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源浚流 與古為新——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係列述評之一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以貫通古今的文化自覺,鮮明提出中華文明五個(ge) 突出特性——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這是對中國文化特性、中華文明精神的深刻總結,是站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全新視角,對創造新文化的恢弘擘畫,為(wei)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根本指針。

  貫通曆史現實未來,作答創造新文化時代課題

  “殷墟我向往已久”。2022年10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河南安陽,考察殷墟遺址。

  總書(shu) 記點明此行的深意:“更深地學習(xi) 理解中華文明,古為(wei) 今用,為(wei) 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

  這一重要思想,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得到進一步闡發:“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men) 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偉(wei) 大複興(xing) 新征程上,總書(shu) 記提出中華文明五個(ge) 突出特性的重大論斷,發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偉(wei) 大號召。

  這是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深厚情懷——

  比之為(wei) “根和魂”,喻之為(wei) “精神命脈”,視之為(wei)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feng) 厚滋養(yang) ”“我們(men) 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深情與(yu) 禮敬,始終如一。

  從(cong) 提出“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曆史文化遺產(chan) ”,到叮囑“對待古建築、老宅子、老街區要有珍愛之心、尊崇之心”;從(cong) 時隔37年再次召開中央城市工作會(hui) 議指明“延續城市曆史文脈”,到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上強調要“敬畏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一路走來,“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men) 記住鄉(xiang) 愁”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深牽掛。

  這是身體(ti) 力行賡續中華文脈的堅實足跡——

  保護良渚遺址,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作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的重要論斷;

  考察廣州永慶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

  來到貴州畢節化屋村,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勉勵大家“一定要把苗繡發揚光大”“為(wei) 產(chan) 業(ye) 扶貧、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作出貢獻”;

  走進新疆大學,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華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

  關(guan) 心國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國曆代繪畫大係”編纂出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繼續深入挖掘中華文明賡續傳(chuan) 承的基因密碼”;

  ……

  文脈貫通,斯文在茲(z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以實際行動傳(chuan) 承中華文明,用馬克思主義(yi) 真理力量激活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生命力。新時代中華大地呈現出“鬱鬱乎文哉”的盛大氣象,文化自信的根基進一步夯實。

  這是海納百川、兼收並蓄的博大胸懷——

  中華民族曆來講求“天下一家”,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wei) 公”的美好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正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價(jia) 值觀念和精神血脈的現代化、時代化,為(wei) 人類應對全球挑戰,實現和平發展,邁向繁榮進步,作出了中國回答。

  博鼇亞(ya) 洲論壇、中非合作論壇、上海進博會(hui) 、亞(ya) 洲文明對話大會(hui) ……係列主場外交,彰顯開放自信大國胸懷。

  從(cong) 全球發展倡議,到全球安全倡議,再到全球文明倡議,不斷豐(feng) 富和拓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思想內(nei) 涵和實踐路徑。

  一位外國政要由衷感慨:“這體(ti) 現了古老的中華文明的智慧和中國作為(wei) 一個(ge) 負責任大國的曆史擔當。”

  這是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的深邃思考——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麵。

  隻有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發展史,才能夠了解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氣與(yu) 底蘊。

  “‘第二個(ge) 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精辟闡明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的內(nei) 在機理。

  “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

  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讓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曆史縱深,築牢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根基。

  正是在這個(ge) 意義(yi) 上,總書(shu) 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人類社會(hui) 又一次站在何去何從(cong) 的十字路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立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僅(jin) 是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之需,也是維護和促進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榮之需。

  “對曆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曆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這聲音回應著中華文化曆史長河日夜不息的濤聲,又以磅礴之力引領這條大河浩浩湯湯奔騰向前。

  體(ti) 認文明突出特性,有力推進新時代文化建設

  何以文明?何以中國?

  2022年5月27日,北京中南海。一次聚焦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中央政治局集體(ti) 學習(xi) 在這裏進行。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係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

  帶著對中華文明的深邃體(ti) 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主持學習(xi) 時強調,要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把中國文明曆史研究引向深入。

  見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

  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中華文明觀”進一步深化。中華文明五個(ge) 突出特性,對於(yu) 我們(men) 全麵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曆史,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共同努力創造屬於(yu) 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新文化,具有重大指導意義(yi) 。

  突出的連續性,堅定走自己的路的定力。

  2023年6月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走進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

  “盛世修文。”在館內(nei) 的蘭(lan) 台洞庫,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說起這個(ge) 詞。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建設版本館的初心就是收藏,就是在我們(men) 這個(ge) 曆史階段,把自古以來能收集到的典籍資料收集全、保護好,把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繼續傳(chuan) 承下去。”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偉(wei) 大的民族。如果不從(cong) 源遠流長的曆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

  “以史為(wei) 鑒,可以知興(xing) 替。”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chuan) 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站在文明高度,“走自己的路”便有了強大底氣。

  突出的創新性,造就進取的精神和無畏的品格。

  2023年6月7日,首屆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在深圳開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發來賀信,代表黨(dang) 中央表示熱烈祝賀。

  “堅持守正創新,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這封賀信,再次發出創造新文化、建設新文明的時代強音。

  革故鼎新、與(yu) 時俱進是中華文明永恒的精神氣質。

  幾千年前,中華民族的先民們(men) 就秉持“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精神,開啟了締造中華文明的偉(wei) 大實踐。從(cong) 數千年大曆史觀之,變革和開放總體(ti) 上是中國的曆史常態,中華文明在繼承創新中不斷發展,一次次突破“山重水複”,屢屢迎來“柳暗花明”,文明大樹由之可久可大、根深葉茂,中華文明從(cong) 而具有了無與(yu) 倫(lun) 比的創造能力與(yu) 創新意識。

  突出的統一性,凝聚萬(wan) 眾(zhong) 一心的偉(wei) 力。

  “明天的中國,力量源於(yu) 團結。”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賀詞中堅定指出,“14億(yi) 多中國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同舟共濟、眾(zhong) 誌成城,就沒有幹不成的事、邁不過的坎。”

  同心同德,凝聚力量,奮躍而上。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ti) 中華民族的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wei) 大祖國的曆史。各民族文化上兼收並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qin) 近,久而久之形成一種集體(ti) 主義(yi) 精神,每位成員具備了極其強烈的共同體(ti) 意識。統一的中國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載體(ti) ,維係各族命運,團結每個(ge) 個(ge) 體(ti) 。

  突出的包容性,彰顯厚德載物的格局。

  灞河之濱、長安塔下,千年古都迎來一場曆史與(yu) 未來交融的盛會(hui) ——

  2023年5月18日至19日,中國—中亞(ya) 峰會(hui) 在西安舉(ju) 行。中亞(ya) 各國元首在唐風古韻中,感受中華文化兼納百川、包容四海的雍容氣度。

  “陝西是古絲(si) 綢之路的東(dong) 方起點,見證了中國同中亞(ya) 國家兩(liang) 千多年的深厚友誼。千百年來,中國同中亞(ya) 人民互通有無、互學互鑒,創造了古絲(si) 綢之路的輝煌,書(shu) 寫(xie) 了人類文明交流史上的華章。”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說。

  於(yu) 曆史深處探尋,中華文明綿延傳(chuan) 承,始終在兼收並蓄中曆久彌新。中華文明在交流互鑒中豐(feng) 富了自身,也饋贈予他者,向世界貢獻了深刻的思想體(ti) 係、豐(feng) 富的科技文化藝術成果、獨特的製度創造,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進程。

  突出的和平性,展現行大道擔大義(yi) 的形象。

  2019年11月,正在希臘訪問的習(xi) 近平主席走進雅典衛城博物館。“沉思的雅典娜”浮雕吸引了他的目光。

  “這是雅典娜女神剛剛參加完戰爭(zheng) 後休息、沉思。”陪同參觀的時任希臘總統帕夫洛普洛斯當起“講解員”。

  “她在思考戰爭(zheng) 的意義(yi) 究竟何在。”習(xi) 近平主席講起“止戈為(wei) 武”的中國典故,帕夫洛普洛斯總統不住點頭表示讚同。

  中國曆史上曾經長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沒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國的記錄。中華文明自古不具有排他性,而是憑借其崇尚和平的本質屬性在包容並蓄中不斷衍生發展。

  中國絕不會(hui) 搞國強必霸,也不認同你輸我贏的零和遊戲,因為(wei) 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早已深深植根於(yu) 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溶在中國人民的血脈之中。

  擔負新的文化使命,在曆史進步中開啟新的文明紀元

  2022年金秋,重大文化工程《複興(xing) 文庫》正式出版發行。

  全五編包含60多卷、300多冊(ce) 、1.1億(yi) 多字,已出版三編共計37卷、195冊(ce) 、6190萬(wan) 字,時間跨度達百餘(yu) 年……皇皇巨著,字裏行間回響著一個(ge) 古老民族走向複興(xing) 的鏗鏘足音。

  “修史立典,存史啟智,以文化人,這是中華民族延續幾千年的一個(ge) 傳(chuan) 統。”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為(wei) 《複興(xing) 文庫》所作的序言中,發出了“堅定曆史自信、把握時代大勢、走好中國道路”的時代強音。

  述錄先人的開拓,啟迪來者的奮鬥。

  黨(dang) 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宏偉(wei) 藍圖,明確了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的發展目標。

  站上新的曆史起點,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更加需要我們(men) 全麵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激揚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展現更加積極的曆史擔當。

  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自己的路,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四川眉山,三蘇祠裏古木參天。

  前廳、饗殿、啟賢堂、來鳳軒……前來旅遊研學的八方來客絡繹不絕,他們(men) 徜徉在三麵環水的悠悠古祠中,感歎著“一門三傑”的曠世才情,折服於(yu) “孝慈仁愛、厚人薄己”的淳厚家風。

  透過一磚一瓦、一詩一畫,今天的國人更加確信,這片土地上曾經真實存在這樣的人:他們(men) 飽經風霜卻從(cong) 不屈服,曆盡滄桑仍風骨如初。

  一滴水可以見太陽,一個(ge) 三蘇祠可以看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站立在960多萬(wan) 平方公裏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yang) 分,擁有14億(yi) 多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men) 堅持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曆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思想內(nei) 容廣泛涉及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治國理政、道德建設等方麵,吸收其中的精髓將有益於(yu) 中國式現代化的順利推進。”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說。

  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要秉持開放包容,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

  2023年6月7日,第十九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chan) 業(ye) 博覽交易會(hui) 開幕。

  吸引海內(nei) 外10多萬(wan) 種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展品參展,展商數量從(cong) 首屆的700多家增加至3596家,參觀、參展、采購的國家和地區從(cong) 10多個(ge) 增加到108個(ge) ……

  自2004年創辦以來,文博會(hui) 的展會(hui) 規模、觀眾(zhong) 數量、國際化程度、交易成果連年攀升,已成為(wei) 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擴大文化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

  中華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於(yu) 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

  今天,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曆史進程,國際社會(hui) 日益關(guan) 注中國、希望了解中華文化。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並蓄的態度汲取各國文明的養(yang) 分,以自信開放的姿態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方能推動各國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前進,書(shu) 寫(xie) 人類文明新篇章。

  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堅持守正創新,賡續曆史文脈、譜寫(xie) 當代華章——

  夜幕降臨(lin) 、華燈亮起。轉瞬間,西安就“變”成了長安。

  大雁塔下,大唐不夜城景區,2公裏長街人頭攢動。這條仿唐步行街,散落著體(ti) 驗唐代市井生活的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感受唐詩魅力的星光步道。登上西安城牆,一副VR眼鏡便能讓遊客從(cong) “高空”俯覽古城;一場燈光數字投影,就讓“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的唐城風貌再現眼前。

  讓曆史說話,讓文物說話。“麵對厚重的曆史文化和豐(feng) 富的文物遺存,我們(men) 在保護優(you) 先的基礎上,通過藝術創作、科技運用、視聽化表達等多重方式加快文物活化利用,不斷給市民和遊客以全新體(ti) 驗。”西安市文旅局局長孫超說。

  新的文化自覺助推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文脈傳(chuan) 承弦歌不輟、曆久彌新。

  今日之中國,“文博熱”火爆、“文創風”勁吹,人民群眾(zhong) 對傳(chuan) 統文化的熱情日益高漲,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活力迸發,這就更需要我們(men) 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zheng) 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持續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精神力量,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回望來時路,中華文明承載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脈,曆經千年風雨而依然璀璨奪目,在人類發展的曆史長軸上,寫(xie) 就光芒萬(wan) 丈的篇章。

  “堅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華民族偉(wei) 大曆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wei) 中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堅定有力的話語,跨越時空、指明方向——

  闊步新征程,當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和中國人民應該而且一定能夠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新的文化創造,在曆史進步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延伸閱讀

  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精神

  “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係列述評

發布時間:2023年06月12日 07:17 來源:新華社 編輯:田延華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