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包容性”,保持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⑤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並蓄中曆久彌新,不僅(jin) 為(wei) 中華民族提供了豐(feng) 厚滋養(yang) ,而且為(wei) 世界文明貢獻了華彩篇章

  文明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離不開求同存異、開放包容,離不開文明交流、互學互鑒

  “長安複攜手,再顧重千金。”大唐芙蓉園初夏夜,伴隨“海內(nei) 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吟誦,64名舞者左手執籥、右手秉翟,向出席中國—中亞(ya) 峰會(hui) 的貴賓獻上中國古代最高禮儀(yi) 舞蹈八佾舞。禮樂(le) 交融、文韻悠悠,大度雍容、如夢如幻,展現出中華文化包容四海的精神風貌。

  文明如水,潤物無聲;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cong) 根本上決(jue) 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取向,決(jue) 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並存的和諧格局,決(jue) 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

  集千古之智,納四海之慧。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於(yu) 世,在5000多年不間斷的曆史傳(chuan) 承中兼容並蓄、創新升華。展開曆史長卷,從(cong)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到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從(cong) “洛陽家家學胡樂(le) ”到“萬(wan) 裏羌人盡漢歌”;從(cong) 邊疆民族習(xi) 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褲”、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隨處可見的舞獅、胡琴、旗袍等,我國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學習(xi) 、相互借鑒,共同創造了豐(feng) 富燦爛的中華文化。與(yu) 此同時,中華文明始終以開放胸懷同世界其他文明開展交流互鑒。從(cong) 曆史上的佛教東(dong) 傳(chuan) 、“伊儒會(hui) 通”,到近代以來的“西學東(dong) 漸”、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yi) 和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傳(chuan) 入中國,再到改革開放以來全方位對外開放,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並蓄中曆久彌新,不僅(jin) 為(wei) 中華民族提供了豐(feng) 厚滋養(yang) ,而且為(wei) 世界文明貢獻了華彩篇章。

  新思想指導新實踐,新思想引領新征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對待不同文明,我們(men) 需要比天空更寬闊的胸懷”,倡導“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chong) 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ou) 越”,指出“中華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紛呈、博大精深,就在於(yu) 它兼收並蓄的包容特性”……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就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等提出一係列重要論斷,強調我們(men) 要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xi) 借鑒世界一切優(you) 秀文明成果。

  在希臘,參觀雅典衛城博物館,共赴“文明之約”;在埃及,漫步於(yu) 盧克索神廟,回憶中埃文明交流往事;在印度,參觀馬哈巴利普拉姆古寺廟群,暢敘文明互鑒的悠久淵源……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身體(ti) 力行,以一場場別開生麵的“文化外交”,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諧共生。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從(cong)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到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從(cong) 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到創立亞(ya) 洲文明對話大會(hui) 、舉(ju) 辦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與(yu) 世界政黨(dang) 領導人峰會(hui) ,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立足中華文明開放包容的文明特質,著眼於(yu) 當今世界開放包容、多元互鑒的主基調,堅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著力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下,中國不遺餘(yu) 力促進世界各國文明開展平等對話、相互啟迪,探索出一條交流互鑒、美美與(yu) 共的文明之路,讓各國文明在交流互鑒中熠熠生輝。

  文明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離不開求同存異、開放包容,離不開文明交流、互學互鑒。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秉持開放包容,堅持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傳(chuan) 承發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新時代新征程,我們(men) 要從(cong)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並蓄的態度汲取各國文明的養(yang) 分,以自信開放的姿態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讓中華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讓中華文化所蘊含的理念與(yu) 智慧跨越時空、超越國度,為(wei) 時代發展提供正確指引,為(wei) 人類文明作出中國貢獻。

  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玄奘西行、鑒真東(dong) 渡、張騫出使西域、鄭和七下西洋……回溯曆史,中華民族曾經譜寫(xie) 了萬(wan) 裏駝鈴萬(wan) 裏波的浩浩絲(si) 路長歌,也曾經創造了萬(wan) 國衣冠會(hui) 長安的盛唐氣象。展望未來,增強文化自覺,保持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我們(men) 一定能夠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2023年6月19日人民日報評論部文章)

  延伸閱讀

  “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係列評論

  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精神

發布時間:2023年06月19日 07:07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石光輝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