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這是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深刻把握城市發展規律,對新時代新階段城市工作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我們(men) 要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作出應有貢獻。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城市建設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統籌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出了一係列城市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深刻揭示出城市建設依靠誰、為(wei) 了誰的根本問題,深刻回答了建設什麽(me) 樣的城市、怎樣建設城市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引領我國城市建設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
(一)新型城鎮化深入推進。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cong) 2012年53.1%提高到2021年64.7%,1.3億(yi) 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2021年,全國城市數量達到691個(ge) ,建成區麵積6.2萬(wan) 平方公裏,建製鎮2.1萬(wan) 個(ge) ,基本形成以中心城市、城市群為(wei) 主體(ti)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體(ti) 係。
(二)城市人居環境顯著改善。2021年,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地麵積和綠地率分別達到249.3萬(wan) 公頃和38.7%,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ti) 基本消除,空氣質量優(you) 良天數比例達到87.5%。地級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全麵開展,居民小區覆蓋率達到77%。截至2022年8月,累計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16.3萬(wan) 個(ge) ,惠及居民超過2800萬(wan) 戶。
(三)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穩步提升。2021年,全國城市道路長度達到53.2萬(wan) 公裏,建成軌道交通線路長度8571.4公裏,供水普及率、燃氣普及率、汙水處理率分別達到99.4%、98%、97.9%,集中供熱麵積達到106億(yi) 平方米,供水和排水管道總長度達到193.2萬(wan) 公裏,較好保障了居民基本生活需求。
(四)城市治理體(ti) 係不斷完善。城市體(ti) 檢評估全麵開展,城市管理執法體(ti) 製改革深入推進,互聯網、大數據、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在城市治理中的運用持續加強,城市管理水平持續提高。美好環境與(yu) 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深入開展,群眾(zhong) 參與(yu) 城市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增強。
(五)城市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全麵加強。分類科學、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體(ti) 係加快構建。140座國家曆史文化名城、312個(ge) 中國曆史文化名鎮、487個(ge) 中國曆史文化名村、1200餘(yu) 片曆史文化街區、5.95萬(wan) 處曆史建築,成為(wei) 傳(chuan) 承中華文化最綜合、最完整、最係統的載體(ti) 。
深刻認識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的重要意義(yi)
城市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要載體(ti) ,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點。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努力把城市建設成為(wei) 人與(yu) 人、人與(yu) 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li) 家園,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和城市發展道路,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yi) 。
(一)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必然要求。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必須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wei) 人民。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有利於(yu) 增強城市的整體(ti) 性、係統性、宜居性、包容性和生長性,不斷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讓人民群眾(zhong) 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二)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支撐。城市建設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引擎。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有利於(yu) 將城市建設成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生活的美好家園、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科技創新的重要高地,為(wei) 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空間支撐,更好推進以人為(wei) 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三)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重大舉(ju) 措。城市是風險防控的重要領域,城市發展必須把生態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有利於(yu) 統籌城市發展的經濟需要、生活需要、生態需要、安全需要,建立高質量的城市生態係統和安全係統,提高城市全生命周期的風險防控能力。
(四)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的有效路徑。城市發展是一個(ge) 自然曆史過程,有其自身規律。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有利於(yu) 更好地認識、尊重和順應城市發展規律,推動城市從(cong) 粗放型外延式發展向集約型內(nei) 涵式發展轉變,從(cong) 源頭上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準確把握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的重點任務
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是一項係統工程。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引,認真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城市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框定總量、限定容量、盤活存量、做優(you) 增量、提高質量,不斷提升城市環境質量、人民生活質量、城市競爭(zheng) 力。
(一)健全城鎮體(ti) 係。加快構建國家中心城市、區域中心城市、地區中心城市及縣城四個(ge) 層級的城鎮體(ti) 係。一是加強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提高國際影響力和競爭(zheng) 力,提升對全球人才、資本、創新等資源的集聚和配置能力。二是加強區域中心城市建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綜合承載能力,加快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引領區域發展。三是加強地區中心城市建設,加大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和更新改造力度,充分發揮引領、輻射、集散功能。四是加強縣城建設,不斷完善縣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更好地就近吸納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轉移人口。五是加強城市群、都市圈建設,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長江中遊、成渝等城市群建設成為(wei) 各具特色、互為(wei) 補充的世界級都市圈、城市群。
(二)優(you) 化城市空間形態。轉變單中心、“攤大餅”式的發展方式,合理控製城市規模和建設強度。一是推動組團式發展。單個(ge) 組團麵積一般不宜超過50平方公裏。組團之間應建設連續貫通的生態廊道,與(yu) 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係統相連通,最小淨寬度一般不小於(yu) 100米。二是加強人口密度管控。平均人口密度原則上不超過1萬(wan) 人/平方公裏,個(ge) 別地段最高不宜超過1.5萬(wan) 人/平方公裏。平均人口密度超過1.5萬(wan) 人/平方公裏的,應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疏解。三是科學管控建築密度。新建住宅建築密度控製在30%以下,建築高度要與(yu) 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嚴(yan) 格控製新建超高層建築,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築。新建100米以上建築應充分論證、集中布局。
(三)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建設高質量的城市生態係統。一是構建連續完整的城市生態基礎設施體(ti) 係。統籌區域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和城市建設,統籌城市水係統、綠地係統和基礎設施係統建設,統籌生態廊道、景觀視廊、通風廊道和城市綠道布局,將城市建設融入藍綠生態本底,城市藍綠空間占比不低於(yu) 45%。二是加強城市生態修複。修複山體(ti) 水係,提高水係連通度和岸線自然化率,嚴(yan) 格限製過度硬化,禁止填湖造地、截彎取直、河道硬化等破壞生態環境行為(wei) 。三是持續推進園林城市建設。把公園建到居民家門口,構建均衡共享、係統連通的公園體(ti) 係,建設連通區域、城市、社區的綠道體(ti) 係,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不低於(yu) 80%。
(四)推進城市基礎設施體(ti) 係化建設。實施基礎設施補短板和更新改造專(zhuan) 項行動,建設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ti) 係。一是提升宜居度。加快規劃建設快速幹線交通、生活性集散交通和綠色慢行交通體(ti) 係,實現各體(ti) 係間的暢順銜接。主城區道路網密度應大於(yu) 8公裏/平方公裏,軌道、公交和慢行等綠色交通出行分擔率應不低於(yu) 60%,45分鍾以內(nei) 通勤人口比重達到80%。二是增強安全韌性。倡導大分散與(yu) 小區域集中相結合的基礎設施布局方式,因地製宜布置分布式能源、生活垃圾和汙水處理等設施,提高應急響應和快速恢複能力。統籌防洪與(yu) 排澇,係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到2030年全國城市建成區平均可滲透麵積占比達到45%。依托公園、綠地、廣場、校園等建設城市人口疏散和應急避難場所,人均應急避難場所麵積不低於(yu) 1.5平方米。三是提高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更新改造。加快建設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和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實施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協同發展智慧城市與(yu) 智能網聯汽車。
(五)建設完整居住社區。建設安全健康、設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區,到2030年地級及以上城市完整居住社區覆蓋率爭(zheng) 取提高到60%以上。一是開展城市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行動。以步行5—10分鍾到達為(wei) 原則,配建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便民商業(ye) 服務設施、市政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活動空間。二是完善15分鍾生活圈服務配套。推動建立步行和騎行網絡,串聯若幹個(ge) 居住社區,構建15分鍾生活圈,統籌中小學、養(yang) 老院、社區醫院、運動場館和公園等設施配套,為(wei) 居民提供便捷完善的公共服務。三是提升服務和管理能力。建立黨(dang) 委領導、政府組織、居民參與(yu) 、企業(ye) 服務的管理機製,推進城市管理進社區,提高物業(ye) 管理覆蓋率。實施社區公共設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和管理,推進智慧社區和數字家庭建設。鼓勵物業(ye) 企業(ye) 建立物業(ye) 管理服務平台,大力推進線上線下社區生活服務。
(六)加強曆史文化保護和特色風貌塑造。要敬畏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在城市建設中延續曆史文脈、體(ti) 現中國特色、展現時代風貌。一是構建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體(ti) 係。全麵開展曆史文化資源普查和認定,建立分級分類的保護名錄和全國曆史文化保護數據庫。不拆除不可移動文物、曆史建築、傳(chuan) 統民居,不破壞地形地貌、不砍老樹,不破壞傳(chuan) 統風貌和街道格局。曆史文化街區、曆史建築掛牌保護率達100%,曆史建築空置率應在10%以下。二是加強建築設計管理。優(you) 化城市空間和建築布局,增強城市的空間立體(ti) 性、平麵協調性、風貌整體(ti) 性和文脈延續性。嚴(yan) 禁建設“貪大、媚洋、求怪”建築,嚴(yan) 格超大體(ti) 量公共建築、超高層地標建築、重點地段建築和大型雕塑管理,嚴(yan) 禁濫建巨型雕像等“文化地標”。
(七)發展綠色建造。推動城鄉(xiang) 建設方式綠色低碳轉型。一是持續開展綠色建築創建行動。到2025年,城鎮新建建築全麵執行綠色建築標準,星級綠色建築占比達到30%以上。對具備節能改造價(jia) 值和條件的居住建築要應改盡改,改造部分節能水平應達到現行標準規定。二是推動建造方式轉型。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築,推廣鋼結構住宅,到2030年裝配式建築占當年城鎮新建建築的比例達到40%,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55%。三是推動智能建造與(yu) 建築工業(ye) 化協同發展。深化應用自主創新建築信息模型(BIM)技術,大力發展數字設計、智能生產(chan) 、智能施工和智慧運維,培育全產(chan) 業(ye) 鏈融合一體(ti) 的智能建造產(chan) 業(ye) 體(ti) 係。
(八)推動綠色低碳縣城建設。以綠色低碳理念引領縣城高質量發展,推動形成綠色生產(chan) 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是控製縣城建設密度和強度。位於(yu) 生態功能區、農(nong) 產(chan) 品主產(chan) 區的縣城建成區人口密度控製在每平方公裏0.6萬(wan) 至1萬(wan) 人,建築總麵積與(yu) 建設用地麵積的比值控製在0.6至0.8。縣城新建住宅以6層為(wei) 主、最高不超過18層,6層及以下住宅建築麵積占比一般不低於(yu) 70%;確需建設18層以上居住建築的,應嚴(yan) 格充分論證。二是建設綠色節約型基礎設施。縣城基礎設施建設要適合本地特點,以小型化、分散化、生態化方式為(wei) 主。構建縣城綠色低碳能源體(ti) 係,推廣分散式風電、分布式光伏、智能光伏等清潔能源應用。三是營造人性化公共環境。嚴(yan) 格控製縣城廣場規模,廣場的集中硬地麵積應不超過2公頃。推行“窄馬路、密路網、小街區”,縣城內(nei) 部道路紅線寬度一般不超過40米。
(九)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在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推動城市管理理念、模式和手段創新。一是深化城市管理體(ti) 製改革。推動完善黨(dang) 委政府統籌協調、各部門協同合作的城市管理工作機製,建立完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巡查稽查製度。二是推進城市治理“一網統管”。依托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加快構建國家、省、市三級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台體(ti) 係。三是加強城市風險防控。建立城市治理風險清單管理製度,完善城市安全運行管理機製。建立燃氣等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監測預警係統,提升在線安全巡檢和隱患治理能力。
切實把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任務落到實處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我們(men) 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dang) 的二十大決(jue) 策部署上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曆史擔當,以釘釘子精神狠抓工作落實。
(一)加強和改善黨(dang) 對城市工作的領導。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城市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建立健全黨(dang) 委統一領導、黨(dang) 政齊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完善工作體(ti) 製和機製,切實把黨(dang) 的領導貫穿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建設各方麵各環節。
(二)健全城市體(ti) 檢評估工作製度。以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建設為(wei) 重要內(nei) 容,不斷完善指標體(ti) 係,全麵開展城市體(ti) 檢評估。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以城市體(ti) 檢結果為(wei) 依據,建立健全發現問題、解決(jue) 問題、鞏固提升的閉環機製。
(三)建立城市總建築師製度。建立城市總建築師庫,出台選拔使用和考評規定,選擇有條件的城市開展試點。構建城市總建築師對城市規劃建設進行把控,並對實施情況進行指導監督的體(ti) 製機製。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法律法規,研究出台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的政策文件和相關(guan) 標準,加大財政、金融、土地、科技、人才等方麵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動建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層治理體(ti) 係。
(五)加強幹部培訓。編輯出版係列教材,在各級黨(dang) 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高等院校增加相關(guan) 課程,加強對城市黨(dang) 政主要領導及相關(guan) 部門幹部的培訓,引導樹立正確的價(jia) 值觀、政績觀和城市觀,提高城市工作能力和水平。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