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代表風采丨柯曉賓:躬耕毫厘之間 守護中國高鐵“神經元”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清晨,換上整潔的灰色工服,穿過“風淋房”除塵,來到工位拿起扁嘴鉗,調整繼電器上每個(ge) 微小零件……這是繼電器調試員柯曉賓日複一日的工作內(nei) 容。

  39歲的柯曉賓,是有著19年繼電器調試經驗的“工匠”,中國鐵路通信信號集團西安工業(ye) 集團沈陽鐵路信號有限責任公司電器中心調整三班班長。她調試的繼電器,是中國高鐵控製係統中的一種重要零部件。19年前,她走出校園來到公司上班,開始和這個(ge) 零部件打起了交道,從(cong) 事這個(ge) 常人看起來有些枯燥的工作。

  一手拿著繼電器,一手握著扁嘴鉗,工作起來一坐就是一天。柯曉賓拿起繼電器對記者說:“這繼電器上一共8組接點,24個(ge) 觸片,我們(men) 工作中很多接點間距的誤差需要控製在0.05至0.1毫米之間;調整觸片力度在200毫牛左右。”柯曉賓打了一個(ge) 比方,“扯斷一根頭發絲(si) 力度大約是1800毫牛。”

  幹一行、愛一行,躬耕在“毫厘之間”,在柯曉賓看來,這項精細而又看似枯燥的工作十分重要。“可別小看了繼電器,它可是中國高鐵控製係統中的重要器件。”

  回憶起剛接觸繼電器時,柯曉賓說沒少吃苦。每天重複一樣的動作,忍受著一次次檢測被退回的打擊。剛工作時,一次內(nei) 部考試,得了倒數第二。“一台都沒檢測通過,手被鉗子磨出了水泡,調著調著就哭了。”柯曉賓說,“那時心裏也打過退堂鼓,但沒有放棄,一路堅持走了過來。”

  練就本領的路上,沒有捷徑,隻有坐冷板凳、下苦功夫。

  按照當年的生產(chan) 任務,每人通常調試二三十台,柯曉賓給自己定了高標準完成40台的目標。每天一早提前到崗,晚上什麽(me) 時候做完什麽(me) 時候走。經過長時間訓練和工作,她的食指比另外幾個(ge) 手指要粗很多,手指有些變形。經過日複一日的積累,僅(jin) 半年時間,柯曉賓就成為(wei) 同期第一個(ge) 上線、獨立生產(chan) 的信號調整工,崗位上數一數二的能手。

  近幾年來,她先後獲得“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勞動模範”等稱號,並在2017年當選為(wei) 黨(dang) 的十九大代表,今年當選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

  柯曉賓工作的這些年,見證了中國高鐵的飛速發展。她所在的沈信公司生產(chan) 的鐵路信號繼電器,以每年60萬(wan) 台的產(chan) 量,保障了大量中國鐵路市場需求。

  “一想到我調試的繼電器,能用到中國高鐵的控製係統上,就感到很興(xing) 奮。”柯曉賓說,正是中國高鐵的發展,才給她的職業(ye) 帶來了空前的機遇。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柯曉賓深知工匠精神需要傳(chuan) 承和培育,她也將練就的本領毫無保留地傳(chuan) 授給年輕同事,帶動大家共同成長。近年來,她先後帶出50名徒弟,培養(yang) 的青年職工中已經湧現出全國技術能手3人、中央企業(ye) 技術能手7人。

  2017年,柯曉賓帶領16名職工組成了柯曉賓創新工作室。到目前,工作室攻克生產(chan) 疑難問題項目29個(ge) ,取得創新成果43項,申請國家專(zhuan) 利8項。

  “趕上中國高鐵飛速發展的時代,能在自己的崗位上,為(wei) 中國高鐵盡一份力,我感到特別榮幸。我不光要把自己的本領練就得更加嫻熟,還要傳(chuan) 遞給更多人,用汗水和努力建功新時代。”柯曉賓說。

(內(nei) 容整理自央視、新華社)

發布時間:2022年10月13日 20:24 來源:ky体育中心 編輯:徐瑤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