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結合”的邏輯必然——深刻理解“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係列述評之二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馬克思主義(yi) 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機結合。”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揭示了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的邏輯必然。

  深刻理解“相互契合”的豐(feng) 富內(nei) 涵,準確把握“有機結合”的邏輯必然,堅持“兩(liang) 個(ge) 結合”,必將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事業(ye) 闊步向前。

  真理之鑰:這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yi) 的理論邏輯

  馬來西亞(ya) 吉隆坡,一部中國著作掀起熱潮。

  5月27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學習(xi) 問答》英文版首發式吸引大批讀者,現場座無虛席。

  參與(yu) 該書(shu) 出版的印度通用出版社總裁考沙爾·戈亞(ya) 爾說:“這本書(shu) 為(wei) 讀懂當代中國打開‘思想之門’。”

  作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閃耀智慧光芒。

  170多年前誕生於(yu) 歐洲的馬克思主義(yi) ,何以在萬(wan) 裏之遙的中國保持生機活力?

  “堅持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

  2021年7月1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百年華誕之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出堅定有力的回答。

  “兩(liang) 個(ge) 結合”先後寫(xie) 入《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黨(dang) 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決(jue) 議》和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鮮明指出:“把馬克思主義(yi) 思想精髓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zhong) 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jia) 值觀念融通起來,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的曆史基礎和群眾(zhong) 基礎,讓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牢牢紮根。”

  “貫通”與(yu) “融通”,體(ti) 現對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深刻洞察——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wei) 公、民為(wei) 邦本、為(wei) 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qin) 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chan) 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hui) 觀、道德觀的重要體(ti) 現,同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價(jia) 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yi) 。

  瞿秋白在《赤潮曲》中歌頌十月革命:“從(cong) 今後,福音遍天下,文明隻待共產(chan) 大同。看!光華萬(wan) 丈湧。”

  “共產(chan) ”與(yu) “大同”並用,表達了革命誌士對於(yu) 二者的相通與(yu) 契合的理解。

  馬克思主義(yi) 的共產(chan) 主義(yi) 理想同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 “天下為(wei) 公”“天下大同”的追求寄托著相同的美好願景;

  馬克思主義(yi) 的人民立場同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民為(wei) 邦本”“為(wei) 政以德”等民本思想都反映了人民主體(ti) 地位;

  馬克思主義(yi) 實踐觀同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知行合一”“以行為(wei) 本”等關(guan) 於(yu) 知行的探討都體(ti) 現出鮮明的實踐性特征;

  馬克思主義(yi) 的國際主義(yi) 思想同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協和萬(wan) 邦”“胸懷天下”之道,都具有宏大的國際視野;

  ……

  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生根、開花、結果提供了肥沃土壤。正如馬克思主義(yi) 哲學家艾思奇所說:“中華民族和它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中本來早就有著馬克思主義(yi) 的種子”。

  根深才會(hui) 葉茂,本固才會(hui) 枝榮。

  “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指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我們(men) 黨(dang) 創新理論的“根”,我們(men) 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是“兩(liang) 個(ge) 結合”。

  從(cong)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從(cong) “萬(wan) 物並育”“天人合一”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cong) “精忠報國”到“讓愛國主義(yi) 成為(wei) 每一個(ge) 中國人的堅定信念和精神依靠”……

  不忘本來,開辟未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既是馬克思主義(yi) 的堅定信仰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

  手握真理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更加清醒而堅定——“馬克思主義(yi) 並沒有結束真理,而是開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

  發展之道:這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實踐邏輯

  馬克思說:“哲學家們(men) 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yu) 改變世界。”

  中國道路每一步前行都基於(yu) 中國國情和中國文化的深刻探索。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中國今天所走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是與(yu) 五千年中華文明分不開的”。

  黨(dang) 的二十大閉幕不久,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帶領新當選的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專(zhuan) 程從(cong) 北京來到延安。

  這裏是長征的落腳點,也是奪取全國勝利的出發點。

  “長征走過的道路,不僅(jin) 翻越了千山萬(wan) 水,而且翻越了把馬克思主義(yi) 當做一成不變的教條的錯誤思想障礙。”

  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yi) 會(hui) 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dong) 同誌為(wei) 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yi) 正確路線在黨(dang) 中央的領導地位,開啟了我們(men) 黨(dang) 獨立自主解決(jue) 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的新階段。

  隻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曆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yi) 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馬克思主義(yi) 要指導中國實踐,就必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專(zhuan) 章論述開辟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深入闡釋“兩(liang) 個(ge) 結合”;報告提出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必須堅持自信自立、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必須堅持係統觀念、必須堅持胸懷天下,這“六個(ge) 必須堅持”深刻體(ti) 現了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

  回首黨(dang) 的百年奮鬥曆程,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著眼於(yu) 解決(jue) 革命、建設、改革中的實際問題,不斷作出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的正確回答。

  俯瞰大地,山河錦繡。

  6月10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如期而至。設立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體(ti) 現了黨(dang) 和國家對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的高度重視。

  文化遺產(chan) 是人類文明的象征、文明互鑒的紐帶。從(cong) 敦煌莫高窟到雲(yun) 岡(gang) 石窟,從(cong) 安陽殷墟遺址到運城博物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文化足跡”遍及全國,殷殷囑托彰顯著對文化遺產(chan) 的深厚情懷。

  一次次尋訪古跡、一次次觸摸曆史。鑒往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感慨萬(wan) 千:

  “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裏有什麽(me) 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men) 今天這麽(me) 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

  “把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yi) 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話語擲地有聲。

  以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弘揚以偉(wei) 大建黨(dang) 精神為(wei) 源頭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精神譜係,注重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培根鑄魂……

  從(cong) 挖掘闡發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精華,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到推進文物和古籍保護利用工作、實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從(cong) 大力推動文物資源數字化轉化、數字化共享,到推動中華文明探源,將中國文明曆史研究引向深入……

  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引領下,中華文化的“一池春水”被徹底激活,我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比翼齊飛,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同步增強,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不斷向前推進。

  以史鑒今,資政治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將中華文化的智慧融匯於(yu) 治國理政的方方麵麵,推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越走越寬闊。

  文明之光: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時代邏輯

  6月15日,良渚古城遺址,杭州亞(ya) 運會(hui) 火種采集儀(yi) 式在此舉(ju) 行。

  火種輝映上溯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也點亮今天的之江大地。今日的良渚正致力於(yu) 讓世界遺產(chan) “活起來”,綻放生生不息的獨特魅力。

  文化自信,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良渚,是為(wei) 縮影。

  著眼前路,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言:“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xing) 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精神力量。

  堅定文化自信,從(cong)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精神力量——

  從(cong) “貧富有度”“與(yu) 天下同利”到共同富裕的美好願景,從(cong) “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yi) 、尚和合、求大同”到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從(cong) “明者防禍於(yu) 未萌,智者圖患於(yu) 將來”到統籌發展和安全……

  翻閱數千年文明卷帙,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當代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一脈相承,為(wei) 治國理政注入更多底氣。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的豐(feng) 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jia) 值理念,蘊藏著解決(jue) 當代社會(hui) 麵臨(lin) 的難題的重要啟示。

  麵向未來,要堅持“兩(liang) 個(ge) 結合”,積極挖掘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積極的處世之道、治理理念與(yu) 當代社會(hui) 的共鳴點,不斷回答時代課題。

  推動文化興(xing) 盛,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以“文”會(hui) 友,“博”覽天下。第十九屆文博會(hui) ,海內(nei) 外10多萬(wan) 種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展品匯集於(yu) 此。

  “文化+科技”“文化+影視”“文化+旅遊”……在傳(chuan) 統文化的創新表達中,文化元素與(yu) 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相得益彰,中國文化充滿創新活力。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麵。

  北京,京劇、相聲、民樂(le) 、話劇等東(dong) 西方藝術形式開啟了老會(hui) 館活化利用之旅,持續充盈著群眾(zhong) 精神文化高品質供給;上海,經過保護性修繕,具有海派特色的石庫門建築群被賦予全新商業(ye) 功能和業(ye) 態;沈陽,千餘(yu) 種具有沈陽故宮文化元素的文創產(chan) 品研發、推廣,有效傳(chuan) 播了曆史和文化……

  古為(wei) 今用、洋為(wei) 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空間無比廣闊。

  深化文明互鑒,為(wei) 人類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一個(ge) 至關(guan) 重要的理念是實現所有人的共同利益。”在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之際,瑞典“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史蒂芬·布勞爾感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在中國悠久而厚重的曆史中產(chan) 生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兩(liang) 千多年前,先賢孔子兼善天下的情懷貫穿古今,在當今中國與(yu) 世界之間,架起了一座友善、共贏的橋梁。

  文明互鑒,見諸大黨(dang) 大國的行動。

  倡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加強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

  “中國式現代化作為(wei) 人類文明新形態,與(yu) 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鑒,必將極大豐(feng) 富世界文明百花園。”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以胸懷天下的氣度,號召國際社會(hui) 攜手同行,共同發展。

  立時代潮頭、領風氣之先、創複興(xing) 偉(wei) 業(ye) 。

  堅持“兩(liang) 個(ge) 結合”,堅定文化自信,新時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必將團結帶領人民匯聚更大精神動力,使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展現更加強大、更有說服力的真理力量,在民族複興(xing) 征程上創造新的更大奇跡。

  延伸閱讀

  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精神

發布時間:2023年06月20日 07:01 來源:新華社 編輯:石光輝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