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從(cong) 源遠流長的曆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
腳踏中華大地,傳(chuan) 承中華文明,走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道路,黨(dang) 和人民就具有無比廣闊的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曆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
一本古代數學專(zhuan) 著,跨越多少春秋,曆經多少滄桑,見證了曆史的潮起潮落。在中國國家版本館蘭(lan) 台洞庫,麵對斑駁的文津閣本《九章算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一番話引人深思:“我們(men) 的祖先,在科學發萌之際,是走在前麵的。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沒有中斷,中國文化沒有中斷,但在數理化上有些中斷,被趕超了。”泛黃的紙張、雋永的墨跡,無聲講述著中華文明的長河浩蕩。
穿越曆史的煙雲(yun) ,中華文明曆經數千年風雨始終生生不息、曆久彌新。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cong) 根本上決(jue) 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在中華文明的五個(ge) 突出特性中,“連續性”排在首位。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華民族形成了偉(wei) 大民族精神和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強調“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cong) 未中斷,塑造了我們(men) 偉(wei) 大的民族”,勉勵“把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繼續傳(chuan) 承下去”……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站在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永續傳(chuan) 承的戰略高度,提出一係列重要論述,作出一係列重大決(jue) 策,引領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中華文脈在賡續傳(chuan) 承中弘揚光大。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而且中華文明從(cong) 遠古一直延續發展到今天,形成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價(jia) 值觀念和文明體(ti) 係。近年來,以甲骨文為(wei) 主題的文創產(chan) 品層出不窮,甲骨文表情包、甲骨文日曆、甲骨文書(shu) 簽等廣受歡迎;甲骨文越來越多地走進中小學校園,不少地方的老師利用甲骨文“因形賦義(yi) ”的特點對低年級學生進行識字教育。從(cong) 甲骨文到籀文、小篆、隸書(shu) 、楷書(shu) 、草書(shu) ,文字上的一脈相承,是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經久不衰的重要體(ti) 現。文脈傳(chuan) 承,弦歌不輟,具有突出的連續性的中華文明,為(wei)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feng) 厚滋養(yang) 。
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2021年仲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福建武夷山朱熹園,感慨萬(wan) 千:“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裏有什麽(me) 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men) 今天這麽(me) 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從(cong) “以天下之財利天下之人”,看懂“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不僅(jin) 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本質要求,也是千百年來的治世理想;從(cong) “倉(cang) 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讀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不僅(jin) 是當代社會(hui) 的孜孜以求,也是傳(chuan) 承千百年的淳樸願景;從(cong)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理解“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不僅(jin) 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也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生存智慧……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的:“如果不從(cong) 源遠流長的曆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今天,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chuan) 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
堅持走自己的路,是黨(dang) 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立足點,更是黨(dang) 百年奮鬥得出的曆史結論。實踐充分證明,人類曆史上沒有一個(ge) 民族、一個(ge) 國家可以通過依賴外部力量、照搬外國模式、跟在他人後麵亦步亦趨實現強大和振興(xing)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符合中國實際、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時代發展要求,不僅(jin) 走得對、走得通,而且走得穩、走得好。新時代新征程,腳踏中華大地,傳(chuan) 承中華文明,走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道路,黨(dang) 和人民就具有無比廣闊的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曆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cong) 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不是文明斷裂的產(chan) 物。”麵向未來,深刻把握中華文明具有的突出的連續性,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曆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我們(men) 就一定能賡續曆史文脈、譜寫(xie) 當代華章,為(wei) 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注入不竭精神動力。
(2023年6月14日人民日報評論部文章)
延伸閱讀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