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落的短發、得體(ti) 的套裝,交談時柔和淡定,眼前的於(yu) 吉紅給人幹練的印象。為(wei) 學生指導實驗、修改論文、授課,和團隊成員討論項目進展,主持和參加學術會(hui) 議,作為(wei) 國際學術期刊的編輯處理稿件……對於(yu) 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化學學院教授於(yu) 吉紅而言,每天從(cong) 早到晚忙碌工作,是一種常態。
於(yu) 吉紅在實驗室內(nei) 做實驗(2022年8月16日攝)。
“我一直從(cong) 事分子篩納米孔材料的研究。分子篩是用來篩分不同分子的材料,被廣泛應用於(yu) 工業(ye) 催化、吸附分離和離子交換等領域。”於(yu) 吉紅說。30餘(yu) 年來,她潛心研究,不斷創新,在分子篩材料的創製及其基礎應用研究中取得一係列突破性成果,產(chan) 生重要國際學術影響,推動了我國分子篩科學研究的進步和發展。
在科研這條道路上,從(cong) 不會(hui) 一帆風順,於(yu) 吉紅也經曆過許多艱辛。20世紀90年代,隨著各類新生材料崛起,分子篩這個(ge) 傳(chuan) 統研究領域一度處於(yu) 瓶頸低穀期。於(yu) 吉紅堅定選擇了功能材料的分子工程學這一極具挑戰性的研究方向,致力於(yu) 分子篩材料的定向合成。不少人都勸她改換熱點方向,否則很難出成果,但於(yu) 吉紅一直堅守。
為(wei) 了實現分子篩的定向合成,她帶領團隊下苦功夫,通過查閱海量文獻在國際上率先創建了分子篩合成數據庫。在此基礎上,她在國際上較早地提出以理論模擬、數據挖掘和高通量實驗相結合指導分子篩定向合成的策略,實現了我國在分子篩新拓撲結構類型創製方麵零的突破。2016年,她帶領團隊又在國際上首次發現羥基自由基加速分子篩成核的晶化機製,為(wei) 分子篩材料的高效及綠色合成開辟新路徑。
盡管已經取得很多成就,於(yu) 吉紅沒有停下繼續求索的腳步。她身體(ti) 力行地告訴學生們(men) ,不能為(wei) 追逐熱點而跟風,隻要自己有強壯的根基,並通過不斷的學科交叉,就能催生出新的原創性成果。“我們(men) 嚐試通過跨學科交叉研究,突破對分子篩材料的原有認知,將分子篩的應用極大地拓展到儲(chu) 能、光電、傳(chuan) 感等領域。”吉林大學化學學院博士後王天雙說。
“這是我們(men) 研發的全新柔性固態鋰空氣電池,隻有0.33毫米厚,可以隨意彎折,在柔性電子產(chan) 品中具有重要應用前景。”於(yu) 吉紅手拿一張“紙片”,向記者展示。2021年,她帶領團隊首次開發出一種基於(yu) 分子篩薄膜的全新固態電解質材料,該成果發表在《自然》期刊上,有力推動我國在固態金屬空氣電池領域的進步。
勤奮是形容於(yu) 吉紅的又一個(ge) 關(guan) 鍵詞。今年除夕她都在實驗室,邊吃盒飯邊與(yu) 大家討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分子篩基礎科學中心的籌建事項。可無論多忙,學生的事都被她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她每天都和學生討論工作,開啟大家的創新思路。學生們(men) 說,老師在電腦前逐字逐句討論修改論文的身影,讓他們(men) 難忘……迄今,於(yu) 吉紅已培養(yang) 博士70餘(yu) 人,40餘(yu) 人晉升為(wei) 教授或副教授,湧現出一批青年拔尖人才。
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國際純粹與(yu) 應用化學聯合會(hui) 化學化工傑出女性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於(yu) 吉紅獲得了很多榮譽,她常說的一句話是:“我是普通教師、科技工作者,一名共產(chan) 黨(dang) 員。”
繼當選十九大代表之後,今年於(yu) 吉紅又光榮當選二十大代表。“我會(hui) 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堅持‘四個(ge) 麵向’,積極投身科技創新,為(wei) 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於(yu) 吉紅說。
(內(nei) 容選編自央視、新華社)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