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與調查研究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作為(wei) 黨(dang) 的第一代領導集體(ti) 的重要成員,朱德在調查研究方麵是一位楷模。新中國成立後,雖然年事已高,但朱德不辭勞苦,每年都用兩(liang) 到三個(ge) 月或更多的時間到全國各地視察。僅(jin) 1956年到1965年的10年間,他就到過28個(ge) 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他深入基層,傾(qing) 聽群眾(zhong) 的意見,了解實際情況。通過調查研究,他向中央寫(xie) 了大量的調查報告。從(cong) 1951年到1966年,他向黨(dang) 中央提交了108份反映各行各業(ye) 實際情況的調研報告,其中有98份報告是他親(qin) 自主持起草的。朱德在報告中提出了許多符合實際情況的真知灼見,比如,他提出要注意發展手工業(ye) 和農(nong) 業(ye) 多種經營的觀點;他比較早地提出國防工業(ye) 要走“軍(jun) 民結合、平戰結合”的發展道路;在上世紀60年代初國民經濟調整中,他提出停辦農(nong) 村公共食堂、恢複農(nong) 村自由市場、調整農(nong) 村人民公社管理體(ti) 製等,這些都是對於(yu) 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的有益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yi) 。那麽(me) ,身居高位、事務繁多且年事已高的朱德是如何開展調查研究工作的呢?從(cong) 他的調查經曆中,我們(men) 可以歸納出以下幾種方法。

  找準問題、有的放矢

  調查研究主要是為(wei) 國家建言獻策,要同中心工作和決(jue) 策需要緊密相結合。朱德的調研工作也一直遵循這個(ge) 原則。

  1956年,為(wei) 黨(dang) 的八大製定正確的路線做準備,黨(dang) 和國家領導人進行了密集的調查工作。70歲的朱德,也積極投入其中。5月16日至23日,朱德赴山西考察。6月6日至13日,他前往遼寧考察。這兩(liang) 次考察的重點,都是當地的經濟發展情況,特別是農(nong) 業(ye) 合作化以後農(nong) 村的新情況。在八大的大會(hui) 發言上,朱德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主張。

  1961年3月22日,廣州中央工作會(hui) 議通過了《農(nong) 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簡稱“六十條”),並決(jue) 定發給全國農(nong) 村黨(dang) 支部和人民公社全體(ti) 社員討論。之後,朱德帶著草案到河南、四川、陝西、河北調查,感到調整農(nong) 村政策效果明顯。5月9日,他向毛澤東(dong) 寫(xie) 報告,反映“六十條”貫徹以後,群眾(zhong) 的生產(chan) 積極性提高了,農(nong) 民已經普遍地注意發展家庭副業(ye) 生產(chan) 。正因為(wei) 朱德等中央領導同誌帶著草案下農(nong) 村調查研究,中央對如何調整農(nong) 村政策有了較深入的認識。5月21日至6月12日,中央工作會(hui) 議討論和修改《農(nong) 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形成了《農(nong) 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

  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zhong)

  調查研究要多層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調查了解情況,基層、群眾(zhong) 、重要典型和困難的地方,應成為(wei) 調研重點,要花更多時間去了解和研究。

  朱德始終堅持尊重群眾(zhong) 、依靠群眾(zhong) ,注重傾(qing) 聽群眾(zhong) 意見。每到一個(ge) 地方,他都要深入廠礦、農(nong) 村,並且找當地的領導幹部、專(zhuan) 家和工人、農(nong) 民談話,同他們(men) 交換意見。他視察白雲(yun) 鄂博時,曾到蒙古包中同一個(ge) 牧業(ye) 社社長和生產(chan) 隊長談話。在新疆,他也曾到氈包中看望牧民。即便在“文化大革命”最困難的日子裏,他也要找機會(hui) 到北京附近的工廠農(nong) 村看一看。他說:“我們(men) 一切力量都出於(yu) 群眾(zhong) 身上,一切辦法也都由群眾(zhong) 創造出來。”“我們(men) 沒有別的本事,我們(men) 的本事就隻有同群眾(zhong) 密切結合在一起。”“深入群眾(zhong) 中去,就真正會(hui) 了解社會(hui) 主義(yi) 如何建設,如何完成,就會(hui) 想出很多辦法,同群眾(zhong) 一起創造出許多新的辦法,把工作推向前進。”

  為(wei) 更深入地了解情況,朱德每到一地,常常親(qin) 自召集座談會(hui) 。他曾說:“開會(hui) 也是調查研究。”座談會(hui) 包括各級領導幹部座談會(hui) 、群眾(zhong) 座談會(hui) 、民主人士座談會(hui) 等等。朱德通過這種方式直接聆聽幹部和群眾(zhong) 的意見。聽匯報時,他總是鼓勵大家講真話,常說:“你們(men) 在生產(chan) 第一線工作,了解情況多,要向上邊反映真實情況,要講老實話,不要報喜不報憂。”這種真誠態度使許多幹部和群眾(zhong) 敢於(yu) 在他麵前反映問題,這是他能夠了解到許多真實情況的重要原因。

  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yi) 的精髓,是我們(men) 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重要思想方法。朱德在新中國成立後提出的重要觀點同樣依靠實事求是。他說:“看到的問題就要報告中央,不報告就是不忠實;要不就是觀潮派,看到壞事也不講。”在他的調查報告中,很多內(nei) 容都是他結合各地的生產(chan) 建設問題談到的意見。

  1960年2月至3月,朱德赴陝西、貴州、四川、河南等地調研,切身感受到人民生活困難和“左”的做法的錯誤。在老家四川儀(yi) 隴馬鞍公社,他問堂兄弟:“你們(men) 為(wei) 啥都這麽(me) 黃皮寡瘦,說話都吊不起氣?”堂兄弟直截了當地說:“還不是肚子吃不飽!”為(wei) 此,他向儀(yi) 隴縣委負責人指出:一定要根據山區的特點,帶領廣大幹部和群眾(zhong) ,開發山區資源,發展山區的農(nong) 、林、牧、副、漁和各種土特產(chan) 的生產(chan) ,努力渡過目前的暫時困難。4月2日,朱德向毛澤東(dong) 寫(xie) 報告,提出,我國各地方的地理條件、自然條件很不相同,農(nong) 作物的品種又非常多,生產(chan) 要因地製宜,農(nong) 業(ye) 技術改革也要因地製宜,各種機械必須是又經濟又適合當地要求,是多種類多型號的,不能求其一律。農(nong) 業(ye) 和工業(ye) 都要發展商品性的生產(chan) ,以適應國家經濟建設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1962年5月,朱德參加中央工作會(hui) 議,討論國民經濟計劃。他不讚成那種認為(wei) 農(nong) 民發展家庭副業(ye) 是“資本主義(yi) 傾(qing) 向”的錯誤看法,認為(wei) 現在限製家庭副業(ye) 太死了,要解除禁令!在農(nong) 村要兩(liang) 條腿走路,正業(ye) (農(nong) 業(ye) )和副業(ye) 兩(liang) 不誤。會(hui) 後,朱德先後去陝西、四川、雲(yun) 南、廣西等地視察。5月20日,他在給中央的報告中指出:要允許私人或供銷社在集鎮上開幾家飯鋪,小煤窯的零售價(jia) 格應當允許地方上適當調高,不要統死。在四川西昌地區視察時,朱德派人重點調查了一個(ge) 生產(chan) 隊。5月26日,朱德致電中央,如實反映了這個(ge) 生產(chan) 隊的情況:“這裏群眾(zhong) 的生活還是比較苦的。”“這個(ge) 生產(chan) 隊的群眾(zhong) ,四月份平均每人口糧隻有十斤(十六兩(liang) 秤),五月份平均每人口糧十一斤四兩(liang) ,在夏季插秧大忙季節,一個(ge) 全勞動力也隻能吃到十六斤。”“口糧不足的原因,除因去年天旱歉收外,在執行政策上也還存在問題。如公社規定:在完成征購和儲(chu) 備任務後,即便生產(chan) 隊還有餘(yu) 糧,每人每天的口糧也不得超過十二兩(liang) 。口糧是十天一發,主要是怕群眾(zhong) 吃了過頭糧。對群眾(zhong) 開墾小片荒地還有限製。總之,對農(nong) 民箍得太死,因而影響了群眾(zhong) 的生產(chan) 積極性。”

  製度化、經常化

  調查研究不是一時興(xing) 起,而是要持之以恒,始終貫穿於(yu) 工作的全過程,真正成為(wei) 決(jue) 策的必經程序。朱德搞調查研究,不但堅持的時間長,而且調查研究的主題也一直較為(wei) 穩定,即大多圍繞經濟建設問題,以發展生產(chan) 和改善人民生活為(wei) 著眼點。這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對於(yu) 手工業(ye) 的關(guan) 心。

  新中國成立後,朱德就認為(wei) “手工業(ye) 生產(chan) 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發展大工業(ye) 的同時,對手工業(ye) 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1952年7月10日,在黨(dang) 中央醞釀製定“一五”計劃時,朱德即致函毛澤東(dong) ,專(zhuan) 門提出要“注意發展地方性的小工業(ye) 和手工業(ye) ”。1953年2月13日,朱德再次致函中央和毛澤東(dong) ,建議有計劃地幫助和組織手工業(ye) 生產(chan) 合作社。

  為(wei) 進一步推動手工業(ye) 的發展,朱德還積極開展調查研究。1955年1月,朱德在廣東(dong) 、上海等地視察時,對當地負責人提出要組織和發展手工業(ye) 。他還派秘書(shu) 在各地調研,並將情況提交中央。回京後,朱德立即找國務院第四辦公室主任兼輕工業(ye) 部部長賈拓夫談話,就如何發展手工業(ye) 提出意見。

  1956年5月,朱德從(cong) 山西太原視察回京後,立即找中央手工業(ye) 管理局副局長鄧潔談話,就手工業(ye) 如何管理的問題提出意見。半年後,他再次找鄧潔談話,提出想把合作社都收歸國有的想法是錯誤的。

  為(wei) 掌握手工業(ye) 發展情況,1961年3月,朱德赴河南、四川、陝西、河北等省視察。5月9日,他向毛澤東(dong) 提交了關(guan) 於(yu) 食堂、手工業(ye) 合作社和自由市場等問題的調查報告,提出手工業(ye) 在“一九五八年轉廠並社時,由集體(ti) 所有製轉為(wei) 全民所有製的麵過於(yu) 大,存在不少問題”。5月21日至6月12日,中央召開工作會(hui) 議,製定了《關(guan) 於(yu) 城鄉(xiang) 手工業(ye) 若幹政策問題的規定(試行草案)》(即手工業(ye) 三十五條)。朱德在會(hui) 上積極發言,繼續提出加強手工業(ye) 建設。會(hui) 後,為(wei) 了解“手工業(ye) 三十五條”的貫徹執行情況,朱德多次派人到北京郊區和武漢、廣州等地調查,並將調查材料及時轉報中央。7月29日,朱德向中央和毛澤東(dong) 轉報《關(guan) 於(yu) 北京市郊區手工業(ye) 情況的調查材料》;9月15日,他轉報了關(guan) 於(yu) 廬山附近執行農(nong) 業(ye) 六十條、手工業(ye) 三十五條的情況報告;11月21日,他轉報了關(guan) 於(yu) 手工業(ye) 三十五條貫徹執行中存在的問題的報告。

  1962年5月至6月,朱德視察陝西、四川、雲(yun) 南等地。6月20日,他給中央和毛澤東(dong) 寫(xie) 報告,談到了手工業(ye) 合作社的發展狀況以及存在的一些問題,並且呼籲給予手工業(ye) 合作社適當的自主權。

  在朱德的關(guan) 心下,手工業(ye) 生產(chan) 和手工業(ye) 者都得到很好的發展和保護。在《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建國以來黨(dang) 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jue) 議》中,總結領導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的重要經驗時明確說:“朱德同誌提出了要注意發展手工業(ye) 和農(nong) 業(ye) 多種經營的觀點。”這些“在當時和以後都有重大的意義(yi) ”。

  延伸閱讀

  毛澤東(dong) 等老一輩革命家與(yu) 調查研究

發布時間:2023年03月22日 12:26 來源:學習時報 編輯:許建文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