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國之大計、黨(dang) 之大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作的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通篇貫穿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描繪了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的宏偉(wei) 藍圖,是我們(men) 黨(dang) 開啟新時代新征程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報告從(cong) “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的高度,對“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出專(zhuan) 門部署,凸顯了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彰顯了以人民為(wei) 中心發展教育的價(jia) 值追求,為(wei) 推動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麵貌發生格局性變化
我們(men) 黨(dang) 始終堅持教育發展的人民立場,曆來強調發展教育為(wei) 了人民。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教育事業(ye) 用70多年時間走過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的曆程,基本實現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學有所教、有教無類的教育理想,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教育發展道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把教育擺在優(you) 先發展的戰略位置,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就教育發表一係列重要論述,在全國教育大會(hui) 上明確了“九個(ge) 堅持”的頂層設計、思路原則和任務要求,深刻回答了關(guan) 係教育現代化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豐(feng) 富發展了黨(dang) 對教育的規律性認識,引領教育改革更加深化、教育公平和質量不斷提升,教育事業(ye) 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
(一)教育普及水平顯著提升。我國現有各級各類學校52.9萬(wan) 所,在校生2.9億(yi) 人,各級教育普及水平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88.1%,義(yi) 務教育鞏固率達95.4%,曆史性解決(jue) 了長期存在的失學輟學問題,義(yi) 務教育有保障全麵實現。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91.4%,如期實現普及目標。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cong) 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進入普及化階段。各級各類教育的加快普及,顯著增強了我國教育的包容性、公平性、適應性。當前,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達2.4億(yi) ,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8年,為(wei) 提升國民素質、推動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現代教育體(ti) 係更加完善。堅持職業(ye) 教育與(yu) 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協調發展,不斷優(you) 化教育結構、學科專(zhuan) 業(ye) 結構、人才培養(yang) 結構,建設學分銀行,實現各類學習(xi) 成果的認證、積累和轉換,加快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xi) 的教育體(ti) 係。深化職業(ye) 教育改革,推進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穩步推進本科層次職業(ye) 教育,滿足不同學生成長需要。推進城鄉(xiang) 義(yi) 務教育一體(ti) 化發展,全麵實現縣域基本均衡目標;高等教育堅持學術學位與(yu) 專(zhuan) 業(ye) 學位分類發展,撤銷和停招本科專(zhuan) 業(ye) 點近1萬(wan) 個(ge) 、增設1.7萬(wan) 個(ge) ,更好適應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求。我國與(yu) 58個(ge) 國家和地區簽署學曆學位互認協議,教育國際影響力穩步提升。
(三)人民群眾(zhong) 教育獲得感不斷增強。針對入園難、入園貴問題,開展2萬(wan) 多所城鎮小區配套園治理,增加普惠性學位416萬(wan) 個(ge) ,2021年普惠園覆蓋率87.8%,公辦園在園幼兒(er) 占51.9%。針對群眾(zhong) 反映的義(yi) 務教育校內(nei) 作業(ye) 和校外培訓負擔過重問題,堅定不移推進“雙減”,線下學科類培訓機構壓減95.6%,線上壓減87.1%,學校課後服務全覆蓋,大部分家長反映教育焦慮有所緩解。壓實地方政府舉(ju) 辦義(yi) 務教育責任,2022年秋季學期新增公辦學位628.4萬(wan) 個(ge) 、購買(mai) 民辦學位756.2萬(wan) 個(ge) ,保持民辦義(yi) 務教育合理結構。這些教育民生工程,進一步優(you) 化了教育生態,支撐了教育高質量發展。
(四)教育服務發展能力全麵提升。10年來,我國大中專(zhuan) 院校向經濟社會(hui) 主戰場輸送上億(yi) 名畢業(ye) 生,繼續教育每年為(wei) 各行各業(ye) 培訓上億(yi) 人次。支持高校建設科技創新中心和平台,高校承擔了全國60%以上的基礎研究、8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加大基礎研究支持力度,實施強基計劃,77所高校建設288個(ge)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yang) 基地,著力培養(yang) 拔尖人才。連續舉(ju) 辦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ye) 大賽,直接或間接創造就業(ye) 崗位591萬(wan) 個(ge) 。3年來高職累計擴招413萬(wan) 人,現代製造業(ye)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現代服務業(ye) 新增從(cong) 業(ye) 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ye) 院校。統籌教育資源主動服務東(dong) 北振興(xing) 和雄安新區、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貿區建設,為(wei) 區域和國家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五)教育優(you) 先發展得到有力保障。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占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比例連續10年不低於(yu) 4%,是財政一般公共預算的第一大支出,鞏固了教育優(you) 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全麵改薄”改善了832個(ge) 脫貧縣辦學條件,99.8%的義(yi) 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達到基本要求。學生資助政策體(ti) 係覆蓋各個(ge) 學段,營養(yang) 改善計劃惠及3700萬(wan) 農(nong) 村學生。“特崗計劃”為(wei) 中西部鄉(xiang) 村學校補充103萬(wan) 名教師,“優(you) 師計劃”每年為(wei) 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定向培養(yang) 1萬(wan) 名左右本科層次師範生。義(yi) 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不低於(yu) 當地公務員,教師的周轉住房、職稱評聘、職業(ye) 發展等持續改善,全社會(hui) 尊師重教的氛圍更加濃厚。
教育麵貌的格局性變化,根本在於(yu) 黨(dang) 對教育工作領導的全麵加強,領導體(ti) 製和工作機製更加完善,有力保證了教育改革發展的正確方向。通過加強教育係統黨(dang) 的建設,深化思政課改革創新,當代學生思想主流積極健康向上,熱愛黨(dang) 、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發出了“請黨(dang) 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充分表明他們(men) 是值得信賴、可以寄予厚望的一代。
二、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總體(ti) 思路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進入不可逆轉的曆史進程。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了新時代新征程黨(dang) 和國家所處的曆史方位,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作出一係列重大部署。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zheng) 力,歸根結底要靠人才。教育是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麵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民族振興(xing) 、社會(hui) 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對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具有決(jue) 定性意義(yi) 的事業(ye) 。強國必先強教,中國式現代化需要教育現代化的支撐。在新的起點上,教育工作要深入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教育的重要論述,全麵落實黨(dang) 的教育方針,堅持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順應社會(hui) 主要矛盾的變化,以高質量發展為(wei) 主線,以深化教育改革為(wei) 動力,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wei) 目標,健全學校、家庭、社會(hui) 育人機製,培養(yang) 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一)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我國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這就決(jue) 定了我們(men) 的教育必須把培養(yang) 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wei) 根本任務,培養(yang) 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和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立誌為(we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奮鬥終身的有用人才。”培養(yang) 什麽(me) 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這是思考和謀劃教育工作的邏輯起點,也是絲(si) 毫不能偏離的政治方向。青少年是價(jia) 值觀形成和塑造的關(guan) 鍵時期,黨(dang) 的教育方針始終強調德育為(wei) 先。要從(cong) 學生身心特點和思想實際出發,持續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用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鑄魂育人,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想政治教育“小課堂”與(yu) 社會(hui) “大課堂”貫通起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親(qin) 和力和針對性。人才培養(yang) 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教育傳(chuan) 授學生的不僅(jin) 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價(jia) 值觀塑造、能力鍛造、人格養(yang) 成。教育無論發展到什麽(me) 程度,第一位的是立德樹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jia) 值觀,教會(hui) 學生有能力、有責任、有愛心,全麵發展、學有所長,培養(yang) 出黨(dang) 和國家需要、對社會(hui) 有用的人。
(二)堅持科學的教育理念。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素質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要注重以人為(wei) 本、因材施教,注重學用相長、知行合一”,“促進學生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教育理念是教育實踐的先導。教育是一門科學,興(xing) 教辦學、人才成長有客觀的規律。中華民族曆來有崇文重教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積累了豐(feng) 富的教育經驗和智慧,如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循序漸進、溫故知新、教學相長等。要堅定教育自信,弘揚我國優(you) 秀教育傳(chuan) 統,吸收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構建德智體(ti) 美勞全麵培養(yang) 的教育體(ti) 係,深化體(ti) 教融合,發揮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適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每個(ge) 學生的稟賦、潛質、特長不同,學校要堅持以學生為(wei) 本,注重因材施教,探索多樣化辦學,對在某些方麵確有專(zhuan) 長的學生,通過個(ge) 性化指導、興(xing) 趣小組等靈活教學管理方式進行重點培養(yang) ;對學習(xi) 困難的學生,用心發現他們(men) 的長處、耐心施教,使教育的選擇更多樣、成長的道路更寬廣,努力讓每個(ge) 學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hui) 。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是一個(ge) 長期的過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hui) 持續不懈的努力,守正篤實、久久為(wei) 功,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三)堅持教育事業(ye) 的公益屬性。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把教育公平作為(wei) 國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事關(guan) 國民素質提升和國家未來發展,是重要的公共服務。我國教育法規定,“教育活動必須符合國家和社會(hui) 公共利益”。在保證公益性的前提下,政府以外的民辦教育機構提供教育服務,對於(yu) 擴大學位供給、滿足多樣教育需求來說是有益的。但良心的行業(ye) 不能變成逐利的產(chan) 業(ye) ,更不能讓資本在教育領域無序擴張,加重群眾(zhong) 負擔,破壞教育生態。近年來推進“雙減”工作、規範民辦義(yi) 務教育,同時大力發展普惠園、推進義(yi) 務教育城鄉(xiang) 均衡、保障隨遷子女入學、開展控輟保學,都是堅持教育的公益性。教育公平是社會(hui) 公平的重要基礎,既在於(yu) 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更體(ti) 現在教育機會(hui) 、資源配置、製度政策的公平。促進教育公平不是削峰填穀,關(guan) 鍵在補齊短板、提高質量,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ge) 學生。數字化線上教育是學校教育和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我國城鄉(xiang) 學生共享全國名師、名家、名校、名課資源,擴大了優(you) 質教育資源覆蓋麵,促進了教育均衡發展。教育是國計、也是民生。各級政府要承擔起責任,該投入的必須投入,保障義(yi) 務教育的公益性,平衡好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政府責任和社會(hui) 責任,將教育改革發展與(yu) 解決(jue) 現實問題結合起來,讓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ti) 人民。
(四)堅持教育質量的生命線。人民滿意的教育必定是高質量的教育。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全麵提高學校教學質量”。我國人均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已超過1.2萬(wan) 美元,教育正加快從(cong) “有學上”向“上好學”轉變,進入全麵提高質量的內(nei) 涵發展階段。提高教育質量是一個(ge) 係統工程,涉及教育觀念、教育體(ti) 製、教學方式的全方位調整,需要做到老師“教好”、學生“學好”、學校“管好”三位一體(ti) 。義(yi) 務教育階段是國民教育的重要基礎,是重中之重,近年來重點抓教學改革、課程質量提升,倡導啟發式、體(ti) 驗式、互動式教學,培養(yang) 孩子的良好品行、動手能力、創新精神和人文素養(yang) 。高等教育是國家發展水平和潛力的重要標誌,堅持以“雙一流”建設為(wei) 牽引,強化本科教育,落實教授為(wei) 本科生上課的規定,同時嚴(yan) 格學校管理,讓不合格的學生畢不了業(ye) ,形成鮮明的質量導向。職業(ye) 教育優(you) 化類型定位,突出職業(ye) 教育特點,促進提質培優(you) ,推動教師教材教法改革,實踐性教學課時占總課時一半以上。牢固樹立教育質量觀,把促進人的全麵發展、適應國家社會(hui) 需要作為(wei) 衡量教育質量的標準,以提高教育質量為(wei) 導向完善管理製度和工作機製,統籌教育發展的規模、結構、效益,把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心集中到教育教學上來,全麵提高各級各類教育的質量。
三、新時代新征程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點任務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對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出新的重大部署,要采取更加有力的舉(ju) 措,把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努力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
(一)加強黨(dang) 對教育工作的領導。黨(dang) 的領導是辦好教育的根本保證。要以黨(dang) 的政治建設為(wei) 統領,全麵加強教育係統黨(dang) 的建設,堅持和完善黨(dang) 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製,改革創新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把教育係統建設成為(wei) 堅持黨(dang) 的領導的堅強陣地。深入推進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完善教育治理體(ti) 係、提高教育治理能力,賦予學校更多辦學自主權,激發學校發展活力。各級黨(dang) 委和政府要為(wei) 學校辦學安全托底,解決(jue) 學校後顧之憂。
(二)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ti) 係。各級各類教育要適應人民期盼和發展需求,鞏固提升普及水平,更加注重高質量發展。學前教育要多渠道增加普惠性資源,全麵提升科學保教水平。義(yi) 務教育要落實“五育並舉(ju) ”要求,加快義(yi) 務教育優(you) 質均衡發展和城鄉(xiang) 一體(ti) 化,優(you) 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要堅持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加強縣域普通高中建設。高等教育要促進內(nei) 涵式發展,鼓勵高校在不同定位上辦出特色、爭(zheng) 創一流,加強基礎學科、新興(xing) 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you) 勢學科,全麵提高人才自主培養(yang) 質量。要優(you) 化職業(ye) 教育類型定位,深入實施中職、高職辦學條件達標工程,推動高職提質培優(you) ,穩步發展本科職業(ye) 教育,推進職普融通、產(chan) 教融合、科教融匯,培養(yang) 更多應用型、技能型人才。
(三)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教育關(guan) 乎公平與(yu) 效率、規模與(yu) 質量、國家需要與(yu) 個(ge) 人期望,涉及思想觀念、利益調整,要發揮關(guan) 鍵領域改革的作用,帶動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ti) 製、保障機製等綜合改革。學校的職責歸根結底是教書(shu) 育人,要推動辦學治校堅守育人的本源,堅決(jue) 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完善學校管理和教育評價(jia) 體(ti) 係。深化考試招生製度改革,完善自主招生、特才特招等選拔機製,更好發揮“指揮棒”作用。要發揮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持續優(you) 化教育教學秩序和綜合育人環境,鞏固拓展“雙減”成果,防止反彈。穩步推進民辦義(yi) 務教育治理,落實“公民同招”和免試就近入學,引導規範民辦教育發展。教育督導改革要重點完善常態化監測,強化結果運用和問責機製。同時,要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加強國際教育交流合作,拓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對外開放格局,不斷增強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zheng) 力。
(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沒有高水平的教師,就談不上高質量的教育。要深入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yang) 高素質教師隊伍,弘揚尊師重教社會(hui) 風尚。推動政策、資源、投入進一步向教師傾(qing) 斜,引導師範院校堅持“師範為(wei) 本”、以培養(yang) 教師為(wei) 主業(ye) ,支持高水平綜合大學開展教師教育,保證教師隊伍有充足的師資來源,加快補充思想政治、音體(ti) 美等學科教師。深入推進義(yi) 務教育學校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加大對鄉(xiang) 村教師的傾(qing) 斜支持,完善城鎮優(you) 秀教師、校長向鄉(xiang) 村學校、薄弱學校交流輪崗的激勵機製,擴大中小學中高級崗位比例,提高教齡津貼標準,吸引和激勵更多優(you) 秀人才長期從(cong) 教、終身從(cong) 教。
(五)著力完善保障條件。教育優(you) 先發展是黨(dang) 和國家的重大戰略,體(ti) 現在經濟社會(hui) 規劃優(you) 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優(you) 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you) 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等方麵。要健全財政教育投入機製,全麵落實各級政府支出責任,確保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占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比例不低於(yu) 4%。不斷優(you) 化經費支出結構,健全各級教育生均標準,完善覆蓋全學段學生資助體(ti) 係,把新增教育經費更多用在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學設施改善上,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加強教材建設和管理,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推進教育數字化,全方位奠定教育發展基礎,不斷提高人民群眾(zhong) 對教育的滿意度。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