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wei) 人民,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這是黨(dang) 中央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guan) 鍵時期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今後一個(ge) 時期推進超大特大城市發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我們(men) 必須深刻學習(xi) 領會(hui) ,堅決(jue) 貫徹落實。
充分認識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的重大意義(yi)
城市是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等方麵活動的中心,尤其是超大特大城市在經濟社會(hui) 發展中發揮著動力源和增長極的作用,推動超大特大城市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在黨(dang) 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舉(ju) 足輕重的地位。
(一)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黨(dang) 的二十大吹響了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衝(chong) 鋒號,發出了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動員令。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7個(ge) 超大城市、14個(ge) 特大城市的人口占全國的20.7%,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占全國三成以上,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前列。超大特大城市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率先探索中國式城市現代化,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中發揮標杆引領作用。
(二)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是與(yu) 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也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的戰略抉擇。超大特大城市布局了全國主要要素市場、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綜合交通樞紐,既是暢通國內(nei) 大循環的重要節點,也是推動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的關(guan) 鍵鏈接。超大特大城市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更好發揮中心城市的節點鏈接作用,為(wei) 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更大貢獻。
(三)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必然要求。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型城鎮化取得重大曆史性成就,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cong) 2012年的53.1%提高到2021年的64.7%,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持續增強,城市群日益成為(wei) 承載人口和經濟的主要空間形式。但部分超大特大城市功能過度集中,中心城區人口過度集聚,存在空氣汙染、交通擁堵等“大城市病”,從(cong) 而製約了城鎮化發展質量進一步提升。必須推動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由規模擴張向內(nei) 涵提升轉變,更好構建以城市群為(wei) 主體(ti) 形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格局。
(四)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是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2019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上海考察期間,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wei) 人民”重要理念,深刻揭示了我國城市的人民性。隨著我國社會(hui) 主要矛盾轉化為(wei)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城市居民對優(you) 質公共服務、生態環境、健康安全等方麵需求更為(wei) 迫切。在超大特大城市,居民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個(ge) 性化、品質化,對美好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須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wei) 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譜寫(xie)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新篇章。
科學把握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的基本要求
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要全麵貫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提供強勁動力和堅實支撐。
(一)黨(dang) 的全麵領導是根本保證。抓好超大特大城市轉變發展方式這項工作,必須加強和改善黨(dang) 的領導。要堅持黨(dang) 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把黨(dang) 的領導落實到城市發展各領域各方麵各環節,建立健全黨(dang) 委統一領導、黨(dang) 政齊抓共管、全社會(hui) 共同參與(yu) 的工作格局。同時,要發揮基層黨(dang) 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形成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良性互動格局。
(二)以人民為(wei) 中心是根本立場。城市的核心是人,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wei) 人民。要始終做到發展為(wei) 了人民,促進社會(hui) 公平,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增強人民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始終做到發展依靠人民,引導人民群眾(zhong) 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參與(yu) 城市治理。
(三)新發展理念是指導原則。新發展理念為(wei) 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提供了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科學指引。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讓創新成為(wei) 城市發展主動力,促進超大特大城市與(yu) 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推動城市集約緊湊發展和綠色低碳轉型,營造文化傳(chuan) 承和開放包容的城市發展氛圍,讓人民共享城市發展成果。
(四)改革創新是根本動力。唯有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創新,才能破解超大特大城市轉變發展方式過程中碰到的難題。必須聚焦重要領域和關(guan) 鍵環節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jue) 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破除製約轉變發展方式的體(ti) 製機製障礙,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不斷提升城市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五)堅持係統觀念是基本方法。城市工作是一項係統工程。超大特大城市是複雜的巨係統,必須更加注重統籌空間布局、產(chan) 業(ye) 結構、人口規模,統籌經濟、生活、生態、安全需求,統籌規劃、建設、治理,框定總量、限定容量、盤活存量、做優(you) 增量、提高質量,推動城市健康宜居安全發展。
深入落實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的主要任務
未來5年是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的關(guan) 鍵時期,我們(men) 要深入貫徹《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聚焦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統籌謀劃、係統推進,將各項任務落實到位。
(一)聚焦推動高質量發展,著力提高超大特大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zheng) 力。以更大力度推進超大特大城市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更好地發揮示範引領、輻射帶動作用。
一是強化中心城市核心功能。核心功能決(jue) 定城市的核心競爭(zheng) 力、輻射帶動力,做強做優(you) 核心功能,是超大特大城市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要持續增強全球資源配置功能,重點是集聚國際人才、全球資本等高端要素,提升金融、貿易等高端服務功能。要持續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打造以國家實驗室為(wei) 核心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形成一批原創性成果,突破一批“卡脖子”關(guan) 鍵核心技術。要持續增強高端產(chan) 業(ye) 引領功能,努力掌握產(chan) 業(ye) 鏈核心環節、占據價(jia) 值鏈高端地位,率先形成以現代服務業(ye) 為(wei) 主體(ti) 、先進製造業(ye) 為(wei) 支撐的產(chan) 業(ye) 結構。同時,上海等超大城市要持續增強開放樞紐門戶功能,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打造高水平開放新高地。
二是優(you) 化城市空間格局。統籌兼顧經濟、生活、生態、安全等多元需要,切實轉變開發建設方式,避免盲目“攤大餅”,是破解“大城市病”的關(guan) 鍵一招。一方麵,要合理疏解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區非核心功能。科學確定城市規模和開發強度,合理控製人口密度,有序疏解一般性製造業(ye) 、區域性物流基地、專(zhuan) 業(ye) 市場等功能和設施。另一方麵,要建設一批產(chan) 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區新城。通過加強產(chan) 業(ye) 支撐、強化對外快速交通連接、引入優(you) 質公共服務資源,打造功能完善的郊區新城,實現城市多中心、組團式發展。
三是引領帶動城市群發展。建立中心城市帶動都市圈、都市圈引領城市群、城市群支撐區域協調發展的空間動力機製,既有利於(yu) 超大特大城市在更大範圍更好配置資源、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也對實施好新型城鎮化戰略至關(guan) 重要。要分類推動城市群發展,促進城市群一體(ti) 化發展,深入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區域重大戰略,打造世界一流城市群。要引導超大特大城市與(yu) 周邊城市同城化發展,通過構建便捷高效的通勤圈、梯次配套的產(chan) 業(ye) 圈、便利共享的生活圈,培育發展一批現代化都市圈。
(二)聚焦創造高品質生活,著力推進新型超大特大城市建設。牢牢把握城市生命體(ti) 、有機體(ti) 特征,落實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總體(ti) 國家安全觀,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一是更加注重舒適便利。城市建設必須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要完善公共服務體(ti) 係,提高就業(ye) 、教育、醫療、養(yang) 老、托幼等服務能力,提升普惠、均衡、優(you) 質服務水平,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ti) 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ju) 的住房製度,針對超大特大城市新市民、青年人多的特點,把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堅持“留改拆”並舉(ju) 、以保留保護為(wei) 主,改造老舊小區、老舊廠區、老舊街區、城中村“三區一村”,注重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像對待“老人”一樣尊重和善待老建築,讓城市留住文脈、留下記憶。
二是更加注重安全靈敏。超大特大城市各類要素高度聚集,各類風險隱患防範壓力更大,必須堅持“四早五最”,即早發現、早研判、早預警、早處置,努力在最低層級、用最短時間、花相對最小的成本、解決(jue) 最大的關(guan) 鍵問題、爭(zheng) 取綜合效益最佳,保障城市安全有序運轉和人民生命健康、財產(chan) 安全。要在增強防災減災能力上下功夫,聚焦城市抗震、防洪、排澇、消防、安全生產(chan) 、城市“生命線”等領域,持續提升風險隱患排查、預測預報預警、應急指揮救援等能力和水平。要在提高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上下功夫,完善疾病預防控製體(ti) 係,建設平戰結合的突發重大疫情救治體(ti) 係。
三是更加注重創新活力。超大特大城市具有創新要素集聚優(you) 勢,要以增強城市創新能力為(wei) 牽引,以創新推動創業(ye) 、帶動就業(ye) 、成就事業(ye) 。著力建設創新創業(ye) 載體(ti) ,提升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創新功能,建設成本低、要素全、便利化、開放式的孵化器等眾(zhong) 創空間。著力優(you) 化創新創業(ye) 生態,完善普惠性創新創業(ye) 支持政策,健全更加開放的高水平人才引進培養(yang) 機製。著力推動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提升產(chan) 業(ye) 核心競爭(zheng) 力和吸納就業(ye) 能力。
四是更加注重智慧高效。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讓城市變得更智慧是建設新型超大特大城市的重要內(nei) 涵和牽引力量。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ti) 、雲(yun) 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提升電力、交通等基礎設施的智能化水平。加強應用場景建設,推行城市數據一網通用、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公共服務一網通享,發展遠程辦公、遠程教育、遠程醫療、智慧出行、智慧社區,構築美好數字生活新圖景。
五是更加注重綠色低碳。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把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超大特大城市要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錨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促進工業(ye) 、建築、交通等領域清潔低碳轉型,引導市民踐行綠色生活方式。要加強城市環境保護,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推動生活垃圾分類成為(wei) 新時尚。要修護城市生態空間,建設環城生態公園帶等生態綠色廊道,打造口袋公園、街心綠地、濕地和郊野公園,讓城市再現綠水青山。
六是更加注重人文魅力。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廣泛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全麵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大力弘揚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提高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大力傳(chuan) 承曆史文脈,進一步完善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和活化利用機製,加強對曆史街區、曆史建築、工業(ye) 遺產(chan) 的保護利用,將更多的“工業(ye) 鏽帶”改造為(wei) “生活秀帶”“發展繡帶”。大力推動文化事業(ye) 和文創產(chan) 業(ye) 繁榮發展,培育新型文化業(ye) 態,更好地滿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
(三)聚焦實現高效能治理,著力提升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樹立全周期管理理念,不斷提高城市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推進城市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是以繡花般功夫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超大特大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通過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巧心,不斷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樹立“精明緊湊”城市發展理念,強化發展規劃引領和國土空間規劃約束功能,統籌老城新城、生產(chan) 生活生態、地上地下等空間開發利用,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要加強城市設計和建築設計,打造城市“第五立麵”,避免“千城一麵、萬(wan) 樓一貌”。要努力擴大公共空間,讓老百姓有更多休閑、健身、娛樂(le) 的地方。要堅持綜合施策,完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領域的法規標準,著力解決(jue) 違法建築、中小河道汙染、高空墜物等難題頑症。
二是以規範化建設夯實社會(hui) 治理基礎。基層社會(hui) 治理是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的基石,要推動城市治理重心、資源配套向基層下沉,構建基層社會(hui) 治理新格局。要健全城市基層社會(hui) 治理機製,堅持黨(dang) 對基層治理的全麵領導,持續為(wei) 基層賦權、增能、減負,完善居民、社會(hui) 組織參與(yu) 社會(hui) 治理的組織形式和製度化渠道。要提高社區服務能力,打造社區15分鍾生活圈和“一站式”服務綜合體(ti) 。要加強社會(hui) 矛盾綜合治理,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努力把矛盾解決(jue) 在初始、化解在基層。
三是以服務管理創新提升行政效能。超大特大城市高效能治理必須發揮好政府的關(guan) 鍵責任主體(ti) 作用。要優(you) 化行政資源配置,健全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機製,推動更多經濟社會(hui) 管理權限下放街鎮基層。要強化數字技術賦能,以數字政府建設為(wei) 抓手,推動政府治理業(ye) 務流程再造和模式優(you) 化,提升跨部門、跨層級、跨地區協同治理能力,不斷提高行政管理服務質量和效率。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