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hui) 議能否順利召開與(yu) 會(hui) 務工作息息相關(guan) ,會(hui) 務工作是否嚴(yan) 謹、務實、高效也反映工作作風是否紮實。在會(hui) 務工作實踐中,應力戒幾種錯誤思維。
想當然
在會(hui) 務工作中,如果不了解客觀實際,僅(jin) 憑“想當然”來處理問題,就會(hui) 錯漏不斷。比如,會(hui) 標掛好後,作為(wei) 會(hui) 務組的工作人員不能隻聽別人描繪而“想當然”認為(wei) 會(hui) 標問題已經落實到位,而要及時到場進行檢查,對會(hui) 標的內(nei) 容、字體(ti) 、顏色、位置、光線等檢查核對。這雖隻是會(hui) 務工作中很小的一個(ge) 環節,但如果沒有落實好,出現內(nei) 容錯誤、顏色偏差等情況,會(hui) 議效果就會(hui) 受到嚴(yan) 重影響。
會(hui) 務工作無小事,需要會(hui) 務工作人員慎之又慎抓落實,像掛會(hui) 標這樣的環節需要現場檢查過、親(qin) 自試驗過、反複核準過才能算落實到位。
差不多
“這個(ge) 會(hui) 議通知發出去了嗎,都發給應參會(hui) 人員了嗎?”“差不多吧!”;“這個(ge) 會(hui) 場能坐100人嗎?”“差不多吧!”;“主席台的話筒聲音可以覆蓋全場嗎?”“差不多吧!”;“上台發言人員都知道自己的位置吧?”“差不多吧!”……
這是我們(men) 在實際工作中常常會(hui) 聽到的對話,殊不知,一句“差不多”恰恰可能是“差很多”“差太多”。
會(hui) 議通知的“差不多”,可能會(hui) 遺漏重要參會(hui) 人員;會(hui) 場座席的“差不多”,可能導致來參會(hui) 的人無處可坐;話筒聲音的“差不多”,可能導致有些參會(hui) 人員聽不清領導講話;發言位置的“差不多”,可能導致發言人員上台後無所適從(cong) 。
這些窘況都是“差不多”造成的。同“想當然”一樣,“差不多”也是會(hui) 務工作的“攔路虎”。“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謬以千裏。”會(hui) 務籌備工作就是會(hui) 議的開始,“慎始”就不能差“毫厘”,要緊緊抓住每一個(ge) 環節、每一處細節,使之一一得到落實,保證會(hui) 議順利進行。
超自信
黨(dang) 政機關(guan) 召開的重要會(hui) 議往往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全局性、指導性,通常會(hui) 成立會(hui) 務組或秘書(shu) 組,組內(nei) 成員根據分工既要各負其責,又要協同推進。在這一過程中,切忌個(ge) 人英雄主義(yi) ,要經常懷揣一點“不自信”,加強團隊協作。
比如,在會(hui) 議服務保障中,經常需要撰寫(xie) 大量的文字材料,如會(hui) 議方案、主持詞、講話稿、新聞稿、座次圖等,專(zhuan) 門負責文字材料的工作人員要耐心細致起草、校對,同時還可以多請周圍的領導、同事一起幫忙審核文字材料,萬(wan) 不可因為(wei) 業(ye) 務能力突出而盲目自信。
得過且過
得過且過在工作上表現為(wei) 不負責任,敷衍了事。在會(hui) 務工作中,主要表現為(wei) :明明布置了十分工作,做到七分就認為(wei) 萬(wan) 事大吉;明明對事情還有疑問,卻僥(jiao) 幸認為(wei) “應該不會(hui) 有問題”而不再過問、不再落實;明明可以當天完工,偏偏要拖到第二天。這樣做的結果可想而知,想糊弄過關(guan) ,偏偏哪道關(guan) 也過不去。
要根治“得過且過”,就要抓住三個(ge) “不放過”:
一是落實不達標不放過。說了就要做到,布置了就要完成,工作開始前要對標準和時限了如指掌,工作開始後就要不打折扣、不搞變通、不壞規矩,確保完全達標。
二是心存疑問不放過。每一次疑問,往往就是直覺在提醒我們(men) 這項工作可能還有漏洞,隱患還沒有徹底排除,這時就要抓住疑問深挖細查、刨根問底,直到所有疑問圓滿解決(jue) 。
三是按照工作進度有序推進,做到今日事今日畢,不可無故拖延工作,要為(wei) 後期領導整體(ti) 審核把關(guan) 、調整變更等打出提前量。
本本主義(yi)
會(hui) 務工作有其固有規律可循,很多相同類型的會(hui) 議也有大致的模式,前人對會(hui) 議的設計、方式、程序等一些基本問題的概括總結,能夠為(wei) 我們(men) 提供很好的參考和指導,但不能簡單地認為(wei) “每個(ge) 會(hui) 都可以這樣開了”。
每一次會(hui) 議的召開都有其實際情況。比如,主要內(nei) 容相同的會(hui) 議,可能今年的主題跟去年不一樣;主題一樣,可能出席人員的範圍不一樣;出席人員的範圍一樣,可能會(hui) 議的形式不一樣。
麵對時間、地點、人員、主題、規模等變量,開展會(hui) 務工作就不能抱著“本本”刻舟求劍,要善於(yu) 把從(cong) “本本”上獲得的基本經驗靈活運用到實踐中,因時而動、適時而行、識變應變,了解新情況,解決(jue) 新問題,確保會(hui) 務工作圓滿完成。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