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wei) 提升鄉(xiang) 村治理效能,加強鄉(xiang) 村人才隊伍建設,針對一些地方村級組織不強、產(chan) 業(ye) 薄弱等情況,福建省寧德市探索建立鄉(xiang) 村振興(xing) 指導員製度,選派一批既有濃厚鄉(xiang) 土情懷、又有豐(feng) 富工作經驗的幹部到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一線打硬仗、攻難題。截至目前,寧德已先後選派6批544名指導員到村服務,基本實現省級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村、產(chan) 業(ye) 薄弱村、金牌旅遊村等全覆蓋。
炭火明滅,爐上水壺咕嘟嘟作響,霧氣繚繞間,馥鬱醇厚的茶香彌漫整個(ge) 房間。一杯清茶入喉,章伯專(zhuan) 指著村裏的規劃圖,娓娓道來。
發展親(qin) 子遊、打造研學基地、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從(cong) 福建省寧德市僑(qiao) 聯來到柘榮縣楮坪鄉(xiang) 湖頭村擔任鄉(xiang) 村振興(xing) 指導員3年多來,章伯專(zhuan) 一頭紮進村裏,一心謀劃發展,同時見證了湖頭村的變化。
像章伯專(zhuan) 這樣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指導員,寧德還有很多。4年前,為(wei) 了解決(jue) 一些地方村級組織力量不足、能力不強、產(chan) 業(ye) 薄弱、治理水平不高、鄉(xiang) 村振興(xing) 後勁不足等難題,寧德市緊扣鄉(xiang) 村振興(xing) 實際需求,破解人才緊缺難題,探索建立鄉(xiang) 村振興(xing) 指導員製度,選派一批既有濃厚鄉(xiang) 土情懷、又有豐(feng) 富工作經驗的幹部到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一線打硬仗、攻難題。
“這一舉(ju) 措既盤活了人才資源,又激發了幹部幹事熱情,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了源頭活水。”寧德市委組織部相關(guan) 負責人說。截至目前,寧德已先後選派6批544名指導員到村服務,基本實現省級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村、產(chan) 業(ye) 薄弱村、金牌旅遊村等全覆蓋。此外,寧德還探索推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特聘指導員製度,改變傳(chuan) 統引才思維定式,打破部門、行業(ye) 、體(ti) 製等壁壘,突破地域、身份、專(zhuan) 業(ye) 等界限,有針對性地選聘具備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能力的優(you) 秀人才,進一步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支撐。
闖新路——
“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一定要因地製宜,既管當下也利長遠”
沿著盤旋的觀景步道拾級而上,閃過一片鬱鬱蔥蔥的山林,隻聽得幾聲清越的雞鳴,散落在山坳裏的湖頭村漸漸現於(yu) 眼前。駐足眺望,層層疊疊的茶園、古色古香的民居和連綿起伏的群山相映成趣。
喜鵲山親(qin) 子樂(le) 園內(nei) ,三五成群的遊客正悠閑地體(ti) 驗著彩虹滑道、茶園卡丁車、碰碰船等娛樂(le) 項目,拍照打卡、觀景放鬆,不時傳(chuan) 來歡聲笑語。“靠著發展農(nong) 旅休閑產(chan) 業(ye) ,2022年村集體(ti) 收入達53萬(wan) 元。”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章伯專(zhuan) 頗有成就感。
但回想起在湖頭村的3年多時間,章伯專(zhuan) 又難言輕鬆。
2019年,章伯專(zhuan) 積極響應組織號召,來到湖頭村擔任鄉(xiang) 村振興(xing) 指導員。在機關(guan) 工作多年,章伯專(zhuan) 一直有顆鄉(xiang) 土心。剛到湖頭村時,難題接踵而至:發展農(nong) 產(chan) 品種植,缺地;搞旅遊,沒特色景點;很多村民外出務工,村子沒人氣沒人才。
“來當指導員,就得真為(wei) 村子的發展想出路。”當過兵的章伯專(zhuan) 有股韌勁兒(er) ,那段時間,他一邊到周邊地區調研“取經”,一邊利用早年工作積累的資源四處“求教”。在他看來,“不能跟風上項目,不能盲目學經驗,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一定要因地製宜,既管當下也利長遠。”
章伯專(zhuan) 給出的答案是發展親(qin) 子遊。湖頭村山多林密,生態環境優(you) 良,鄉(xiang) 村旅遊底子好。同時,距離縣城近、交通便利,十裏八鄉(xiang) 也沒有同類旅遊項目。
選定目標,說幹就幹。
整修老舊房屋、粉刷民居外立麵、裝扮公共空間,村容村貌為(wei) 之一新。“過去,連村黨(dang) 群服務中心外牆都殘破不堪,現在漫步村裏,一步一景。”湖頭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江小平說,寬敞的水泥路通到家門口,房前屋後花草點綴,生活其間身心舒適。
緊接著,章伯專(zhuan) 找來規劃專(zhuan) 家,為(wei) 湖頭村量身打造了一套親(qin) 子遊基地建設方案:山穀之間架起玻璃棧道,山林內(nei) 拓展叢(cong) 林穿越,茶園裏跑跑卡丁車……一個(ge) 個(ge) 特色鮮明的旅遊體(ti) 驗項目從(cong) 紙上落地。“那段時間,為(wei) 了項目早日建成,章伯專(zhuan) 一頭紮進村裏,沒日沒夜地盯進度、解難題。”楮坪鄉(xiang) 政府幹部吳陳玉說,大家看在眼裏、記在心裏,都對這位指導員由衷地佩服。
2022年,村黨(dang) 支部領辦的合作社建成了親(qin) 子遊樂(le) 園,漸漸成為(wei) 網紅打卡地,村民們(men) 有的入股、有的務工,嚐到了鄉(xiang) 村旅遊的甜頭。90後村民江世傑原來長年在上海務工,父母在家靠種茶為(wei) 生。2022年春節,章伯專(zhuan) 趁著江世傑回鄉(xiang) 過節的空隙,專(zhuan) 程上門勸說。村裏日新月異的變化也讓江世傑動了心,最終他選擇回村加入合作社。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少不了年輕人的加入,我打好基礎,才能為(wei) 他們(men) 提供更廣闊的舞台。”盯著眼前事,章伯專(zhuan) 心裏已經有了長遠的打算。繼續完善基礎設施、優(you) 化公共服務配套、建設休閑民宿區……一項項新規劃已排上日程。
解難題——
“幹點務實的事,心裏很有成就感”
“鮮葉采摘、萎凋、揉撚、發酵、幹燥、篩分整形……”談起紅茶製作工藝,福安市社口鎮坦洋村鄉(xiang) 村振興(xing) 指導員馮(feng) 堅如數家珍。懂技術、會(hui) 銷售,駐村兩(liang) 年多,他已成為(wei) 小有名氣的“茶專(zhuan) 家”,帶著村民們(men) 在一縷茶香裏做起了大文章。
四周群山環繞,村前一水襟帶,濕潤溫和的氣候為(wei) 坦洋村種植茶葉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自古以來,這裏就是著名的茶鄉(xiang) 。100多年前,坦洋工夫茶製作成功。借著國際茶貿商潮,坦洋人把茶葉生意做到了海外。“茶季到,千家鬧,茶袋鋪路當床倒。街燈十裏透天光,戲班連台唱通宵。”一首民謠見證了坦洋村當年的繁華。
然而,很長一段時間內(nei) ,因茶而興(xing) 的坦洋卻沒有因茶而富、因茶而強。如何讓一片葉子帶動一項產(chan) 業(ye) ,村裏人期盼,馮(feng) 堅也著急。
幹過農(nong) 活、當過廠長、搞過技術,來到坦洋之前,馮(feng) 堅是寧德市科技局一級調研員。幹勁足、肯吃苦、腦子靈活,在村民的印象裏,無論何時,身材瘦削的馮(feng) 堅總是精神飽滿、精力充沛,講起話來聲音響亮。
走村入戶做調研、訪民情,馮(feng) 堅很快確定了方向。茶園品種單一、企業(ye) 規模小、品牌意識不夠強,導致茶農(nong) 茶企收入不高,問題的根源還是村黨(dang) 組織沒有很好地把各方資源力量整合起來。“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基層黨(dang) 組織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主心骨。”福安市委組織部幹部繆曉春一語中的。
為(wei) 了增強村黨(dang) 組織凝聚力和戰鬥力,馮(feng) 堅從(cong) 規範組織生活、建強班子隊伍抓起。利用村裏的黨(dang) 建資源,建起振興(xing) 之路主題展館;選強配好村兩(liang) 委班子,強化目標管理和任務分工,讓村幹部更有方向、更有動力。一有時間,馮(feng) 堅還會(hui) 到老鄉(xiang) 家裏來一次“指導員夜話”。拉一條板凳,泡一杯清茶,聊聊家常、問問需求。漸漸地,遇到難題、矛盾糾紛,老鄉(xiang) 們(men) 都會(hui) 主動來找村幹部。
聚人心,還得解難題。茶產(chan) 業(ye) 大而不強,一直是村民的一塊心病。馮(feng) 堅摸準了病根,可改進工藝、培訓技能、投資建廠、拓寬銷路,件件都要花錢。捉襟見肘的村集體(ti) 經濟,無力承擔。引資,成了馮(feng) 堅和村民們(men) 共同的期盼。
長期在機關(guan) 工作,馮(feng) 堅有自己獨特的優(you) 勢:懂政策、善於(yu) 尋找資源。上麵有啥政策、省裏有啥項目,凡是和村裏發展相關(guan) 的,馮(feng) 堅都全力爭(zheng) 取。“鄉(xiang) 村振興(xing) 指導員就是要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利用自身優(you) 勢跑項目、找資金、要政策、謀發展。”福安市委書(shu) 記周祥祺說。
經過多方努力,計劃中的發展項目一個(ge) 個(ge) 落了地:補助17萬(wan) 元新修茶山機耕路5條,方便村民進山采茶;籌資500萬(wan) 元改造裝修村裏的閑置小學,打造茶葉技術綜合培訓中心,用於(yu) 培訓新型茶農(nong) ;投資約300萬(wan) 元建成村集體(ti) 茶廠,擴大生產(chan) 規模;注冊(ce) “情意坦洋”商標,提升品牌知名度;發展電商直播,拓寬茶葉銷路……
“幹點務實的事,心裏很有成就感。”閑不下來的馮(feng) 堅總想著為(wei) 村裏幹更多事。反映坦洋工夫茶文化的電視連續劇正在籌備,馮(feng) 堅又忙前忙後,“希望把村裏的茶文化傳(chuan) 播出去,讓‘茶文章’越做越大。”
謀發展——
“說一千道一萬(wan) ,不如帶著百姓一起幹”
上午開完動員培訓會(hui) ,下午就著手調研村情,回想起兩(liang) 年前申請駐村時的場景,周寧縣瑪坑鄉(xiang) 芹太坵村鄉(xiang) 村振興(xing) 指導員張毅仍曆曆在目。
為(wei) 何這般著急?“時間緊,任務重,身上的擔子不輕呐。”張毅說,當時離退休不到兩(liang) 年,而芹太坵村要解決(jue) 的問題著實不少。
芹太坵村曾是省級建檔立卡貧困村;戶籍人口500餘(yu) 人,常住村民卻不足百人;山林茂密,水田旱地分散。缺人、缺地、缺產(chan) 業(ye) ,發展的動力是什麽(me) ?望著村裏的撂荒地、已成危房的紅軍(jun) 後方醫院遺址,張毅若有所思:發展新產(chan) 業(ye) 不太現實,但盤活已有資源、挖掘特色產(chan) 業(ye) ,芹太坵村仍大有可為(wei) 。
張毅原來在寧德市醫保局工作,對中藥產(chan) 業(ye) 頗有研究,他認為(wei) 芹太坵村的自然環境很適合種植中藥材。他看到村裏有一塊拋荒20多年的土地,就打起了荒地的主意。2022年,張毅帶著村幹部墾複荒地,引進外地優(you) 質中藥材品種和種植技術,種植白芍、黃精、玄參、天冬、菊花等中藥材,套種大豆、玉米等糧食作物,建立芹太坵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產(chan) 業(ye) 園。
與(yu) 此同時,張毅又在村裏推進紅色文旅產(chan) 業(ye) 基礎建設,修複紅軍(jun) 後方醫院遺址,新建紅軍(jun) 後方醫院展陳館及配套項目。“以後,可以聯係一些黨(dang) 政機關(guan) 來這裏開展主題黨(dang) 日活動,也能爭(zheng) 取聯建幫扶。”張毅計劃得很詳細。
按照要求,鄉(xiang) 村振興(xing) 指導員每月在村工作不少於(yu) 16天,張毅幾乎整月都泡在村裏。“整治人居環境、化解矛盾糾紛,發展產(chan) 業(ye) 之餘(yu) ,別的工作也沒落下。”芹太坵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葉石鬆說。
2022年,周寧縣推行下派人才跨鄉(xiang) 跨村服務,張毅積極響應號召,主動幫助純池鎮桃坑村。“整合人才資源,把單兵作戰變為(wei) 協同合作,鄉(xiang) 村振興(xing) 才能路子更寬。”周寧縣委書(shu) 記袁華軍(jun) 介紹,在桃坑村,張毅複墾舊茶園發展林下經濟、規劃古村落開發建設、回引人才,依舊時刻不得閑。
“說一千道一萬(wan) ,不如帶著百姓一起幹。把餘(yu) 熱灑在故土,倍感光榮。”在個(ge) 人總結裏,張毅這樣寫(xie) 下自己的駐村心得。在他看來,鄉(xiang) 村振興(xing) 指導員要把自己當成鄉(xiang) 村的一員,既要做好所在單位和掛鉤村之間的橋梁紐帶,同時也要用活自身資源,積極為(wei) 所在村爭(zheng) 取項目和資金。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