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發言摘編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

以當代中國實踐為(wei) 坐標推進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主編、教授 楊 耕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的“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yi) 和學理意義(yi) 。“兩(liang) 個(ge) 結合”是同一個(ge) 過程的兩(liang) 個(ge) 方麵。實際上,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也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分析中國具體(ti) 實際的一個(ge) 重要方麵。

  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不是建立在抽象的“必須”上,而是確實存在這種結合的可能性,即不僅(jin) 必須結合,而且能夠結合。觀念係統具有可解析性、可重構性,觀念要素之間具有可分離性、可相容性。一種文化形態所包含的觀念要素,有些是不能脫離原係統而存在的,有些則可以經過改造而容納到別的觀念係統中。更何況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不具有排他性的宗教文化特點,而是一種崇尚理性和智慧、重在調整人際關(guan) 係的文化形態。由於(yu) 人倫(lun) 關(guan) 係是人類社會(hui) 中的普遍關(guan) 係,因而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某些規則具有普遍性的一麵,而且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離它所維護的封建製度的距離越遠,它的意識形態性質就越弱,所蘊含的具有普遍意義(yi) 的觀念也就越凸顯。由此把傳(chuan) 統文化作為(wei) 研究對象,對它進行科學研究,達到客觀理解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此,可以把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從(cong) 其原有的觀念係統中解析出來,並在新的基礎上加以重構。馬克思指出:“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之於(yu) 歐洲社會(hui) 主義(yi) ,也許就像中國哲學與(yu) 黑格爾哲學一樣。”這也正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具有能夠與(yu) 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相結合的內(nei) 在規定性。

  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不是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例子,從(cong) 文化典籍中尋找“微言大義(yi) ”;不是範疇或術語的簡單轉換,把“矛盾”轉換為(wei) “陰陽”,把“規律”轉換為(wei) “道”。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重要的是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cong) 而使馬克思主義(yi) 不僅(jin) 具有“中國內(nei) 涵”,而且具有“民族形式”。

  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繼承什麽(me) 、揚棄什麽(me) ,對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如何進行轉換和發展,這並不取決(jue) 於(yu) 傳(chuan) 統文化本身,而是取決(jue) 於(yu) 當代中國的實踐。文化不是凝固的雕塑,而是流動的活水,可水往哪個(ge) 方向流,卻是與(yu) 現實的實踐需要和社會(hui) 製度密不可分的。因此,我們(men) 應當以當代中國的實踐為(wei) 思維坐標,用馬克思主義(yi) 這一指導思想來分析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進而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

傳(chuan) 承中華文明 推進全本《儒藏》編纂與(yu) 研究

北京大學副校長、教授 王 博

  2014年5月4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北京大學考察,親(qin) 切看望《儒藏》項目首席專(zhuan) 家湯一介先生。總書(shu) 記特別關(guan) 心《儒藏》編纂工作,指出這是一個(ge) 很有意義(yi) 的事業(ye) ,傳(chuan) 承中華文明,肯定湯老做了一件貢獻非常大的事情。總書(shu) 記的肯定對於(yu) 參與(yu) 《儒藏》編纂工作的全體(ti) 人員都是一個(ge) 巨大的鼓舞,中宣部、教育部、文旅部和北京大學等都積極響應,有力推動了《儒藏》編纂工作的開展。目前,《儒藏》精華編中國部分510種(傳(chuan) 世文獻458種,出土文獻52種)282冊(ce) 全部整理完成,已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總字數近2億(yi) 。韓國之部89種37冊(ce) 、日本之部51種18冊(ce) 、越南之部20種2冊(ce) 正在推進中。這標誌著《儒藏》“精華編”主體(ti) 部分順利完成,《儒藏》工程整體(ti) 上轉入一個(ge) 新的階段。

  《儒藏》致力於(yu) 將儒家典籍集大成地匯編成為(wei) 一個(ge) 獨立的文獻體(ti) 係,是一項人文社會(hui) 科學基礎性工程,也是中國人文學界大規模國際學術合作和文化交流項目,體(ti) 現了“盛世修典”的中國文化傳(chuan) 統,也體(ti) 現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文化使命和曆史擔當。與(yu) 20年前工程剛開始時相比,全本《儒藏》的編纂具有更加有利的社會(hui) 環境、學術積累、人才儲(chu) 備和技術支撐。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作出了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論斷,傳(chuan) 承和弘揚中華文明已經成為(wei) 時代精神和社會(hui) 共識,為(wei) 《儒藏》下一步編纂工作奠定了豐(feng) 厚的基礎。過去20年,承擔《儒藏》校點任務的學者近500名,來自國內(nei) 外近百所高校和研究機構。在這個(ge) 過程中,一批年輕學者得到鍛煉,並迅速成長。伴隨著數字化、智能化時代的到來,數字人文技術在古籍整理、研究、普及中的作用日益顯著,我們(men) 將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推進古籍數字化,搭建教育、學術和國際交流綜合平台。

  科技一往無前,文化則要“瞻前顧後”。“未來已來”這個(ge) 詞很流行,但不要忘了“過去未去”。編纂《儒藏》,是中國文化發展的需要,也是世界文化發展的需要,回應著世界對中國文化的期待。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心任務,這必然包括文化的複興(xing) 。貫通舊邦與(yu) 新命、傳(chuan) 統和現代,既是文化複興(xing) 的必然途徑,也是當代學人的重要使命。

  在新時代推進《儒藏》編纂和研究,是推進“兩(liang) 個(ge) 結合”的一項標誌性工作。我們(men) 將在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指引下,胸懷國之大者,秉持質量第一、社會(hui) 效益第一的原則,全力做好下一階段工作。在編纂、整理和研究儒家文獻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其時代價(jia) 值,促進古籍有效利用,做好古籍普及傳(chuan) 播,不辜負總書(shu) 記的關(guan) 心和期望。

在中西互鑒中推進文化傳(chuan) 承發展

清華大學副校長、教授 彭 剛

  人類漫長的曆史進程中,不同地域和人群在不同時代和條件下,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文明形態。文明之間既相通相近,又彼此差異而多元。因其相通相近,才有了理解溝通的可能;因其差異和多元,才有了互鑒交流的必要。

  一、超越文明隔閡,交流互鑒促進文明繁榮。文明繁榮發展從(cong) 來離不開交流互鑒。古希臘文明汲取了古埃及文明的營養(yang) 。古代中華文明也不斷借鑒其他文明,豐(feng) 富自身。佛教傳(chuan) 入並未摧毀本土儒家與(yu) 道家學說,而是推動了它們(men) 的新發展;希臘化藝術的傳(chuan) 入深遠影響了中國造像藝術,造就了藝術史上的璀璨明珠。在現代早期,歐洲曾對中國充滿興(xing) 趣,啟蒙時代還曾出現過“中國熱”。沒有人格神崇拜的儒學道德禮儀(yi) ,居然支撐了如此龐大而堅韌的文明,讓啟蒙思想家們(men) 印象深刻;科舉(ju) 製度更是成為(wei) 後來歐洲文官製度的藍本。但此後一段時間中西文明交流卻變成了單向的,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xi) ,歐美卻對中國居高臨(lin) 下。文明借鑒應該是相互的,融合並不意味著失去自己,而是成為(wei) 更好、更偉(wei) 大的自己。

  二、超越文明衝(chong) 突,交流互鑒實現創新超越。“東(dong) 海西海,心理攸同”。文明的相通相近,反映出超越時空的人心共性,使得和平、發展、公平、正義(yi) 、民主、自由,逐步成為(wei) 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文明之間的多元和差異,給人們(men) 在互鑒中更深刻地認識自我、取長補短、創新超越提供了條件。作為(wei) 現代民主和科學觀念的起源,古希臘文化對邏輯思維的強調、對個(ge) 體(ti) 身心暢意的追求、對非實用真理的探索、對好奇心的鼓勵,在渴求創新思維的當代中國,依然值得借鑒。而中國文化注重秩序與(yu) 自由、責任與(yu) 權利之間的平衡,也為(wei) 當代西方有識之士反思自身文明時所注意。曆史上,中華文化曾經成為(wei) 法國社會(hui) 的時尚,在法國啟蒙思想家的著作和凡爾賽宮的裝飾中都能找到中華文化元素。同時,法國作家和藝術家的傳(chuan) 世之作也深受廣大中國讀者喜愛。文明的發展,既要返本開新,激活各自優(you) 秀傳(chuan) 統;又要開放包容,在借鑒吸納中實現創新超越。

  三、超越文明優(you) 越,交流互鑒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文明一直有著海納百川、天下一家的氣度,不以族群來區分文明和野蠻。今天,人類需要超越文明等級論,文明不意味著征服、改造,而是尊重、欣賞、學習(xi) 、成就別人。中國式現代化的普遍意義(yi) 在於(yu) ,立足於(yu) 自身文化傳(chuan) 統和國情,在借鑒世界文明成果的同時,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中國道路的成功,也意味著各國都可以堅持自身文化主體(ti) 性,立足自身發展問題,推動各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推動文化傳(chuan) 承發展 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所長 邢廣程

  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黨(dang) 治國理政的重要理念,推動文化傳(chuan) 承發展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徑。

  一、愛國主義(yi) 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核心價(jia) 值。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漫長曆史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多元一體(ti) 的格局,即我國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我國的少數民族多居住在邊疆地區,各民族在邊疆地區交錯雜居,交融互依,逐漸形成了水乳交融的關(guan) 係。偉(wei) 大祖國是中國各民族共同家園,各民族多元一體(ti) 是老祖宗留給我們(men) 的極其珍貴的財富。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愛國主義(yi) 優(you) 良傳(chuan) 統,全力維護各民族共同家園。一部近代史就是中華民族共同抗擊外敵入侵和救國圖存的曆史。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需要高舉(ju) 愛國主義(yi) 旗幟,邊疆民族地區建設更需要按照新時代的特點和要求賦予愛國主義(yi) 以新的現代表達形式,更需要通過弘揚愛國主義(yi) 來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二、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得以鞏固和壯大的基石。維護民族團結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內(nei) 涵。曆史表明,我國各民族不斷進行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形成了休戚與(yu) 共、榮辱與(yu) 共、生死與(yu) 共、命運與(yu) 共的共同體(ti) ,這個(ge) 共同體(ti) 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對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認同在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進程中起到了決(jue) 定性作用。曆史上中華民族共同體(ti) 處於(yu) 最危急時刻也沒有分崩離析,得益於(yu) 對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認同,得益於(yu)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得益於(yu) 各民族團結。在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重要曆史時期更應推動中華民族成為(wei) 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ti) ,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因此,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穩邊固邊的基礎。

  三、文化認同是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根與(yu) 魂。增強文化認同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路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建立在文化認同基礎上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在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的中國項目中,少數民族的占到1/3。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都作出了貢獻。在我國邊疆民族地區建設中應正確把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guan) 係,中華文化是主幹,各民族文化是枝葉,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不斷加深文化認同,不斷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文藝創作中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中國美術家協會(hui) 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範迪安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指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men) 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總書(shu) 記的論述具有極強的曆史縱深感和文化感召力,是我們(men) 廣大文藝工作者搞好文藝創作與(yu) 研究的根本遵循。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成為(wei) 偉(wei) 大的民族,始終屹立於(yu) 世界民族之林,一個(ge) 重要原因就在於(yu) 中華文化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和豐(feng) 厚的文化滋養(yang) 。古往今來優(you) 秀的文藝作品特別是經典作品傳(chuan) 承著民族文化的基因,化育心靈,陶冶情懷,使精神充滿理想憧憬,為(wei) 生活增添美的感受。

  一要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價(jia) 值觀念,樹立文藝創作的時代使命。傳(chuan) 統文化中的“文以載道”“國家興(xing) 亡,匹夫有責”“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移風易俗,莫善於(yu) 樂(le) ”“聲音之道,與(yu) 政通”等,都強調了文藝創作的社會(hui) 責任感,唐代張彥遠寫(xie) 的中國古代第一部完整係統的繪畫通史《曆代名畫記》開篇就說:“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lun) ,窮神變,測幽微”,講的是丹青繪畫的社會(hui) 作用。今天,我們(men) 要堅持文藝創作的正確方向,堅守人民至上的立場,通過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描繪新時代中國社會(hui) 全麵發展的恢宏氣象,書(shu) 寫(xie) 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使文藝創作更好地凝聚精神力量,成為(wei) 增強文化自信自強的時代標識。

  二要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審美理想,充分發揮文藝創作以美育人、美以成人的作用。傳(chuan) 統文化在積澱中最具永恒的屬性是審美屬性,“以和為(wei) 美”是中華美學精神的核心,特別以“天人合一”為(wei) 最高審美境界,在文藝創作中貫穿了人與(yu) 自然、人與(yu) 社會(hui) 、人與(yu) 人和諧的永恒主題。此外,無論何種藝術門類、藝術形式,在藝術表現上都講“氣韻”“神韻”“意境”,例如古代文人畫就重在尚意、寫(xie) 意、品意,在世界藝術中展現出獨特的東(dong) 方審美特質,也是藝術鑒賞、品評的標準。今天的文藝創作已具備各種新技術新媒介的支持,但無論運用何種形式和技法,都要弘揚中華美學精神、中國審美品位,以“和美”的內(nei) 涵、“大美”的意境給人以美的感受。

  三要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匠作精神,在文藝創作中展現大美之藝。文藝經典都是精雕細琢、久久為(wei) 功的產(chan) 物。許多文學巨作是“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的精神勞動結晶,許多古代造物如建築、工藝美術、民間美術中注入了精湛的匠作技藝,才達到了“美輪美奐”“巧奪天工”的精彩,今天的文藝創作要堅持精品意識,通過苦練功夫,精心探索,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精神為(wei) 時代留下傳(chuan) 世之作、高峰之作。

普及古典名著 弘揚傳(chuan) 統文化

南京大學人文社會(hui) 科學資深教授 莫礪鋒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事業(ye) 中,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yi) 。下麵主要從(cong) 普及古典名著的角度談幾點想法:

  一、觀念文化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基礎。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主要包括器物文化、製度文化與(yu) 觀念文化三大類。其中,觀念文化是整個(ge) 文化體(ti) 係中最核心的深層結構,是我們(men) 的祖先思考萬(wan) 事萬(wan) 物所形成的精神產(chan) 品。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蘊含著無數寶貴的觀念遺產(chan) ,它們(men) 是中華先民創造的最有價(jia) 值的曆史正能量,能為(wei) 我們(men) 實現民族複興(xing) 提供積極的思想資源,必須讓社會(hui) 公眾(zhong) 更好地接觸並吸取這些正能量。

  二、觀念文化的載體(ti) 是世代相傳(chuan) 的中文典籍。漢語漢字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共有、共用的交際工具,也是中華民族最顯著的文化烙印,它在民族認同中有著本體(ti) 的認知功能和永恒的價(jia) 值。用漢字書(shu) 寫(xie) 的大量典籍便是中華傳(chuan) 統文化最重要的載體(ti) ,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中文典籍蘊含著豐(feng) 富的人文精神和社會(hui) 價(jia) 值,鮮明地反映著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生動地表述著中華民族的社會(hui) 理想和人生態度,是傳(chuan) 統文化中最為(wei) 元氣淋漓的核心內(nei) 容。隻有對曆代經典進行研究、闡釋和弘揚,才能深刻領會(hui) 其中所蘊含的思想精華。

  三、向全社會(hui) 普及古典名著是傳(chuan) 承文化最有效的手段。深刻地領會(hui) 古典名著所承載的傳(chuan) 統文化核心精神,進而向全社會(hui) 進行普及,曆代的優(you) 秀學者都視此為(wei) 義(yi) 不容辭的職責。在中國曆史上,孔子和朱熹是為(wei) 文化傳(chuan) 承做出巨大貢獻的古代學者。孔子被後人視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祖師,但他自己的誌向卻是傳(chuan) 承前代文化,他聲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以韋編三絕的精神從(cong) 事古代典籍的整理和研究。他對《詩經》進行“雅、頌各得其所”的整理,使之條理清晰,易於(yu) 誦讀。朱熹也是如此,他對儒學的最大貢獻就是《四書(shu) 章句集注》,還用畢生精力編纂《詩集傳(chuan) 》與(yu) 《楚辭集注》,成為(wei) 後人讀詩、讀騷的重要版本。我們(men) 理應繼承孔子、朱熹的精神。從(cong) 根本意義(yi) 上說,經典著作流傳(chuan) 至今的價(jia) 值並不僅(jin) 僅(jin) 是專(zhuan) 供學者研究,更應該是供大眾(zhong) 閱讀、學習(xi) ,從(cong) 而獲得精神滋養(yang)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是全民族所有成員的神聖職責,閱讀古典名著從(cong) 而汲取其中蘊含的文化精神,也是全社會(hui) 所有成員的權利和義(yi) 務。古典名著數量眾(zhong) 多,非專(zhuan) 業(ye) 的廣大讀者不可能全麵閱讀。古典名著在字句解讀、意義(yi) 闡釋上都具有一定的難度,社會(hui) 大眾(zhong) 直接閱讀比較困難。這就向當代學者提出了迫切的任務,既要精選某些價(jia) 值最高的經典介紹給社會(hui) 大眾(zhong) ,又要對它們(men) 進行準確可靠的注釋及生動靈活的解說,從(cong) 而讓古典名著脫離學術象牙塔的束縛而走進千家萬(wan) 戶。

  延伸閱讀

  習(xi) 近平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強調 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發布時間:2023年06月05日 07:43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田延華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