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提升生態係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陸昊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作的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著眼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全局,部署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任務和重大舉(ju) 措,指出要“提升生態係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我們(men) 要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確定的生態係統保護任務舉(ju) 措,夯實生態文明建設的根基。

  我國生態係統保護工作取得曆史性成就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開展了一係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生態文明建設從(cong) 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li) 中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通過深化生態文明體(ti) 製改革,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持續推進汙染防治攻堅戰,我國生態保護工作取得了曆史性成就、發生了曆史性變革。

  (一)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意願,站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中國夢的戰略高度,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創造性提出一係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深刻回答了為(wei) 什麽(me) 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麽(me) 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形成了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wei) 推進美麗(li) 中國建設、實現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生態文明建設寫(xie) 入黨(dang) 章和憲法,實現了黨(dang) 的主張、國家意誌、人民意願的高度統一,成為(wei) 全黨(dang) 全社會(hui) 的共識和行動。

  (二)生態保護製度體(ti) 係更加健全。黨(dang) 中央統籌推進生態文明體(ti) 製改革,組織實施主體(ti) 功能區戰略,建立健全自然資源資產(chan) 產(chan) 權製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製度,構建“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ti) 係,建立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健全生態保護補償(chang) 製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chang) 製度、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jia) 考核製度和責任追究製度等,充分發揮製度管根本、管長遠的作用。頒布實施長江保護法、濕地保護法,修改土地管理法、森林法,推進製定黃河保護法等,生態保護法律製度日趨嚴(yan) 密。

  (三)生態安全格局得到優(you) 化。以青藏高原、東(dong) 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南方丘陵山地帶、海岸帶和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為(wei) 骨架,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為(wei) 支撐,構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編製實施全國重要生態係統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總體(ti) 規劃。完成耕地和永久基本農(nong) 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的劃定工作,全國劃定陸域和海域生態保護紅線319.11萬(wan) 平方公裏。基本完成自然保護地的整合優(you) 化,實現了各類自然保護地不交叉不重疊。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dong) 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保護重要生態係統的原真性、完整性。

  (四)生態係統質量穩步提升。推動天然林保護、國土綠化,加強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治理。國土“三調”顯示,2009—2019年,林地、草地、濕地、河流水麵、湖泊水麵等麵積增加2.6億(yi) 畝(mu) 。2012—2021年,全國森林覆蓋率由21.63%提高到24.02%,我國成為(wei) 世界上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1999—2019年,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麵積連續20年實現“雙縮減”。2012—2021年,全國地表水優(you) 良水體(ti) 比例由61.6%提高到84.9%,顯著改善了河湖和濕地生態狀況。2018年7月以來,違法圍填海的規模由以往一年幾百上千公頃下降到三年累計十幾公頃,得到根本性遏製;實施“藍色海灣”整治、紅樹林保護修複專(zhuan) 項行動等,修複岸線和濱海濕地,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保持在35%以上。

  (五)生物多樣性保護有效加強。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等,發布陸生野生動物“三有”名錄和重要棲息地名錄,大熊貓、朱鹮、亞(ya) 洲象、藏羚羊等瀕危物種種群數量穩中有升。實施長江流域重點水域10年禁漁,恢複流域水生態和生物多樣性。成功舉(ju) 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hui) 第一階段會(hui) 議,發布《昆明宣言》,設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持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積極推動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框架下的海洋領域可持續發展目標落實。

  但是也要看到,我國生態本底脆弱,陸域生態極脆弱和脆弱區約占48%,生態係統保護任重道遠;人與(yu) 自然關(guan) 係複雜,疊加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對一些重大專(zhuan) 業(ye) 問題的認識還不夠深入;生態係統保護取得的成效還是階段性的;等等。我們(men) 必須以釘釘子精神持續加強生態保護,推動我國生態環境狀況得到根本改善。

  準確把握生態係統保護的總體(ti) 要求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這為(wei) 進一步推進生態保護提供了總方向、總方針和總要求。

  (一)正確認識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推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內(nei) 在要求。”我國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一個(ge) 重要特征,就是要實現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內(nei) 的一切生物的搖籃,人與(yu) 自然是生命共同體(t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嗬護自然,不能淩駕於(yu) 自然之上。”在處理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上,要堅持有取舍、守底線,控製向自然的無度索取,限製過度利用自然的不合理行為(wei) ,包括那些雖然在技術和工程上可行,但違背倫(lun) 理和自然規律的行為(wei) ,為(wei) 自然守住安全邊界和底線,真正構建和諧共生的人與(yu) 自然關(guan) 係。

  (二)正確處理發展和保護的關(guan) 係,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you) 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之路。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統籌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汙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you) 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是由資源過度開發、粗放利用、奢侈浪費造成的。我國的基本國情決(jue) 定了我們(men) 不能複製西方國家走過的現代化道路,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ti) 係、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是解決(jue) 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之策。”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穩定平衡的生態係統是根本基礎。這就要求我們(men) 必須堅持生態優(you) 先,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製,牢牢守住耕地和永久基本農(nong) 田、生態保護紅線等空間管控底線;貫徹全麵節約戰略,通過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支撐高質量發展,從(cong) 源頭上減少對生態係統的影響;推動產(chan) 業(ye) 和能源結構調整,促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以穩定可持續的生態係統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

  (三)正確把握生態係統整體(ti) 和生態要素之間的關(guan) 係,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生態係統由生物與(yu) 環境組成,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信息傳(chuan) 遞構成統一整體(t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個(ge) 生命共同體(ti) 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生態係統作為(wei) 一個(ge) 有機係統,不是各部分生態要素的機械組合,其功能通過係統整體(ti) 得以發揮。實施生態係統保護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生態各要素,實行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從(cong) 而增強生態係統循環能力、維護生態平衡。要尊重自然環境地帶性分布規律、生態係統演替規律等,堅持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濕則濕、宜沙則沙,科學實施保護修複。比如,植樹造林是生態建設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幹旱、半幹旱地區則要以草灌為(wei) 主恢複生態,如果大規模植樹造林就有可能打破區域大氣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之間的轉化平衡,過度疏幹地下水,反而影響生態係統的穩定性。

  (四)正確處理綠水青山與(yu) 金山銀山的關(guan) 係,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提供更多優(you) 質的生態產(chan) 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處理好二者的關(guan) 係,關(guan) 鍵是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政績觀。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chan) 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們(men) 追求的發展,從(cong) 根本上講是為(wei) 了人民生活得更好。我國社會(hui) 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wei)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生態環境質量同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就有較大差距。我們(men) 謀劃發展,要主動回應人民群眾(zhong) 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追求。一方麵,通過保護生態係統,不斷提升其質量和穩定性,使之能持續提供更多優(you) 質生態產(chan) 品。另一方麵,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jue) 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建立健全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

  提升生態係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的任務和舉(ju) 措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戰略部署,明確了提升生態係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的戰略任務和重大舉(ju) 措,我們(men) 要著力抓好落實。

  (一)加快實施重要生態係統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實施生態係統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是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基礎。要深入實施主體(ti) 功能區戰略,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為(wei) 重點,突出對國家重大戰略的生態支撐,統籌考慮生態係統的完整性、地理單元的連續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可持續性,在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黃河重點生態區、長江重點生態區、東(dong) 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南方丘陵山地帶、海岸帶等“三區四帶”,推動重大工程實施,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二)全麵推進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建設。自然保護地在維護全國生態安全中居於(yu) 首要地位。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由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構成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建立了自然保護地分類分區管控製度。要落實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把自然生態係統中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chan) 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劃入國家公園。完善自然保護區布局,填補保護空白,優(you) 化現有自然保護區邊界。將具有生態、觀賞、文化和科學價(jia) 值的森林、草原、濕地、海洋、沙漠、冰川等自然生態係統、自然遺跡和自然景觀區域劃入自然公園,發揮自然公園服務科研、教育、遊憩的功能。推進國家公園立法,修訂自然保護區條例、風景名勝區條例等,完善自然保護地法律法規體(ti) 係。

  (三)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及其環境形成的生態複合體(ti) 以及與(yu) 此相關(guan) 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綜合,對生態係統功能發揮和結構穩定起著決(jue) 定性作用。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積極成效,但也麵臨(lin) 著生物棲息地破碎化、外來物種入侵等問題。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需要優(you) 化就地保護體(ti) 係,完善遷地保護體(ti) 係,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優(you) 先區域的保護監管,填補重要區域和重要物種遷地保護空缺,構築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生物安全管理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內(nei) 容,需要建立健全生物技術環境安全評估與(yu) 監管技術支撐體(ti) 係,完善監測信息報告係統和生物安全事件應急處置能力;開展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加強互花米草、鬆材線蟲等入侵物種的監測和治理。支持生物多樣性多邊治理體(ti) 係,履行涉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國際公約義(yi) 務,推動製定“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

  (四)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國土綠化是改善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維護生態安全的重要舉(ju) 措。要堅持科學綠化、規劃引領、因地製宜,開展造林綠化和種草改良空間適宜性調查評估,確定造林種草空間並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統籌安排,實行造林綠化任務帶圖斑下達。要充分考慮區域水資源承載能力,堅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宜綠則綠、宜荒則荒,科學恢複林草植被,實施沙化土地封禁保護等。實施鞏固提升生態係統碳匯能力專(zhuan) 項行動,有效發揮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土壤、凍土的固碳作用。

  (五)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yang) 生息。我國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資源相對豐(feng) 富,但長期高強度開發對生態係統的結構和功能帶來不同程度損害,需要降低人為(wei) 活動幹擾強度,實施休養(yang) 生息。要以保障草原生態安全為(wei) 目標,落實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製度,促進草原永續利用。實施天然林保護,全麵禁止天然林商業(ye) 采伐,加強森林撫育。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安全,加強河流和濕地生態流量管理,實施好長江10年禁漁,推動河湖和濕地生態保護修複。針對農(nong) 田過度利用、土壤汙染、肥力下降等問題,堅持用養(yang) 結合,健全耕地休耕輪作製度,實施汙染管控治理,提高耕地生產(chan) 能力。

  (六)完善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和生態保護補償(chang) 製度。生態產(chan) 品多數屬於(yu) 公共產(chan) 品,不能直接通過市場方式交換,需要政府積極引導和規製,建立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破壞者賠償(chang) 的利益導向機製。要完善橫向補償(chang) 、縱向補償(chang) 等補償(chang) 機製,探索建立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生態補償(chang) 機製,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chang) 製度。推動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評估機製,健全生態產(chan) 品經營開發機製,促進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轉化。深化集體(ti) 林權製度改革,統籌生態保護和林業(ye) 發展,推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生態產(chan) 業(ye) ,促進林權增值、林農(nong) 增收。

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專(zhuan) 題網站

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專(zhuan) 題網站

發布時間:2023年01月12日 07:18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徐瑤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