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程:考察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國曆史研究院,並出席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北京中軸線向北的延長線上,中國曆史研究院建築似鼎如尊。從(cong) 樓下到樓上,步履匆匆縱覽數千年。
樓下,有以西周何尊銘文“宅茲(zi) 中國”命名的專(zhuan) 題展。石器、陶器、玉器,青銅、綿帛、竹簡,薈萃千載文明。樓上,一場攸關(guan)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座談會(hui) 隨之召開。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開宗明義(yi) :“文化關(guan) 乎國本、國運。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推進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個(ge) 重大命題”。
思考的,也是從(cong) “宅茲(zi) 中國”到“何以中國”的時代課題。
幾位發言的學者,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麵對麵。從(cong) 哪裏來,到哪裏去,他們(men) 的發言探賾索隱,鉤深致遠。
總書(shu) 記專(zhuan) 注傾(qing) 聽。
有學者說,“文化不是凝固的雕塑,而是流動的活水,可水往哪個(ge) 方向流,卻是與(yu) 現實的實踐需要和社會(hui) 製度密不可分的。”
有學者說,“科技一往無前,文化則要‘瞻前顧後’。‘未來已來’這個(ge) 詞很流行,但不要忘了‘過去未去’。”
有學者說,“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成為(wei) 偉(wei) 大的民族,始終屹立於(yu) 世界民族之林,一個(ge) 重要原因就在於(yu) 中華文化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和豐(feng) 厚的文化滋養(yang) 。”
回望,望向曆史的深處,望向泱泱文脈、九州精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講話,從(cong) 璀璨而久遠的中華文明講起。
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他凝練闡釋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卻又何止是在講述文明?
前提是彼此契合、結果是互相成就、築牢了道路根基、打開了創新空間、鞏固了文化主體(ti) 性,他深刻分析“兩(liang) 個(ge) 結合”的重大意義(yi) ,卻又何止是在聚焦“結合”?
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他深入解讀如何更好擔負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卻又何止是在詮釋文化?
貫穿這篇重要講話的脈絡精髓,是一條路,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之路。
由文明而思民族,去讀懂一個(ge) 民族的精神、品格、信念、胸懷、氣節風骨。比如,講到統一性,總書(shu) 記的這些話字字鏗鏘,直抵人心:
“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從(cong) 根本上決(jue) 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wei) 一體(ti) 、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jue) 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luan) 、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jue) 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jue) 定了一個(ge) 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係。”
這個(ge) 國家念誦著經史子集,走過了數千年;這個(ge) 國家學習(xi) 著馬克思主義(yi) 經典著作,走過了上百年……穿越風雨,踏平大道,文明浸潤於(yu) 大國的筋骨血脈,融通於(yu) 漫漫征途的步履堅實。
路在腳下。
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語氣平靜而充滿力量:“我們(men) 的社會(hui) 主義(yi) 為(wei) 什麽(me) 不一樣?為(wei) 什麽(me) 能夠生機勃勃充滿活力?關(guan) 鍵就在於(yu) 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的關(guan) 鍵就在於(yu) ‘兩(liang) 個(ge) 結合’。”
“隻有立足波瀾壯闊的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國道路的曆史必然、文化內(nei) 涵與(yu) 獨特優(you) 勢。曆史正反兩(liang) 方麵的經驗表明,‘兩(liang) 個(ge) 結合’是我們(men) 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
理論與(yu) 實踐,著眼的是治國理政的大文章。這篇文章,處處是過去與(yu) 現在的對話。總書(shu) 記說:
“我們(men) 黨(dang) 開創的人民代表大會(hui) 製度、政治協商製度,與(yu) 中華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傳(chuan) 統,‘兼容並包、求同存異’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關(guan) 聯。我們(men) 沒有搞聯邦製、邦聯製,確立了單一製國家形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製度,就是順應向內(nei) 凝聚、多元一體(ti) 的中華民族發展大趨勢,承繼九州共貫、六合同風、四海一家的中國文化大一統傳(chuan) 統。”
千古文脈一華章,今天的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起始於(yu)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建黨(dang) 百餘(yu) 年所走過的路,更深植於(yu)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苦難輝煌的文明史。
這條路,認準了就大膽探索,一往無前。
自信充盈其間。
總書(shu) 記作出論斷:“堅定文化自信,就是堅持走自己的路。”“經過長期努力,我們(men) 比以往任何一個(ge) 時代都更有條件破解‘古今中西之爭(zheng) ’,也比以往任何一個(ge) 時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創新貫穿始末。
這些話富含哲思:“‘結合’本身就是創新,同時又開啟了廣闊的理論和實踐創新空間。‘第二個(ge) 結合’讓我們(men) 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動,並有力地作用於(yu) 道路、理論和製度。”
“更重要的是,‘第二個(ge) 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men) 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麵向未來的理論和製度創新。”
會(hui) 場,凝神靜聽。這些來自各領域、各地區的與(yu) 會(hui) 者們(men) ,不同的認知和實踐積澱,從(cong)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講話中激蕩出不同角度的思索,卻有著共同的使命、共同的未來。
他們(men) 將總書(shu) 記的這席話記下,記在心裏:“對曆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曆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延伸閱讀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