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即時通信類社交媒體(ti) 不僅(jin) 走進了千家萬(wan) 戶,也進入了機關(guan) 單位,成為(wei) 日常辦公的“利器”。然而,對保密工作而言,這一“利器”卻是一柄“雙刃劍”,已成為(wei) 失泄密案件的“高發地”。
典型案例
案例1.工作群交辦涉密工作 泄密隻在頃刻間
2020年5月,某縣教體(ti) 局從(cong) 機要渠道收到省委有關(guan) 專(zhuan) 項工作組下發的1份秘密級文件後,該局局長批示傳(chuan) 達至各學校落實,辦公室借調人員胡某為(wei) 盡快落實文件精神,將文件全文拍照並發布至各學校校長微信工作群。某校校長張某未經查看即將文件照片轉發至該校教師工作群,文件立即被群成員多次轉發,迅速在數十個(ge) 微信群傳(chuan) 播,造成泄密。案件發生後,胡某、張某均被給予黨(dang) 紀政務處分。
案例2.“點對點”傳(chuan) 遞涉密文件 盲目輕信釀苦果
2019年3月,某縣公安局輔警武某被選入該縣某熱點案件專(zhuan) 案組協助工作,興(xing) 奮之餘(yu) ,在微信聊天時向好友程某稱其掌握該案實際情況。在程某的再三打聽下,武某將該案件匯報材料的主要內(nei) 容拍照後發給程某,並囑咐程某切勿外傳(chuan) 。程某收到後,為(wei) 顯示自己有公安機關(guan) “人脈”,又轉發給朋友肖某,同樣囑咐肖某勿傳(chuan) 給他人。但案件當事人係肖某親(qin) 戚,肖某立即向其透露了公安機關(guan) 辦案情況。案件發生後,武某被司法機關(guan) 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案例3.“朋友圈”發布文件首頁 炫耀身份惹禍端
2019年7月,某市直屬機關(guan) 新任幹部蔣某按照工作安排,到市委參加有關(guan) 會(hui) 議並領取1份秘密級文件。為(wei) 炫耀公務員身份,蔣某將該文件首頁拍照並在微信“朋友圈”發布。10分鍾後,蔣某的領導孫某看見後立即責令其清除照片,但為(wei) 時已晚,蔣某朋友金某已保存該照片並將其發布到個(ge) 人微博,造成泄密。案件發生後,蔣某被給予黨(dang) 紀政務處分。
案例4.“文件傳(chuan) 輸助手”導文件 為(wei) 圖方便留隱患
2020年9月,保密檢查發現,某部屬單位幹部馬某使用的非涉密計算機違規存儲(chu) 3份機密級文件。經查,2018年10月,馬某為(wei) 方便起草材料,擅自將涉案文件拍照並製成PDF文檔後,通過微信“文件傳(chuan) 輸助手”導入涉案計算機使用,材料起草完成後,又立即刪除了手機和計算機桌麵上的文件文檔。馬某自認為(wei) “神不知鬼不覺”,但殊不知該文檔已被微信電腦客戶端自動備份到文件夾中。案件發生後,馬某被給予黨(dang) 紀政務處分。
特征剖析
即時通信類社交媒體(ti) 作為(wei) 一種互聯網應用,集通信工具、傳(chuan) 播媒介、社交媒體(ti) 、應用平台等多種功能於(yu) 一體(ti) ,具有龐大的用戶基礎,此類泄密案的違法行為(wei) 更具複合性特點,呈現出以下特征。
一是傳(chuan) 播的迅速性。即時通信類社交媒體(ti) 的即時通信和傳(chuan) 播特點使得信息資料能夠極快速地向大範圍傳(chuan) 播。任何信息一旦在即時通信類社交媒體(ti) 發布,都有可能被他人所引用、轉發、發布,立刻一傳(chuan) 十、十傳(chuan) 百,知悉人數短時間內(nei) 呈幾何級增長。
二是過程的不可控性。在許多機關(guan) 單位,即時通信類社交媒體(ti) 深度融入日常工作的各個(ge) 環節,通過即時通信類社交媒體(ti) 傳(chuan) 遞文件、發送通知、溝通工作、宣傳(chuan) 業(ye) 績已經成為(wei) 家常便飯。相較於(yu) 過去的互聯網網站、信息設備等,即時通信類社交媒體(ti) 辦公過程中的泄密風險更加難以控製。
三是隱患的長期性。任何信息資料在互聯網世界經過,都“雁過留痕”,即便作出清理,技術優(you) 勢者仍能將其恢複。同時,即時通信類社交媒體(ti) 的自動存儲(chu) 和備份功能,為(wei) 涉密文件信息資料的傳(chuan) 輸又留下了一道“痕跡”、增加了一分隱患。
四是主觀的“錯覺感”。即時通信類社交媒體(ti) 僅(jin) 部分功能具有直接的“開放性”特點,其主要的通信功能具有一定的“私密性”。相關(guan) 責任人員主觀上或多或少對即時通信類社交媒體(ti) 抱有錯誤的“安全感”,對互聯網的開放性沒有正確認知,在“安全錯覺”下導致泄密案件發生。
應對之策
麵對即時通信類社交媒體(ti) 為(wei) 保密管理帶來的新挑戰,要“以不變應萬(wan) 變”,強化措施、綜合施策,從(cong) 而有效防範風險、確保國家秘密安全。
第一,在“人”上下功夫。機關(guan) 單位應下大力氣加強保密宣傳(chuan) 培訓和教育提醒,做到全員覆蓋。要深入普及保密法律法規和有關(guan) 規定,開展經常性案例警示教育,深入剖析講解互聯網泄密案件特點、危害和後果,營造濃厚的保密氛圍。
第二,在“製”上做文章。要建立日常管理製度和使用規範,明確工作群建立、使用的具體(ti) 要求;要認清智能手機的泄密風險所在,建立手機日常保密管理製度,使手機遠離保密要害部位、涉密會(hui) 場、涉密文件,堅決(jue) 杜絕手機錄音、錄像、拍照等成為(wei) 泄密事件的“導火索”。
第三,在“查”上見真章。要認真開展周期性保密自查自評工作,將工作群管理情況納入重點檢查內(nei) 容,排查風險隱患;要嚴(yan) 格查處即時通信類社交媒體(ti) 保密違法案件,依紀依法對責任人員嚴(yan) 肅追責問責並通報,真正使涉密工作成為(wei) 網絡辦公不可觸及的絕對“禁區”。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