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cong) 根本上決(jue) 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在近日召開的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以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個(ge) 關(guan) 鍵詞對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係統、精準的總結、提煉。其中,“連續性”居於(yu) 首位。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讀懂一個(ge) 有著五千多年文明史古老國度的現實邏輯,唯有置身時間長河,深刻把握其曆史邏輯;傳(chuan) 承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續至今、從(cong) 未中斷的悠久文明,唯有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我們(men) 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國曆史傳(chuan) 承和文化傳(chuan) 統決(jue) 定的”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指出:“如果不從(cong) 源遠流長的曆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
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決(jue) 心和意誌,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走過了不同於(yu) 世界其他文明體(ti) 的發展曆程。續寫(xie) 中華文明壯美華章,更需堅定地走自己的路。
在河南安陽殷墟考察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cong) 未中斷,塑造了我們(men) 偉(wei) 大的民族,這個(ge) 民族還會(hui) 偉(wei) 大下去的。”
來到福建武夷山九曲溪畔的朱熹園,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裏有什麽(me) 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men) 今天這麽(me) 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植根於(yu) 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曆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
這條路,接續著民族複興(xing) 的希望和夢想。
2021年7月1日,天安門廣場紅旗獵獵。
在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莊嚴(yan) 宣告:“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曆史進程!”
一個(ge) 悠久的文明,更懂得複興(xing) 的意義(yi) ;一個(ge) 創造過輝煌的民族,更渴望複興(xing) 的榮光。
為(wei) 了實現複興(xing) 夢想,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帶領中國人民經過艱辛探索,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
實踐證明,這是一條強國之路、富民之路,更是民族複興(xing) 的必由之路。
這條路,浸潤著古老民族的理念和智慧。
“在那裏,每個(ge) 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翻開《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對未來社會(hui) 的描述令人神往。這個(ge) 目標與(yu) 數千年前來自東(dong) 方的暢想不謀而合:“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ang) ”。
社會(hui) 主義(yi) 的神髓在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進程中得到滋養(yang) 、生長。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一語中的:“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的主張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並最終紮根中國大地、開花結果,決(jue) 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國傳(chuan) 承了幾千年的優(you) 秀曆史文化和廣大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jia) 值觀念融通的。”
道路的選擇,是曆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也是文化的選擇。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是在對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傳(chuan) 承中走出來的,也為(wei) 中華文明注入了時代新鮮血液、蓬勃活力。
“要深刻領悟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的正確性,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這條唯一正確的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一經植根於(yu) 中華大地,便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隻有這條道路而沒有別的道路,能夠引領中國進步、實現人民福祉。
沿著這條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譜係蔚為(wei) 大觀,中華文明傳(chuan) 承發展獲得了更為(wei) 完善的製度保證——
“古人講的‘六合同風,九州共貫’,在當代中國,沒有黨(dang) 的領導,這個(ge) 是做不到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縱觀中華文明史,道出完善黨(dang) 的領導製度的深厚文化土壤。
承古拓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闡明:“隻有紮根本國土壤、汲取充沛養(yang) 分的製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秉持“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等精神,以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體(ti) 係定分止爭(zheng) ;
吸納“天人合一”“萬(wan) 物並育”等理念,生態文明製度體(ti) 係日趨健全;
汲取“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等智慧,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多黨(dang) 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不斷完善……
“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具有非凡的組織動員能力、統籌協調能力、貫徹執行能力”。汲取中華文明精髓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擁有無可比擬的優(you) 越性。
沿著這條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路徑日益清晰,為(wei) 中華文明傳(chuan) 承發展提供了更為(wei) 堅實的物質基礎——
滾滾黃河,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血脈。觀黃河而知中國。
2023年6月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入黃河“幾字彎”頂部的烏(wu) 梁素海,考察調研當地促進生態環境恢複等情況,叮囑“為(wei) 子孫後代留下一個(ge) 山青、水秀、空氣新的美麗(li) 家園”。
中華文明自古有“天人合一”的智慧。如今,“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成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yi) 。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與(yu) “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宏偉(wei) 展望相得益彰;
“治國之道,富民為(wei) 始”的施政理念,與(yu) “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的奮鬥目標連貫一致;
對厚德載物、講信修睦的不懈追求,為(wei) 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提供價(jia) 值支撐;
傳(chuan) 承“親(qin) 仁善鄰,國之寶也”,中華民族致力於(yu) “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的文化基因清晰呈現。
因中華文明而擁有深厚底蘊的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
沿著這條路,中國精神煥發新的時代光芒,中華文明傳(chuan) 承發展擁有了更為(wei) 主動的精神力量——
五四運動95周年之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走進綠樹婆娑的北大校園,在同師生座談時鄭重指出:
“一個(ge) 民族、一個(ge) 國家的核心價(jia) 值觀必須同這個(ge) 民族、這個(ge) 國家的曆史文化相契合,同這個(ge) 民族、這個(ge) 國家的人民正在進行的奮鬥相結合,同這個(ge) 民族、這個(ge) 國家需要解決(jue) 的時代問題相適應。”
“富強、民主”連通“民以殷盛,國以富強”“民為(wei) 貴”的質樸理想;
“愛國、敬業(ye) ”汲取“丹心報國”“天道酬勤”的精神追求;
“誠信、友善”吸收“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的古代智慧……
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將傳(chuan) 統文化內(nei) 涵創造性凝結於(yu) 核心價(jia) 值觀中,並使其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為(wei) 中華文明傳(chuan) 承發展凝聚起磅礴精神力量。
“我們(men) 創造了偉(wei) 大的中華文明,我們(men) 也能夠繼續拓展和走好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文明再次來到新的發展關(guan) 口。
新征程上,繼續走好自己的路,就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四川眉山,三蘇祠。2022年6月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這裏實地考察。“一滴水可以見太陽,一個(ge) 三蘇祠可以看出我們(men) 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總書(shu) 記深有感觸地說。
從(cong) 文化自信,總書(shu) 記又談到道路自信:“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悠久文明曆史的深厚底蘊,我們(men) 帶領人民走的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
文化自信是國家、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望來時路,先秦諸子、漢唐氣象、宋明風韻……中華文脈如浩浩江河,滋養(yang) 泱泱華夏,為(wei) 中華兒(er) 女堅定文化自信築就堅實基礎。
向新征程,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日益走進人們(men) 心中,文化自信在億(yi) 萬(wan) 人民心中不斷升騰。
“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ge) 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chuan) 、代代守護,更需要與(yu) 時俱進、勇於(yu) 創新。”
2014年3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文明傳(chuan) 承與(yu) 創新關(guan) 係的闡釋,浸潤著深沉思考。
中華民族從(cong) 來不缺少創新精神。哲學家馮(feng) 友蘭(lan) 曾寫(xie) 道:“蓋並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亙(gen) 古亙(gen) 今,亦新亦舊,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者也!”
當北京冬奧會(hui) 在二十四節氣倒計時裏迎來驚豔開端,以“折柳”寄托惜別懷遠之情,賡續五千多年的中華文脈匯入新時代澎湃洪流;當“北鬥”閃耀、“嫦娥”奔月、“祝融”探火,古老傳(chuan) 說因科技創新成為(wei) 現實……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第二個(ge) 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men) 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麵向未來的理論和製度創新。
堅持與(yu) 時俱進、守正創新,中華文明必將綿延不絕。
新征程上,繼續走好自己的路,要做到居安思危,堅持底線思維。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luan) 治未亂(luan) ”“生於(yu) 憂患而死於(yu) 安樂(le) ”……曆經磨難依然成長壯大、飽受挑戰依舊生生不息,始終保有憂患意識,是中華文明綿延數千載而不斷絕的重要原因。
當前,我國正處在重要的曆史機遇期,但前進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唯有不斷強化底線思維,更好統籌發展與(yu) 安全,才能有效馴服“灰犀牛”、切實防範“黑天鵝”,推動“中國號”巨輪行穩致遠。
凱歌而行,不以山海為(wei) 遠;乘勢而上,不以日月為(wei) 限。
2023年5月,中國與(yu) 中亞(ya) 五國領導人“長安複攜手”。在贈送給中亞(ya) 國家元首的禮品中,有一件“何尊”。西周何尊銘文“宅茲(zi) 中國”,是“中國”一詞迄今發現的最早來源。
從(cong) 青銅之韻,到漢唐氣象,再到今天的大國風範,一個(ge) 文明悠長、日新月異的中國,正堅定走在自己開辟的大道上,精神昂揚。
延伸閱讀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