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瀘州納溪區名為(wei) “區”,除城區3個(ge) 街道外,其餘(yu) 10個(ge) 鎮都以農(nong) 業(ye) 為(wei) 主,出產(chan) 優(you) 質稻米和茶葉。在整體(ti) 脫貧之後,如何立足區情,走出一條適合西部地區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路子,是納溪區委關(guan) 注的重點。
以農(nong) 旅融合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是納溪區委書(shu) 記譚榮兵牽頭調研的重要課題。同時,納溪區委也希望通過調研,讓各級幹部能夠了解區情、增長才幹、精準施策,讓農(nong) 民得到更多實惠。
稻田養(yang) 魚蝦,園區聚合力
解決(jue) 農(nong) 戶倉(cang) 儲(chu) 能力不足等問題,加強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
晨起一陣雨,帶來了清涼。記者和納溪當地同誌驅車趕往合麵鎮。合麵鎮位於(yu) 納溪區西南部,距城區約25公裏。
山環水繞,車行至一處山穀間,視野突然變得開闊,一片黃綠色的稻田,宛如一張巨毯鋪展開來。稻田裏,一排紅色大字特別醒目:“瀘州市納溪區稻漁現代農(nong) 業(ye) 園區”。
合麵鎮黨(dang) 委書(shu) 記潘誌遠介紹,這裏是鳳坪村百畝(mu) 衝(chong) ,是納溪區的高標準農(nong) 田核心示範區。名稱有“稻漁”,是因為(wei) 稻田養(yang) 魚蝦,可以增加農(nong) 民收入。
“合麵鎮是傳(chuan) 統的稻作農(nong) 業(ye) 區,上個(ge) 月區裏也來調研過。”同行的納溪區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陳藺說。
譚榮兵和副區長王霞等調研組成員認為(wei) ,這裏是傳(chuan) 統的稻作農(nong) 業(ye) 區,要加快推動現代農(nong) 業(ye) 園區建設。園區包括合麵鎮、上馬鎮、護國鎮的16個(ge) 村,按照“產(chan) 村一體(ti) 、產(chan) 村相融、成片推進”的思路,整合農(nong) 業(ye) 、國土、交通、水利等領域的項目,打造集現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鄉(xiang) 村休閑旅遊等於(yu) 一體(ti) 的現代農(nong) 業(ye) 園區。目前,園區已初具規模,2022年成為(wei) 瀘州市級現代農(nong) 業(ye) 園區。
調研組一路走下來,既看到了園區建設的可喜進展,也看到了諸多不足。
程小玲是合麵鎮的種糧大戶,家裏4口人,流轉承包了160畝(mu) 地,其中位於(yu) 稻漁現代農(nong) 業(ye) 園區核心示範區的有110畝(mu) ,全部用來種植優(you) 質稻米。
“現在我們(men) 種地的條件可好多了!”程小玲說起自家的生產(chan) 情況:稻種免費、肥料免費,技術有指導、農(nong) 機有補貼。
那還有什麽(me) 可擔心的嗎?當然有!程小玲對調研組說:一是去年因為(wei) 天旱,部分稻米經檢測有質量不達標的現象,導致整體(ti) 銷售不暢;二是自家場地有限,倉(cang) 儲(chu) 能力不足,剛收獲的稻穀如果不及時晾曬,可能會(hui) 發黴。這兩(liang) 個(ge) 問題,讓程小玲家去年的收入未達預期。
合麵鎮農(nong) 民朱元凱也有自己的擔心。他從(cong) 2018年起經營一家農(nong) 家樂(le) ,今年生意還算不錯,但總體(ti) 上客源不穩定。他希望園區建好了,遊客多了,農(nong) 家樂(le) 的生意能夠好起來。
除了農(nong) 戶反映的問題,調研組還發現了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園區內(nei) 農(nong) 戶未能充分利用高標準農(nong) 田的優(you) 勢,農(nong) 產(chan) 品附加值不高;雖然納溪山清水秀,各鎮都在借機推進農(nong) 旅融合,但是旅遊元素還不多。
為(wei) 此,調研組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建議:推廣無公害水稻種植,建立農(nong) 產(chan) 品溯源體(ti) 係;推行訂單農(nong) 業(ye) ,與(yu) 農(nong) 業(ye) 龍頭公司洽談,實行包產(chan) 包銷;建設烘幹中心、全程機械化服務中心等,解決(jue) 農(nong) 戶倉(cang) 儲(chu) 能力不足等問題;豐(feng) 富旅遊元素,建設研學旅行實踐基地……
潘誌遠說,今年合麵鎮完成了生產(chan) 道路、灌溉溝渠的升級改造,正在建設農(nong) 耕文化展廳、農(nong) 產(chan) 品展銷中心。春播時,合麵鎮順利舉(ju) 辦了插秧節,反響不錯;到秋收時,將攜手上馬鎮、護國鎮,開展豐(feng) 收節活動,希望能在農(nong) 旅融合的道路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找到突破點,發力茶產(chan) 業(ye)
茶農(nong) 收入單一,製茶技術需提升,加快推進規模化經營
7月中旬,譚榮兵和區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部長王雲(yun) 旭到護國鎮調研,記者和調研組一起登上梅嶺“二月亭”。
亭在山頂,四望盡是茶山。納溪產(chan) 早茶名不虛傳(chuan) ,在北緯28度附近,若論新茶采摘之早,納溪名列前茅。這裏氣候溫暖,每年2月初即可采製新茶。2011年,納溪特早茶獲農(nong) 產(chan) 品地理標誌認證。近年來,納溪區委多次組織調研組深入產(chan) 茶鎮、村,了解茶產(chan) 業(ye) 發展現狀,卻發現實際情況並不樂(le) 觀。
“我家有30畝(mu) 茶園,茶園規模小,品種也老,種茶效益不高。”梅嶺村茶農(nong) 楊鋅說,自家茶園在山頂上,有50米高程,去年天旱,澆水抗旱成了難題。
“我們(men) 沒有特別有名的品牌,知名度不高,好茶也賣不上好價(jia) 錢。”梅嶺村黨(dang) 委書(shu) 記朱春說,就是現在,梅嶺村的很多茶園還隻能賣原料茶。
“什麽(me) 是原料茶?”
“就是把茶葉賣給外地大品牌,人家經過簡單加工、貼上品牌,就成了名茶。”朱春說。
隨著調研深入,更多問題被發現。納溪區有茶葉基地31.5萬(wan) 畝(mu) ,茶葉種植涉及8個(ge) 鎮、45個(ge) 村,但是茶農(nong) 收入來源單一,雖然脫貧,但不足以致富;茶農(nong) 種茶、製茶技術落後,品質不夠穩定;茶園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不強;梅嶺村建設了梅嶺茶葉主題公園,但配套設施嚴(yan) 重不足……
調研組認為(wei) ,這些問題中的大多數,並非茶農(nong) 通過自身努力可以解決(jue) 的,很多都需要區委、區政府牽頭、引導,通過精準的政策扶持,才能形成發展合力,改善納溪茶產(chan) 業(ye) 發展現狀。
經過反複調研和征求各方意見,納溪區製定了推進茶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的10條舉(ju) 措,大力支持茶園基礎設施建設,鼓勵種茶大戶按不低於(yu) 50畝(mu) 的標準流轉散戶茶園,支持企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等創建茶葉品牌。
針對茶農(nong) 的具體(ti) 困難,納溪區推出了精準的幫扶措施。“區裏領導調研後,建議我們(men) 更換茶樹品種。我今年改種了黃金芽、中黃2號等優(you) 良品種,茶苗由區裏免費提供。”楊鋅說,抗旱條件也提高了,村裏把變壓器裝到了家門口,茶園也布設了節水灌溉設施。
納溪區委、區政府還開展招商,引進一家福建茶企,通過合資成立茶業(ye) 公司,開發納溪紅茶、納溪白茶等新品牌。
目前,護國鎮梅嶺茶葉主題公園和上馬鎮龍湖水香農(nong) 康旅產(chan) 業(ye) 園、合麵鎮稻漁現代農(nong) 業(ye) 園區一起,初步形成了一條旅遊環線。但是,調研組發現,進入各景區的道路彎多路窄,停車場等建設滯後;各景區配套設施不足,缺少住宿、餐飲,留不住遊客……
納溪區決(jue) 定,統籌全區道路建設,優(you) 先支持上馬鎮至龍湖水香農(nong) 康旅產(chan) 業(ye) 園道路建設;由區內(nei) 的國有公司牽頭,建設梅嶺茶園餐飲住宿項目,提升遊客接待能力。
上馬鎮黨(dang) 委書(shu) 記任偉(wei) 強說,根據區領導的調研建議,準備修建一條3.4公裏的“幸福美麗(li) 鄉(xiang) 村大道”,連通321國道。建成通車後,從(cong) 321國道到景區僅(jin) 需10多分鍾。
臨(lin) 時黨(dang) 支部,建到項目上
協調服務、整合資源,加快項目建設進度
黃大均是納溪區打古鎮丹桂村村民,家裏有3畝(mu) 地,卻被零零碎碎地分成了7塊田。今年初,打古鎮實施高標準農(nong) 田改造,黃大均積極響應。
現在,黃大均看到了改造的好處:坡地改成了平地,小塊田變成了大塊田;田坎硬化,灌渠整修一新。如今的稻田,不僅(jin) 上下田方便,保水保肥能力也提高了,同時節省種地成本,稻穀產(chan) 量也有望提高。
並非所有人都像黃大均一樣積極。譚榮兵和區委副書(shu) 記唐浩然率隊到打古鎮調研,發現一些群眾(zhong) 參與(yu) 農(nong) 田改造的積極性並不高。
丹桂村四社的一名村民就不積極。村裏召開改造動員會(hui) ,當時他在外地打工,沒有參加。實施農(nong) 田改造,要修一條便道,他家的水田是必經之地,需要拆田坎。村幹部打電話聯係到他。一聽要拆田坎,他極力反對,根本聽不進村幹部的再三解釋。
“從(cong) 他的角度想想,也不是沒有道理。”丹桂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趙剛說,“好處沒看到,反而遭受損失,換了誰都可能想不通。”
按照規劃,高標準農(nong) 田改造隻是第一步,接下來納溪區還要建設打古魚米之鄉(xiang) 產(chan) 業(ye) 示範園。為(wei) 加快項目建設進度,納溪區充分發揮基層黨(dang) 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讓黨(dang) 員紮在項目建設一線、服務下沉項目建設一線。
今年6月,根據調研組的建議,納溪區委決(jue) 定,成立中共打古魚米之鄉(xiang) 產(chan) 業(ye) 示範園項目臨(lin) 時支部委員會(hui) ,納溪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楊誌敏擔任臨(lin) 時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成員包括項目責任單位、施工方、相關(guan) 區級職能部門、項目所在鎮(村)的有關(guan) 黨(dang) 員。臨(lin) 時黨(dang) 支部在項目結束時自行撤銷。
楊誌敏介紹,臨(lin) 時黨(dang) 支部以推動項目建設為(wei) 主要任務,發動黨(dang) 員幹部主動靠前。臨(lin) 時黨(dang) 支部可以提前介入項目的規劃布局,避免盲目性;協助各相關(guan) 部門,統籌項目資金;引導產(chan) 村融合,推動打通一、二、三產(chan) 業(ye) 。
趙剛作為(wei) 丹桂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也成為(wei) 臨(lin) 時黨(dang) 支部的一員。他再次動員黨(dang) 員幹部、村民代表一起勸說那名村民,跟他算了算細致賬。看這麽(me) 多人來勸說,那名村民意識到拆田坎是利長遠的事情,最終答應參與(yu) 農(nong) 田改造。
“臨(lin) 時黨(dang) 支部的工作,不僅(jin) 僅(jin) 是說服群眾(zhong) 參與(yu) ,更重要的是協調服務、整合資源,加快項目建設進度。”打古鎮黨(dang) 委書(shu) 記冷安萍說,臨(lin) 時黨(dang) 支部成立以來,產(chan) 業(ye) 示範園項目進展順利。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