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車行進在廣西蒼梧縣六堡鎮的山路上,茶香撲鼻,馥鬱芬芳。正是采收秋茶的時節,六堡鎮山坪村的祝雪蘭(lan) 家裏,村民們(men) 陸續送來采摘好的茶葉。
“正好11斤。”稱重、登記,祝雪蘭(lan) 把村民送來的茶葉一一記錄在冊(ce) 。
祝雪蘭(lan) 是山坪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也是六堡茶製作技藝自治區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經過她統一炒製的六堡茶,因成熟穩定的品質受到市場歡迎。
祝雪蘭(lan) 在廣西蒼梧縣六堡鎮山坪村采茶(2022年9月22日攝)。
“我從(cong) 小就看著外公外婆製作六堡茶,殺青、揉撚、幹燥,每一個(ge) 步驟都要很細致,做出來的茶才又香又耐泡。”祝雪蘭(lan) 說。
以“紅、濃、陳、醇”及獨特的檳榔香聞名的六堡茶因產(chan) 地得名,“茶船古道”舟來楫往的盛況至今為(wei) 人津津樂(le) 道。坐落在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坪村,有著種植六堡茶的天然優(you) 勢。然而,曾經的山坪村並沒有因茶而興(xing) 。山多地少的自然條件成為(wei) 天然的掣肘,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山坪村一度成了自治區級貧困村。
2008年,祝雪蘭(lan) 當選為(wei) 山坪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立誌要尋找一條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脫貧致富的道路。
“第一件事,我想到的就是修路。”祝雪蘭(lan) 說,有了路,產(chan) 業(ye) 才能發展。經過多方協調,她爭(zheng) 取到修路的項目資金,一條水泥路修到了村民的家門口。此後十幾年,修路、架電網,種茶、種八角,祝雪蘭(lan) 一步一個(ge) 腳印地打開了這個(ge) 封閉的小山村。
如何讓通村水泥路變成“致富路”?祝雪蘭(lan) 與(yu) 鄉(xiang) 親(qin) 們(men) 商量決(jue) 定,還是要做“茶文章”。
傳(chuan) 承千年的六堡茶,有一套高標準的製作工藝。但山坪村各家各戶的製作工藝卻並不統一,茶葉質量參差不齊。一套好的製茶工藝,往往是鎮上一些家庭秘而不宣的致富“絕招”。
出生在“製茶世家”的祝雪蘭(lan) 從(cong) 小就浸在茶香裏。看著村裏漫山遍野的茶樹,她決(jue) 定公開家裏的製茶技藝。
“祖傳(chuan) 的手藝怎麽(me) 能傳(chuan) 給外人?”想法初提出,便遭到家人反對,但祝雪蘭(lan) 有屬於(yu) 自己的堅持。
“產(chan) 業(ye) 要發展,單打獨鬥當然比不上抱團發展,隻有打出自己的品牌,才能真的把產(chan) 業(ye) 做好。”祝雪蘭(lan) 說。其實,理性考量之餘(yu) ,她還有著一份感性的熱忱,“作為(wei) 一名黨(dang) 員,我要永遠記得入黨(dang) 時的初心。製茶是好路子,不把手藝傳(chuan) 給大家,我們(men) 村怎麽(me) 走出這六堡大山?”
自家炒茶的小平房成了“教室”,祝雪蘭(lan) 辦起了“茶園講堂”。山坪村和鄰近村鎮的民眾(zhong) 都慕名前來討教,近千名茶產(chan) 業(ye) 從(cong) 業(ye) 者掌握了傳(chuan) 統製茶工藝,村落裏六堡茶的茶香愈發醇厚。
山坪村六堡茶製茶技藝從(cong) 此逐步推廣開來,村民種茶、製茶的積極性高了,增收致富的能力也增強了。2016年,山坪村成功脫貧。成熟茶園從(cong) 10年前的300畝(mu) 擴大到如今的2600多畝(mu) 。2021年底村民年人均收入達2.1萬(wan) 元,村級集體(ti) 經濟收入達到13.8萬(wan) 元。
“這10年,山坪村一點一滴的變化我都看在眼裏。”祝雪蘭(lan) 說,看著翠綠的茶山,她準備把茶文化、瑤族文化和旅遊產(chan) 業(ye) 結合發展,開發“茶文旅”的新路子。
帶領著山坪村不斷孕育振興(xing) 動能,祝雪蘭(lan) 先後被評為(wei) 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ge) 人、全國優(you) 秀黨(dang) 務工作者……2022年,祝雪蘭(lan) 當選為(wei) 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
“這是一份榮譽,也是一份壓力,是對我十幾年來踐行初心的一份肯定。我要守著我的初心,繼續做好‘茶文章’,帶著山坪村繼續前進。”祝雪蘭(lan) 說。
(內(nei) 容整理自央視、新華社)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