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

劉鶴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把實施擴大內(nei) 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這是黨(dang) 中央基於(yu) 國內(nei) 外發展環境變化和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使命任務提出的重大戰略舉(ju) 措,對於(yu) 今後一個(ge) 時期有效發揮大國經濟優(you) 勢、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具有重要意義(yi) 。要深刻理解這一決(jue) 策部署的曆史邏輯、時代背景和實踐要求,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邁上新的台階。

  一、把實施擴大內(nei) 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的曆史邏輯和時代背景

  供給和需求是經濟發展的一體(ti) 兩(liang) 麵,兩(liang) 者之間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解決(jue) 供求失衡問題要找準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麵,科學把握兩(liang) 者關(guan) 係,提出適應時代要求的發展思路,以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

  (一)實施擴大內(nei) 需戰略是應對外部衝(chong) 擊、穩定經濟運行的有效途徑。社會(hui) 總需求由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出口需求構成,其中消費和投資為(wei) 內(nei) 需,出口為(wei) 外需。1998年,亞(ya) 洲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較大衝(chong) 擊,外需急劇收縮,黨(dang) 中央提出“立足擴大國內(nei) 需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發行長期建設國債(zhai) 、連續下調基準利率等,穩定了經濟增長。2008年,針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chong) 擊,黨(dang) 中央提出“把擴大內(nei) 需作為(wei) 保增長的根本途徑”,出台以大規模增加政府投資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一攬子計劃,穩定了市場預期,使經濟迅速觸底反彈。2020年以來,麵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嚴(yan) 重衝(chong) 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圍繞擴大內(nei) 需深化改革,加快培育完整內(nei) 需體(ti) 係”。我國加快實施重大項目工程,積極穩定居民消費和企業(ye) 投資,保持了經濟穩定發展。從(cong) 長期視角看,全球經濟再平衡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演變的邏輯主線。中國堅持實施擴大內(nei) 需戰略,不僅(jin) 實現了自身經濟穩定和轉型發展,而且為(wei) 世界經濟再平衡和穩定增長作出了巨大貢獻。

  (二)推動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治本之策。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麵臨(lin) “三期疊加”的複雜局麵,前期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不可避免產(chan) 生產(chan) 能過剩、債(zhai) 務累積、成本上升等問題,人口、勞動力、技術、全要素生產(chan) 率等影響長期發展的供給側(ce) 要素發生深刻變化,經濟運行主要矛盾從(cong) 總需求不足轉變為(wei) 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矛盾的主要方麵轉到供給側(ce) 。2015年,黨(dang) 中央提出實施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明確去產(chan) 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通過大力推動“破、立、降”,使供需結構失衡得到矯正,通貨緊縮趨向得到遏製,不僅(jin) 提振了我國經濟增長,也促進了全球經濟複蘇。2018年,黨(dang) 中央進一步提出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要求更多采取改革辦法,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著力增強微觀主體(ti) 活力,提升產(chan) 業(ye) 鏈水平,推動金融和實體(ti) 經濟、房地產(chan) 和實體(ti) 經濟等深層次關(guan) 係調整優(you) 化。通過持續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我國供給體(ti) 係質量和效率明顯提升,發展新動能加快成長,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高。

  (三)把實施擴大內(nei) 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是積極應對國內(nei) 外環境變化、增強發展主動性的長久之策。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紀疫情影響深遠,世界經濟複蘇乏力,通脹水平居高不下,主要發達經濟體(ti) 大幅調整宏觀政策,國際需求可能進一步波動收縮。全球產(chan) 業(ye) 分工體(ti) 係和區域布局正在發生廣泛深刻調整,能源資源等供應穩定性下降,全球經濟原有供需循環受到幹擾甚至被阻斷。特別是某些國家不顧國際關(guan) 係準則和經貿規則,試圖通過脫鉤斷鏈、打壓企業(ye) 等方式極限施壓,阻礙我國經濟發展和結構升級,對全球總供需平衡產(chan) 生重大衝(chong) 擊。從(cong) 國內(nei) 看,近來我國經濟麵臨(lin) 需求收縮、供給衝(chong) 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一些領域風險因素上升,人口老齡化加速,勞動力、土地等傳(chuan) 統優(you) 勢弱化,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強,全要素生產(chan) 率提高受到製約,亟待從(cong) 供需兩(liang) 端發力,既擴大有效需求,又推動生產(chan) 函數變革調整,塑造新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針對這種新形勢,2020年以來黨(dang) 中央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把發展的基點牢牢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礎上。這就要求我們(men) 統籌謀劃擴大內(nei) 需和優(you) 化供給,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you) 勢,提升供給體(ti) 係對國內(nei) 需求適配性,打通經濟循環卡點堵點,推動供需良性互動,在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為(wei) 世界經濟注入新動力。

  (四)把實施擴大內(nei) 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實踐要求。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鮮明提出,從(cong) 現在起,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這賦予了把兩(liang) 者有機結合起來新的曆史特點和實踐要求。我國已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大部分領域“有沒有”的問題基本解決(jue) ,“好不好”的問題更加突出,需要通過高質量發展解決(jue) 我國社會(hui) 主要矛盾。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於(yu) 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要遵循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要牢牢把握發展這個(ge) 黨(dang) 執政興(xing) 國的第一要務,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有效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you) 勢,實施好擴大內(nei) 需戰略,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更好實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

  二、把實施擴大內(nei) 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需要把握的重大原則要求

  擴大內(nei) 需和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都是戰略舉(ju) 措,在推動兩(liang) 者有機結合過程中必須把握好以下重大問題。

  (一)推動兩(liang) 者有機結合必須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wei) 主題。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是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高質量發展是解決(jue) 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體(ti) 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擴大的內(nei) 需必須是有效需求,是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個(ge) 性化、多樣化、不斷升級的需求,是有合理回報的投資、有收入依托的消費、有本金和債(zhai) 務約束的需求,是可持續的需求。財政和貨幣政策要在有效需求不足、市場預期不穩時出手,做到適時適度、精準施策,不能搞大水漫灌。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必須在提高供給體(ti) 係質量和效率上做文章,提升供給結構對有效需求的適配性,不能形成不符合發展方向和市場需求的落後產(chan) 能和產(chan) 品,造成社會(hui) 資源和財富浪費。把實施擴大內(nei) 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就是要把兩(liang) 者統一到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上來,在推動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中,釋放兩(liang) 者有機結合新的巨大潛力;在加快構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形成兩(liang) 者有機結合新的戰略方向,推動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給、消費和投資、內(nei) 需和外需、自立自強和開放合作良性互動和高水平動態平衡。

  (二)推動兩(liang) 者有機結合必須堅持以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為(wei) 主線。經濟發展最終靠供給推動,從(cong) 長期看是供給創造需求。發展永無止境,供給端質量提升和結構升級也永無止境。當前和今後一個(ge) 時期,製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供給和需求兩(liang) 側(ce) 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麵在供給側(ce) ,表現在供給存在卡點、堵點、脆弱點,供給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堅持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就是要發揮創新第一動力作用,持續推動科技創新、製度創新,著力突破供給約束堵點,以自主可控、優(you) 質有效的供給滿足和創造需求。一是在對外依賴度高、短期難以有外部替代來源,可能會(hui) 出現斷供斷鏈的領域,要加快補短板。二是在有需求但未得到有效滿足的領域,如優(you) 質品牌商品,育幼養(yang) 老、健康文化等高品質、多樣化生活性服務業(ye) ,研發設計、會(hui) 計審計等高端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綠色生態產(chan) 品等,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盡快優(you) 化供給結構。三是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大趨勢,推動新產(chan) 業(ye) 、新技術、新產(chan) 品、新業(ye) 態發展,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形成經濟發展不竭動力。

  (三)推動兩(liang) 者有機結合必須堅持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you) 勢。我國有14億(yi) 多人口,4億(yi) 多人的中等收入群體(ti) ,正在邁向高收入國家行列,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新型工業(ye) 化和城鎮化持續推進,是世界上最有潛力的超大規模市場。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的製造業(ye) 體(ti) 係,220多種工業(ye) 產(chan) 品產(chan) 量位居世界首位,在全球產(chan) 業(ye) 分工體(ti) 係和供應鏈體(ti) 係中占據舉(ju) 足輕重的地位,擁有支撐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的強大供給能力。市場範圍決(jue) 定分工廣度和深度。市場是全球最稀缺的資源。超大規模的國內(nei) 市場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顯著的規模經濟優(you) 勢、創新發展優(you) 勢和抗衝(chong) 擊能力優(you) 勢。堅持牢牢把握擴大內(nei) 需這個(ge) 戰略基點,就是要充分用好超大規模市場這個(ge) 寶貴的戰略資源,為(wei) 市場主體(ti) 營造長期穩定的良好發展預期,在高質量發展中推動共同富裕,擴大中等收入群體(ti) ,提升市場自主支出意願和能力,以規模擴大、結構升級的內(nei) 需牽引和催生優(you) 質供給。

  (四)推動兩(liang) 者有機結合必須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穩中求進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穩”是主基調、是基本盤,要穩住宏觀經濟大局,穩住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完整性,穩住能源等初級產(chan) 品供給,為(wei) 積極進取奠定基礎,為(wei) 應對複雜局麵和各種挑戰增強底氣;“進”是積極進取、有所作為(wei) ,要在深化改革、優(you) 化要素配置、推進結構調整上邁出更大步伐。要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從(cong) 供需兩(liang) 端著手深化改革。一方麵,供給結構調整本質上是改革問題,要在優(you) 化發展環境、打破壟斷、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等方麵發力,破除製約供給端自我調整的體(ti) 製機製障礙,保護和激發微觀主體(ti) 活力,推進供給結構調整。另一方麵,要加強需求側(ce) 管理,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ye) ,完善分配製度,健全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深化投融資體(ti) 製改革,充分釋放消費和投資需求,使建設超大規模市場成為(wei) 一個(ge) 可持續的曆史過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戰略上要堅持穩中求進,搞好頂層設計,把握好節奏和力度,久久為(wei) 功。戰術上要抓落實幹實事,注重實效,步步為(wei) 營,一仗接著一仗打。”推動兩(liang) 者有機結合,要求我們(men) 長短結合、穩紮穩打,既做好長遠戰略謀劃,又落實落細各項具體(ti) 部署。

  (五)推動兩(liang) 者有機結合必須堅持係統觀念和底線思維。係統觀念和底線思維是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所包含的科學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民經濟從(cong) 時間和空間上是一個(ge) 完整、連續的整體(ti) ,是一個(ge) 相互聯係、運動不息的複雜係統。分析和解決(jue) 經濟問題,必須堅持係統觀念,全麵、聯係、動態地看問題,避免片麵、割裂、靜止的形而上學觀點。需求和供給都是對經濟運行過程的理論抽象,是分析和解決(jue) 經濟問題的重要概念。但現實的經濟運行是生產(chan) 、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的連續循環過程,經濟政策要著眼全局和整體(ti) 進行設計,實現擴大內(nei) 需和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提高發展質量、動力、活力。麵對複雜嚴(yan) 峻的發展環境,必須統籌發展和安全,強化底線思維、極限思維,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有效防範各類風險挑戰。

  三、把實施擴大內(nei) 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的主要任務

  未來5年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guan) 鍵時期,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堅持以經濟建設為(wei) 中心,堅持深化改革開放,找準實施擴大內(nei) 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有機結合點,係統有力精準施策,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增強國內(nei) 大循環內(nei) 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

  (一)著力推動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you) 勢,既可穩固和擴大國內(nei) 循環基本盤,又能撬動和帶動國際循環。要有效挖掘內(nei) 需潛力,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破除妨礙國內(nei) 大循環的各種障礙,尤其要重視在極端情況下,實現中等水平可循環。要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發揮好開放對拓展循環空間的作用,深度參與(yu) 全球產(chan) 業(ye) 分工和合作,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guan) 係,與(yu) 外部世界良性互動。繼續擴大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吸引全球資金、技術、人才等優(you) 質要素和產(chan) 品,打破外部對我國的圍堵打壓。要發揮我國產(chan) 業(ye) 配套能力強、部分產(chan) 業(ye) 國際領先的優(you) 勢,積極參與(yu) 推動全球和區域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優(you) 化布局,建立更為(wei) 緊密的經濟聯係。要穩步擴大規則、規製、管理、標準等製度型開放,在統籌好開放與(yu) 安全的前提下,進一步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鞏固拓展多雙邊經貿關(guan) 係,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

  (二)著力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經濟運行會(hui) 有周期波動,但要避免大起大落。在一個(ge) 較長的曆史時期內(nei) ,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和持續增長,對於(yu)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具有重要基礎性作用。要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做好宏觀政策跨周期設計和逆周期調節。要加強預期管理,提高宏觀政策透明度、公信力和專(zhuan) 業(ye) 化水平,努力走在市場曲線前麵。要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加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配合,著力擴大內(nei) 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you) 化供給結構的關(guan) 鍵作用,持續釋放現代化建設蘊藏的巨大消費和投資潛力。

  (三)著力增強微觀主體(ti) 活力。中國經濟正在經曆的結構性變革是一個(ge) 複雜的市場化探索和試錯過程,其韌性得以增強、效能得以提高,必須弘揚企業(ye) 家精神,激發企業(ye) 活力、創造力。要堅持和完善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經濟製度,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you) 化和結構調整,提升企業(ye) 核心競爭(zheng) 力。優(you) 化民營企業(ye) 發展環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要建設高標準市場體(ti) 係,完善產(chan) 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zheng) 、社會(hui) 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製度。要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ye) 製度,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ye) 。要為(wei) 資本設置好“紅綠燈”,依法規範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

  (四)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chan) 率。全要素生產(chan) 率是要素投入轉化為(wei) 產(chan) 出的總體(ti) 效率,決(jue) 定著經濟內(nei) 涵型發展程度和潛在增長率高低,本質是技術、人才等要素質量和資源配置效率。要堅持教育優(you) 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堅決(jue) 打贏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要提高教育質量,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you) 勢學科。要完善人才戰略布局,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形成人才國際競爭(zheng) 的比較優(you) 勢。要強化企業(ye) 科技創新主體(ti) 地位,支持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發展。針對人口變化中長期新趨勢,優(you) 化人口發展戰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體(ti) 係。針對金融結構性重組迫切要求,深化金融體(ti) 製改革,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五)著力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麵對某些國家對我國脫鉤斷鏈企圖,要在關(guan) 係安全發展的領域加快補齊短板,特別是要補齊基礎軟件、核心硬件、基礎原材料等突出短板,提升自主知識產(chan) 權和替代接續能力,確保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暢通。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ti) 經濟上,鞏固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領先地位,推動製造業(ye) 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構建優(you) 質高效的服務業(ye) 新體(ti) 係,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構建一批新的增長引擎。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是重要的國際公共產(chan) 品,我們(men) 願與(yu) 各國一道維護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

  (六)著力推進城鄉(xiang) 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現代化建設進程必然伴隨著城鄉(xiang) 區域結構的深刻調整和國土空間格局的巨大變化,這是釋放巨大需求、創造巨大供給的過程。要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ti) 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you) 化重大生產(chan) 力布局,構建優(you) 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ti) 係。要以城市群、都市圈為(wei) 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順應經濟發展客觀規律,促進各類要素向優(you) 勢地區集聚。要統籌鄉(xiang) 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ye) 和美鄉(xiang) 村。要加快建立多主體(ti) 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ju) 的住房製度。

  (七)著力防範化解係統性風險。經濟金融領域重大風險根源在於(yu) 供給和需求之間的嚴(yan) 重失衡錯位、循環不暢,防範化解風險是擴大內(nei) 需戰略和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有機結合點。防範化解風險需要標本兼治。要加強宏觀調控特別是需求側(ce) 管理,抓住主要風險點加大流動性注入和預期管理,處理好防範係統性風險和道德風險的關(guan) 係。與(yu) 此同時,要推進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提升治理能力,優(you) 化金融體(ti) 係功能,改善資本和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科技、產(chan) 業(ye) 、金融良性循環,達到更高水平的供求平衡,使防範化解係統性風險建立在強勁健康的經濟基本麵之上。

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專(zhuan) 題網站

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專(zhuan) 題網站

發布時間:2022年11月04日 07:08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許建文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