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大米釀成米酒,剩餘(yu) 的酒糟做成黑豬飼料,黑豬排泄的糞便堆肥給桃樹,散養(yang) 的雞鴨穿梭在樹蔭下,啄食墜落的果實,雞糞、鴨糞同樣化作肥料……
這個(ge) 家庭農(nong) 場生態“小循環”,是江蘇省句容市天王鎮戴莊有機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研究員趙亞(ya) 夫帶領當地農(nong) 民就生態農(nong) 業(ye) 進行的新探索。
“我們(men) 戴莊的有機稻田裏已連續16年不施化肥、不打農(nong) 藥了。”趙亞(ya) 夫告訴記者,倡導有機循環種養(yang) 、實施農(nong) 業(ye) 生態修複,這是他帶領戴莊村農(nong) 民,蹚出來的一條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之路。
很難想象,如今踐行先進生態農(nong) 業(ye) 理念的戴莊村,卻是昔日茅山革命老區丘陵腹地的“窮山村”。2002年,從(cong) 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趙亞(ya) 夫,執意來這裏推廣農(nong) 技。彼時戴莊村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還達不到鎮江市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他當時到戴莊來,說發展有機農(nong) 業(ye) ,桃子種出來能賣五塊錢一斤。老百姓聽到之後說‘那個(ge) 老頭子瞎講,我們(men) 的桃子一塊錢賣三斤,你五塊錢一斤,不是天方夜譚嗎?’”句容市天王鎮戴莊村黨(dang) 委原書(shu) 記李家斌回憶起趙亞(ya) 夫剛到村裏想打開局麵時的艱難處境。
趙亞(ya) 夫沒有辯駁,默默帶著農(nong) 科所的專(zhuan) 家在流轉的175畝(mu) 崗坡地建起示範園,教農(nong) 民技術,還付農(nong) 民工資。不久,“天方夜譚”變為(wei) 現實。憑著有機水稻及水蜜桃、葡萄、無花果等高經濟附加值的水果種植,畝(mu) 產(chan) 收入比常規栽培提高了四到五倍。
趙亞(ya) 夫不僅(jin) 帶來了優(you) 良品種、農(nong) 技經驗,還牽頭成立了合作社。農(nong) 民抗風險能力提高了,市場消息靈敏了,腰包也鼓起來了。“要致富、找亞(ya) 夫,找到亞(ya) 夫準能富”的順口溜越傳(chuan) 越遠。
“他這麽(me) 大年紀了,歇歇不好?又有退休金,在家享享清福,何苦在稻田裏爬來爬去,在果林裏汗流浹背?”戴莊村農(nong) 民彭玉洪說,平日經常接受手把手指導,令他不解的是,趙亞(ya) 夫為(wei) 啥總是幹勁這麽(me) 足?
幾十年如一日,“做給農(nong) 民看、帶著農(nong) 民幹、幫助農(nong) 民銷、實現農(nong) 民富”,在人們(men) 的眼中,趙亞(ya) 夫儼(yan) 然是熱心的農(nong) 業(ye) “萬(wan) 事通”,有困難都可以隨時打電話找他。
村民們(men) 時常會(hui) 看到,趙亞(ya) 夫戴著厚厚的眼鏡,弓背彎腰走在田野裏,時而俯身查看作物長勢,時而直起身來眺望遠方,若有所思。“作為(wei) 一個(ge) 農(nong) 業(ye) 科技工作者,他一年365天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深入田間地頭,急農(nong) 民所急,想農(nong) 民所想。”句容市天王鎮戴莊村黨(dang) 委書(shu) 記姚偉(wei) 超說。
昔日的低產(chan) 土地上,如今種出高產(chan) 有機稻。2021年,句容市戴莊村的越光有機再生稻規模化種植獲得成功,不使用任何農(nong) 藥化肥,每年收兩(liang) 季,年畝(mu) 產(chan) 量提高到1000斤。
在趙亞(ya) 夫帶領下,2021年,戴莊村年人均收入已達3.75萬(wan) 元。如今,生態農(nong) 業(ye) 已成為(wei) “戴莊經驗”的重要內(nei) 容,“戴莊經驗”也正在因地製宜地向全省推廣。
不久前,趙亞(ya) 夫當選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在戴莊村村民們(men) 看來,他的當選是眾(zhong) 望所歸,也是大家對他紮根農(nong) 村、服務農(nong) 民的認可。
“把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農(nong) 民家。為(wei) 農(nong) 業(ye) 現代化、讓農(nong) 民過上更幸福的生活作出自己新的貢獻。”趙亞(ya) 夫說,自己一輩子沒有離開過農(nong) 村,以後要把更多更好的成績寫(xie) 在更廣闊的土地上。
(內(nei) 容整理自央視、新華社)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