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華文明創新性看中華民族進取精神和無畏品格——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係列述評之三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惟希望也,故進取;惟進取也,故日新。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cong) 根本上決(jue) 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複古的進取精神,決(jue) 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於(yu) 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

  創新是一個(ge) 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ge) 國家興(xing) 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中華文明能夠曆經5000多年曆史變遷始終保持生機活力,得益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熏陶下形成的革故鼎新、與(yu) 時俱進的精神氣質。

  守正不守舊、尊古不複古是中華民族的進取精神

  2023年5月30日9時31分,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的托舉(ju) 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

  這是中國空間站全麵建成後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在浩瀚星空留下圓夢飛天的壯美航跡。

  以天為(wei) 盤,以星做子。“神舟”“北鬥”“嫦娥”“祝融”……從(cong) 一個(ge) 個(ge) 航天器的命名中,人們(men) 讀出了千年問天的“中國式浪漫”,既體(ti) 現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又彰顯著當代中國人更加堅定的文化自信。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創新性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內(nei) 生動力——

  自古以來,中華文明在繼承創新中不斷發展,在應時處變中不斷升華,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成都博物館,一組西漢“提花織機模型”令人驚歎。

  2012年夏,成都市天回鎮老官山一座西漢時期的墓地中,四台泡在水中的竹木質地織機模型重見天日。

  “梭過之後,居然花現”。經過研究人員修複,2000多年前的先進織錦技術,攜著蜀錦的流光溢彩,穿越時光,款款而來。

  “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ge) 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chuan) 、代代守護,更需要與(yu) 時俱進、勇於(yu) 創新。”

  正如2014年3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所指出的,中國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將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

  以古之規矩,開今之生麵。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生活相融相通,在回應時代命題中煥發新的活力——

  《貨郎圖》的貨攤中放著什麽(me) ?《清明上河圖》裏的店鋪在賣什麽(me) ?《滕王閣圖》的鬥拱結構是什麽(me) 樣?曲阜孔府珍藏的《三聖圖》裏的奧秘是什麽(me) ?

  這些讓人好奇的問題,通過“中國曆代繪畫大係”,不但可以找到答案,還可以讓觀者“走入”畫中、身臨(lin) 其境。

  “中國曆代繪畫大係”,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親(qin) 自批準、高度重視、持續關(guan) 注,並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的一項規模浩大、縱貫曆史、橫跨中外的國家級重大文化工程。

  數字化匯聚、數字化共享,讓這些納山河萬(wan) 景、曆上下千年的傳(chuan) 世古畫,生動呈現、煥發生機。

  從(cong) 出台《關(guan) 於(yu) 實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動延續中華文脈、傳(chuan) 承中華文化基因,到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誌,文化創造與(yu) 文化自信相互激蕩,彰顯時代精神、升騰中國氣象。

  一條運河,溝通南北;一橋飛渡,長虹臥波。

  位於(yu) 京杭大運河最南端的拱宸橋,始建於(yu) 明代,是京杭大運河的南端終點標誌。

  橋東(dong) 岸,運河文化廣場上遊人如織,精美浮雕訴說著旖旎瑰麗(li) 的運河故事;橋西岸,“大運河新三館”——大運河紫檀博物館、大運河數字文獻館、大運河數字影像館,以信息化手段全景還原大河前世今生……

  文脈綿延、熠熠重光,喚醒了人們(men) 最深沉的運河記憶。

  曆經滄桑、生生不息,開辟了文明發展中的嶄新境界。

  守正不守舊、尊古不複古,體(ti) 現的是“變”與(yu) “不變”、繼承與(yu) 發展、原則性與(yu) 創造性的辯證統一。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從(cong)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戰略高度,對中華文明的繼承弘揚和創新發展進行了全方位、深層次思考,提出了一係列新的重大論斷、重要思想、重要觀點。

  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引領推動下,中華文化的“一池春水”被徹底激活,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融匯澎湃,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充滿時代生機。

  不懼新挑戰、勇於(yu) 接受新事物是中華民族的無畏品格

  創新,是一種思維方式,也是一種精神品格。

  “敢於(yu) 說前人沒有說過的新話,敢於(yu) 幹前人沒有幹過的事情”,在談及必須堅持守正創新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這樣強調。

  一個(ge) “敢”字,折射出在幾千年曆史長河中,中國人民始終心懷夢想、不懈追求,不懼新挑戰、勇於(yu) 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

  在風雷激蕩中挺立潮頭,在闖關(guan) 奪隘中開拓新局。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革故鼎新的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清晨,複興(xing) 號高鐵列車從(cong) 北京西站出發,一路向南,駛向雄安新區。

  2014年2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專(zhuan) 題匯報時指出:“京津冀地緣相接、人緣相親(qin) ,地域一體(ti) 、文化一脈,曆史淵源深厚、交往半徑相宜,完全能夠相互融合、協同發展。”

  從(cong) 空中俯瞰,南北走向的京雄城際宛如一條飄帶,連接著北京與(yu) 雄安新區。千年古都和未來之城正日漸緊密聯係、相融一體(ti) ,煥發出蓬勃生機。

  起筆是世界眼光,落筆為(wei) 時代標杆,走筆成千年大計。

  “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的智慧,“丹心未泯創新願,白發猶殘求是輝”的信念,“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zheng) 新”的追求……一脈相承又不拘定法的創新精神,深深熔鑄於(yu) 中華民族的血脈基因,也形塑著當代中國的嶄新模樣。

  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始終以創新為(wei) 支撐。無論是在中華大地上耕耘繁衍,還是遠涉重洋開創新的天地,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中華兒(er) 女始終秉持自強不息的決(jue) 心和意誌,走過了不同於(yu) 世界其他文明體(ti) 的發展曆程。

  從(cong) “盤古開天”“神農(nong) 嚐百草”“誇父追日”的神話傳(chuan) 說,到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荀子“義(yi) 之所在,不傾(qing) 於(yu) 權,不顧其利”的誌向理念,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不懼艱辛、迎難而上、勇於(yu) 追夢的價(jia) 值認同,滋養(yang) 中華民族堅持守正創新的勇毅氣概和執著精神。

  河南南陽溫涼河畔,東(dong) 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的墓祠紀念地醫聖祠樹木蔥蘢。這裏見證著我國傳(chuan) 統文化瑰寶之一的中醫藥的發展,銘刻著人類與(yu) 自然疾病作鬥爭(zheng) 的曆史。

  2021年5月1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醫聖祠觀古今,並強調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創造和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要做好守正創新、傳(chuan) 承發展工作”。

  曆史和實踐充分證明,正是因為(wei) 能夠識變應變求變,中華文明才能曆盡劫波從(cong) 未中斷,中華民族才能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屹立於(yu) 世界民族之林。

  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我國文化建設為(wei) 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開創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全新局麵提供了強大正能量。

  國家需要先進的價(jia) 值觀導航定向,社會(hui) 需要能夠凝心聚力的共識引領發展,大眾(zhong) 需要明確的準則規範行為(wei) 。

  2014年5月4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北京大學,與(yu) 師生一起座談。座談中,總書(shu) 記的一席話道出了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間的關(guan) 係:

  “我們(men) 生而為(wei) 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我們(men) 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jia) 值觀。我們(men) 提倡的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就充分體(ti) 現了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和升華。”

  無論是以“中國夢”喚醒中國人民最深厚的文化基因,還是將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內(nei) 涵創造性凝結於(yu) 核心價(jia) 值觀中,推動形成崇德向善、奮發向上的社會(hui) 風尚,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以文培元、凝神鑄魂,不斷增強國民的誌氣、骨氣、底氣,匯聚起同心共築中國夢的強大力量。

  源頭活水,潤澤千年。

  2022年5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進行第三十九次集體(ti) 學習(x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主持學習(xi) 時強調,要堅持守正創新,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同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相適應,展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jia) 值、中國力量。

  縱深推進的文化體(ti) 製改革,推動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迸發蓬勃活力,社會(hui) 主義(yi) 意識形態建設、精神文明建設、中華文化軟實力建設取得重大成就。

  新的曆史起點上為(wei) 民族複興(xing) 立根鑄魂,增強曆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要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提升中華文明影響力和感召力。

  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曆史文脈、譜寫(xie) 當代華章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

  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征程上,更需要以史鑒今,更需要以中華文化開拓進取、不懼挑戰的精神品格應曆史之變、解時代之問。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men) 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守正創新,推動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繁榮興(xing) 盛——

  2023年6月7日,首屆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和第十九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chan) 業(ye) 博覽交易會(hui) 開幕。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致首屆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的賀信中強調,在新的曆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斷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為(wei) 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注入強大精神力量。

  一件件文藝精品、一場場文化盛宴背後,是新時代我國文化事業(ye) 日益繁榮興(xing) 盛,是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不斷迸發。

  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ti) 係,認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wan) 餘(yu) 項……曆史文化遺產(chan) 生動述說著過去,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

  係列圖書(shu)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百部經典》深受讀者歡迎,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hui) 》《典籍裏的中國》海內(nei) 外熱播,國潮文創、古風漢服等成為(wei) 時尚……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滋養(yang) 美好新生活。

  固本開新,綻放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時代華彩——

  2023年5月20日,南海西北陸坡約1500米深度海域。搭乘“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中國文物工作者將水下永久測繪基點布放在海底。

  神秘的古代沉船,曆經500多年,與(yu) 深海考古隊“相約”在萬(wan) 頃碧波之下。

  千百年來,我們(men) 的祖先在這片熱土上生生不息、繁衍壯大,把火熱的生產(chan) 生活實踐鐫刻成曆史、積澱成文明。考古工作者的雙手拂去歲月的塵埃,揭示中華兒(er) 女文化自信的基石所在。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係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

  時代精神,植根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沃土,既要一脈相承、曆久彌新,也應與(yu) 時俱進、固本開新。以自強不息、砥礪奮進的文化創造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激揚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我們(men) 一定能夠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變中求新,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曆史長河波瀾壯闊。人類追求現代化的曆史,也是一部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鑒中推陳出新的曆史。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年代逐夢現代化,對文明的信仰、對文明的珍視、對文明的堅守,至為(wei) 關(guan) 鍵。

  2023年3月15日晚,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出席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與(yu) 世界政黨(dang) 高層對話會(hui) 並發表主旨講話指出,中國式現代化作為(wei) 人類文明新形態,與(yu) 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鑒,必將極大豐(feng) 富世界文明百花園。

  世界文明曆史揭示了一個(ge) 規律:任何一種文明都要與(yu) 時偕行,不斷吸納時代精華。

  充分挖掘各國曆史文化的時代價(jia) 值,推動各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我們(men) 就能激活文明進步的源頭活水,不斷創造出跨越時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

  知常明變者贏,守正創新者進。

  “對曆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曆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汲取奮發進取的智慧力量,鍛造堅忍無畏的精神品格。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定能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曆史文脈、譜寫(xie) 當代華章!

  延伸閱讀

  “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係列述評

發布時間:2023年06月14日 07:18 來源:新華社 編輯:許建文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