉(xiang) 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ti) ,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ti) ,耕讀文明是我們(men) 的軟實力。”

  中國特色的農(nong) 事節氣、天人合一的生態倫(lun) 理、各具特色的宅院民居、自然樸實的農(nong) 業(ye) 景觀、耕讀傳(chuan) 家的祖傳(chuan) 家訓、鄰裏守望的鄉(xiang) 風民俗……這些中華文化的鮮明標識匯聚在傳(chuan) 統村落裏。

  石門自然村留存大量的徽派建築,這裏村落、樹林中生活著我國獨有的鳥類藍冠噪鶥,家家戶戶都有朱子家訓等,集聚著徽文化、朱子文化、非遺文化等。

  麵對熱情的村民,總書(shu) 記親(qin) 切地說,希望你們(men) 保護好自然生態,把傳(chuan) 統村落風貌和現代元素結合起來,堅持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把鄉(xiang) 村建設得更美麗(li) ,讓日子越過越開心、越幸福。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在傳(chuan) 統與(yu) 現代對接、發展與(yu) 保護兼顧中,總書(shu) 記的諄諄囑托,指引鄉(xiang) 土文化的延續振興(xing) 、鄉(xiang) 愁記憶的永久存儲(chu) 。

  文化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浩浩蕩蕩的萬(wan) 裏長江、五彩繽紛的陶瓷文化、矗立千年的傳(chuan) 統村落……以不同的形式承載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碼。

  正如總書(shu) 記所指出,“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如此,才能充分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

  延伸閱讀

  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江西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

發布時間:2023年10月15日 09:26 來源:新華社 編輯:許建文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