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奉獻寫(xie) 在青山綠水間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關(guan) 鍵在人、關(guan) 鍵在幹。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必須建設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幹部隊伍。要選派一批優(you) 秀幹部到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一線崗位,把鄉(xiang) 村振興(xing) 作為(wei) 培養(yang) 鍛煉幹部的廣闊舞台。
鄉(xiang) 村振興(xing) 任務重大,不是擺擺樣子、喊喊口號就能實現的。基層幹部身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第一線,是聯係群眾(zhong) 的紐帶,是各項政策的執行者,是打通服務群眾(zhong) 最後一公裏的重要力量,不僅(jin) 要有啃硬骨頭的決(jue) 心,更要有服務群眾(zhong) 、帶領群眾(zhong) 致富的能力。
近年來,全國各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選賢用能,著力鍛造懂農(nong) 業(ye) 、愛農(nong) 村、愛農(nong) 民的幹部隊伍。他們(men) 有的彎下身子、卷起褲腿,把新技術帶到田間地頭;有的24小時不關(guan) 手機,忙前忙後跑項目、拉資金;有的走村入戶,叫得出老鄉(xiang) 們(men) 的名字,熟悉村裏的每一畝(mu) 地、每一口塘;有的帶著豐(feng) 富的辦學經驗和先進的教育理念紮根講台,在幫扶縣的鄉(xiang) 村學校升起冉冉的希望。
腳下沾滿泥土,心中沉澱深情。年終歲尾,我們(men) 走近一批紮根在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幫扶縣的基層幹部,記錄他們(men) 在振興(xing) 路上接續奮鬥的奉獻故事,傾(qing) 聽他們(men) 在青山綠水間續寫(xie) 新篇的堅定信心。
內(nei) 蒙古紮賚特旗醫療幫扶團隊
組團幫扶,守護群眾(zhong) 健康
內(nei) 蒙古自治區興(xing) 安盟紮賚特旗人民醫院急診室內(nei) ,一名中年女子突發重病,情況十分危急。
剛來開展醫療幫扶工作不久的北京豐(feng) 台醫院急診科醫生劉常海沒有片刻猶豫,立刻組織當地醫生開展搶救。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經過近3個(ge) 小時有條不紊地搶救,病人脫離了危險。
2022年7月,根據京蒙協作的需求,豐(feng) 台區精心選派了由豐(feng) 台醫院張文、劉盛敏等5名醫生組成的新一批醫療幫扶團隊,來到紮賚特旗人民醫院開展為(wei) 期1-2年的醫療幫扶工作。
“目前紮賚特旗人民醫院急診科治療基礎病問題不大,但碰到一些危重病患可能缺乏經驗。我們(men) 通過臨(lin) 床授課、手術指導等方式,不斷幫助他們(men) 提高診療能力。”48歲的劉常海希望能給當地醫生帶來更多經驗。
“今年9月,一名60多歲的老人檢查出癌症,起初老人聽到後想放棄治療。經過我們(men) 耐心解釋,老人放下顧慮,最終手術成功。”醫療幫扶隊隊長張文告訴記者。他們(men) 還指導當地醫生,幫助他們(men) 完成前列腺、膀胱腫瘤等手術,讓幾名本想到大城市就醫的患者,在家門口的醫院得到了滿意的治療。
“我們(men) 還與(yu) 在北京的醫生探討病情,對疑難病例進行遠程診療。”醫療幫扶隊隊員楊澤敏說。在來到紮賚特旗的短短數月內(nei) ,“組團式”幫扶團隊成員已經診治病人3000餘(yu) 人次,開展業(ye) 務培訓15次。
“自2018年以來,豐(feng) 台區衛健委每年根據紮賚特旗的實際需求簽署幫扶協議,‘一對一’結對幫扶當地醫院。”豐(feng) 台醫院科教處處長、掛職紮賚特旗衛健委副主任的汪曉丹介紹。
廣西天等縣高級中學幫扶教師麥活洪
傾(qing) 囊相授,壯大師資隊伍
“紐芬蘭(lan) 漁場由哪兩(liang) 支洋流交匯形成?”上午10點,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天等縣高級中學高三21班地理課上,老師趙新文問道。教室後方,校長麥活洪和其他幾名老師正在聽課。
“王鳳金,你來答。”“是墨西哥灣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正確!我們(men) 接著來回顧洋流對海洋生物的影響。”趙新文在黑板上寫(xie) 下知識要點。
此時,麥活洪在筆記本上記錄:講練結合、師生互動較好,課堂氛圍可再輕鬆些。
有著27年教齡的麥活洪本是廣東(dong) 江門鶴山市第二中學副校長。2022年,作為(wei) 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隊伍中的一員,他來到天等高中。
“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離不開人才的強力支撐。我們(men) 參加幫扶的老師有10位,既有去天等高中的,又有去天等縣職業(ye) 技術學校的。”麥活洪告訴記者,通過“組團式”幫帶,他們(men) 想把先進教學理念、成功辦學經驗盡快“移植”過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麥活洪到任後,在學校發起“青藍工程”師徒結對培養(yang) 活動。由經驗豐(feng) 富的骨幹教師、班主任擔任指導老師,在教學、師德、業(ye) 務技能上對青年教師予以指導。在不久前的兩(liang) 次高三聯考中,天等高中學生成績有明顯提高。“這裏的老師們(men) 責任心強,學生們(men) 勤奮又淳樸,我打算幫扶兩(liang) 年,綿綿用力,努力實現幫扶目標。”麥活洪說。
除了天等高中,粵桂協作“組團式”教育幫扶在職業(ye) 教育上也有探索。天等縣職業(ye) 技術學校在幫扶團隊入駐之後成立了教學實驗中心、天等工匠學校,並組織開展各類教學實訓探索活動,為(wei) 當地孵化技能技術人才。
重慶彭水縣東(dong) 流村第一書(shu) 記龔正
幹群合力,升級基礎設施
“走,去看看礦山公路。” 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東(dong) 流村村支書(shu) 劉中凡晃了晃手裏的車鑰匙。駐村第一書(shu) 記龔正小跑著,上了劉中凡的皮卡。
過去,東(dong) 流村地勢崎嶇,路不好走。這些年,東(dong) 流村的交通狀況已經得到很大改善。載滿農(nong) 產(chan) 品的貨車飛馳而過,翻山越嶺駛向城市。“不過,有些路還是需要提檔升級。”龔正說。
隨著皮卡顛簸到礦山公路旁,劉中凡來到修路工人中間,詢問著施工進度。“別看這條路不長,等路通了,就能過大卡車,貨物出山的速度就更快了!”龔正一邊檢查施工質量,一邊展望著。
村民養(yang) 蝦想擴大規模,需要更穩定的電力支撐,龔正跑到縣裏協調拉一根專(zhuan) 線;老鄉(xiang) 家門口的土路要硬化,涉及矛盾糾紛,劉中凡苦口婆心做工作;為(wei) 了讓飲用水從(cong) 有到優(you) ,劉中凡帶著龔正四處尋找水源……基礎設施提檔升級的背後,是當地幹部和駐村幹部的共同努力。
“這裏要發展養(yang) 殖,那裏是蔬菜大棚……”龔正邊走邊指點。作為(wei) 中央外辦派駐彭水的幫扶幹部,龔正適應了大山裏的冬天,也聽懂了老鄉(xiang) 們(men) 的方言,“去村民家裏走走看看,聽村民說著掏心窩子的話,才能把事情辦到老百姓的心裏去。”
看著不遠處剛剛建成的培訓中心,龔正告訴記者:“接下來,我們(men) 打算邀請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給村民們(men) 上課,有了這個(ge) 平台,‘培訓+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將為(wei) 東(dong) 流村帶來更大改變。”
眼下,東(dong) 流村的文化廣場已經投入使用,村小的操場上傳(chuan) 來孩子們(men) 的歡聲笑語。村民餘(yu) 長安挑著菜走在回家的路上,遇見劉中凡和龔正向他迎麵走來:“聽說家門口的路要開始硬化了?”“是啊,到時候記得來監督!”說完,他們(men) 都會(hui) 心地笑了。
雲(yun) 南會(hui) 澤縣發基卡村第一書(shu) 記易碩瑋
組織有力,助推多元發展
寒潮後,烏(wu) 蒙山區大霧彌漫,雲(yun) 南省曲靖市會(hui) 澤縣娜姑鎮發基卡村內(nei) ,5000多畝(mu) 石榴正經受寒冬的考驗。雲(yun) 南省委辦公廳派駐發基卡村第一書(shu) 記易碩瑋緊急聯係了雲(yun) 南省農(nong) 科院果樹專(zhuan) 家,開展石榴防寒措施專(zhuan) 題培訓。“農(nong) 閑時不能閑,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事務繁多,更要把工作做在前麵。”易碩瑋說。
在易碩瑋看來,從(cong) 脫貧攻堅到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任務不是輕了,而是更重了。“從(cong) 脫貧到致富,工作標準高了。要完成目標任務,還得靠支部!”易碩瑋說,村裏通過“組織引書(shu) 記、書(shu) 記引能人,黨(dang) 員帶頭示範、能人帶動發展”,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動力;村裏25名懂技術、會(hui) 營銷、能留下的“土專(zhuan) 家”“田秀才”,與(yu) 30戶農(nong) 戶結成幫扶對子,帶動更多農(nong) 戶增收致富。如今,通過“黨(dang) 組織+合作社+黨(dang) 員+農(nong) 戶”發展模式,村裏成立了專(zhuan) 業(ye) 合作社7家、家庭農(nong) 場20家,解決(jue) 了87戶116人的就業(ye) 問題,戶均增收1.8萬(wan) 元。
別看現在黨(dang) 組織有力,但組建幹部隊伍並不容易。為(wei) 了從(cong) 能人裏選幹部、發展黨(dang) 員,易碩瑋沒少下功夫。書(shu) 勇合作社負責人楊勇會(hui) 技術、懂市場、人緣好,易碩瑋不斷做思想工作,終於(yu) 說服他出任村小組長。在換屆工作中,村裏素質高、能力強、作風實、敢擔當的優(you) 秀年輕黨(dang) 員進入村兩(liang) 委,村兩(liang) 委幹部平均年齡比上屆下降了20.7歲。
村級黨(dang) 組織建強,村莊產(chan) 業(ye) 煥新。修通5公裏產(chan) 業(ye) 大道硬化路、申報7公裏倒虹吸建設項目,村莊基礎設施進一步提升;受寒潮影響,石榴產(chan) 量不如往年,農(nong) 戶收入出現波動,村兩(liang) 委意識到,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不能囿於(yu) 單一產(chan) 業(ye) 。為(wei) 了探索產(chan) 業(ye) 多元化,發基卡村引入種植鷹嘴桃、改良黑籽軟籽石榴各100畝(mu) 。易碩瑋計劃,年後再去考察林下經濟,石榴樹下或許還能搞出新名堂。
甘肅渭源縣香卜路村第一書(shu) 記門冰
做強產(chan) 業(ye) ,帶動增收致富
年終歲末,甘肅省渭源縣田家河鄉(xiang) 香卜路村第一書(shu) 記、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門冰異常忙碌。進門對接養(yang) 殖戶,出門聯係經銷商,即將出欄的土雞,可得賣個(ge) 好價(jia) 錢。
香卜路村海拔2500多米,氣候陰寒、土地貧瘠,沒啥產(chan) 業(ye) 。過去,村民有養(yang) 雞的傳(chuan) 統,但都是散養(yang) 幾隻,從(cong) 未想著能賺錢。“全村1/3的人在外打工。”門冰說,村子“空心”,症結在產(chan) 業(ye) “空”、人心“散”。開過數次村民大會(hui) 後,門冰決(jue) 定利用閑置土地發展家庭土雞養(yang) 殖。
在質疑和觀望中,村民趙會(hui) 霞先行先試,建雞棚、買(mai) 雞苗,參加養(yang) 雞技術培訓。門冰還幫她對接北京、蘭(lan) 州、成都等地市場,拓展銷售渠道。兩(liang) 年下來,趙會(hui) 霞養(yang) 的雞增加到近千隻。“今年純收入能有3萬(wan) 元呢。”趙會(hui) 霞說。
眼見趙會(hui) 霞成了養(yang) 雞大戶,村裏人紛紛算起了經濟賬:比起打工,養(yang) 雞既能掙錢,又可顧家。如今,村裏成立了養(yang) 雞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全村土雞養(yang) 殖戶達106戶,存欄土雞3500隻左右,戶均增收3300元。
養(yang) 殖業(ye) 上了軌道,門冰又琢磨起了種植業(ye) 。他和村幹部一起做功課,請教專(zhuan) 家,赴外地學習(xi) 先進經驗,最後通過“企業(ye) +合作社+農(nong) 戶”模式,去年種下150畝(mu) 萬(wan) 壽菊。“由於(yu) 海拔高、溫差大,特色菊花喜獲豐(feng) 收。”門冰說,2022年,種植麵積翻了倍,畝(mu) 產(chan) 純收入達3600元,並在全縣推廣種植了3萬(wan) 畝(mu) 。
“產(chan) 業(ye) 興(xing) 帶來鄉(xiang) 村興(xing) ,家家戶戶走上致富路。”門冰說,下一步,他們(men) 將努力提升品牌競爭(zheng) 力,讓特色產(chan) 業(ye) 更有前景。
寧夏吳忠紅寺堡區科技特派員張進甲
走村入戶,提升農(nong) 業(ye) 技術
隆冬清晨,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大河鄉(xiang) 大河村的枸杞田裏,成片的枸杞樹掛著冰霜,張進甲早已同20多位老鄉(xiang) 忙開了。大家人手一隻竹籃,盛滿了肥料。張進甲走在前頭,彎腰、雙手稍用巧勁,肥料便均勻地撒在田裏。
“這是寧夏農(nong) 科所新開發的有機肥。冬天施肥更利於(yu) 枸杞樹養(yang) 分積累,明年的頭茬果個(ge) 大又高產(chan) 。”50歲的張進甲做著動作示範,“大家看,施肥宜深不宜淺,田埂的雜草也要清掉,不然都會(hui) 幫害蟲越冬。”
身為(wei) 大河鄉(xiang) 林業(ye) 站幹事,張進甲成為(wei) 科技特派員已近十年。精通枸杞病蟲害防治、果園管理等技能的他,一年到頭不停歇,走村入戶傳(chuan) 技術,十裏八鄉(xiang) 的村民們(men) 多半做過他“徒弟”。
2002年,寧夏開始推行科技特派員製度。20年間,科技特派員從(cong) 150人發展到如今近4000人。每年他們(men) 能幫助轉化農(nong) 業(ye) 科技成果超過200項,培訓農(nong) 民超12萬(wan) 人次。
2022年,為(wei) 提升農(nong) 業(ye) 科技含量,張進甲製定了詳細的“課程表”,每個(ge) 時節對應著的農(nong) 技應用,他總能及時告訴鄉(xiang) 親(qin) 們(men) 。“大河鄉(xiang) 種植經濟林的農(nong) 戶都存著他的手機號,每次他都有問必答,隨叫隨到。”村民齊亞(ya) 軍(jun) 說。
曾經黃沙滾滾的荒灘、鹽堿地,變成一片片果林。經濟苗木不僅(jin) 防風固沙,而且帶動了村民增收,這讓張進甲信心滿滿:“依靠種枸杞,今年鄉(xiang) 裏的種植戶戶均收入超過3萬(wan) 元。”
說話間,張進甲望著成片的枸杞地,眼中滿是期待:“春暖花開時,地裏又是一串串小紅果!”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