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曾說,讀書(shu) “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文稿寫(xie) 作也是一樣的道理,起草一篇出彩的文稿,同樣離不開對材料的“廣搜”“細選”“活用”。
下足詩外功夫“廣搜”
巧婦最怕“無米”,寫(xie) 手最怕“無材”。隻有又多又好地占有材料,以“海量”支撐“質量”,才能遊刃有餘(yu) 寫(xie) 出得意之作。
既廣且博。要拓展材料搜集麵的廣度,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盡可能多地積累政治、經濟、文化、軍(jun) 事、哲學、曆史等各方麵資料,豐(feng) 富“百寶箱”、建好“彈藥庫”。
比如,準備一篇全區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會(hui) 議的領導講話稿,要上看中央領導有什麽(me) 重要講話、重要指示,中央和國家機關(guan) 有什麽(me) 部署要求,下看基層有什麽(me) 亮點經驗、麵臨(lin) 什麽(me) 困難問題、有什麽(me) 需求期盼,內(nei) 看工作是什麽(me) 進展動態、有哪些措施效果,外看相關(guan) 領域專(zhuan) 家學者怎麽(me) 說、其他地區部門怎麽(me) 幹,真正吃透上情、了解下情、知悉內(nei) 情、掌握外情,努力搜齊“全情”、備足“好料”。
又專(zhuan) 又精。蘇軾有言:“不一則不專(zhuan) ,不專(zhuan) 則不能。”材料搜集不僅(jin) 要有“量”,更要注重“質”,體(ti) 現係統性、專(zhuan) 業(ye) 性、針對性。對於(yu) 搜集到的第一手材料,如果不加研究甄別、去粗取精,就會(hui) 雜而無形、多而不精,成為(wei) “無效儲(chu) 備”。特別是在某一領域要寫(xie) 出有分量、有見地的文稿,更需要深入研究分析材料。
比如,我們(men) 建立了業(ye) 務知識“蹲點製度”,通過劃分“責任田”,把各領域工作切塊分工,各個(ge) “蹲點責任人”對應開展係統研究,做到“一領域一研究”,利用“晨學周享月研”方式,定期分享研究成果,確保寫(xie) 作團隊成員之間知識貫通、信息互通,打造術業(ye) 有專(zhuan) 攻的寫(xie) 作“多麵手”。
有條有理。做到“胸中有丘壑”,方可“下筆如有神”。在寫(xie) 作中要廣征博引,必須加強對材料的梳理分類,避免雜亂(luan) 無章、一盤散沙。在基礎工作階段就要舍得花精力去讀材料,通過快讀、略讀將其高效歸類入庫,通過精讀、細讀將重點內(nei) 容、重要觀點等進行標記,這樣查找起來才能快速定位、運用起來才能得心應手。
比如,我們(men) 針對群團工作,分門別類建好基本情況庫、政策理論庫、典型經驗庫、領導金句庫等數據庫,並按照內(nei) 容、時序等進行細化分類,提高搜索的精準性、時效性,確保能夠快速找得到、選得出、用得上。
堅持量體(ti) 裁衣“細選”
一定程度上講,材料選得好,文稿就成功了一半。要善於(yu) 用“火眼金睛”精挑細選出最適合的材料,確保緊貼主題、情況精準、內(nei) 容充實、富有特色。
選“真”材。毛澤東(dong) 同誌講過:“隻要是嚴(yan) 格說理又合乎事實,即實事求是的文章,是站得起來的。”機關(guan) 文稿具有政治性、指導性、權威性,更要堅持去偽(wei) 存真,選取真實可靠的材料,做到準確、嚴(yan) 謹、規範,力求成為(wei) “不易之論”。但凡涉及定性觀點、重要數據、重要表述等,務必做到有出處、有來曆、有依據,經得起檢驗。特別是對存疑的材料,不能怕麻煩,必須進行反複核對,確保無誤後方可選用。
比如,我們(men) 在引用中央領導同誌的重要講話,以及中央相關(guan) 會(hui) 議、文件精神時,都是從(cong) 正式印發的文件或者新華社、《人民日報》等中央主流新聞媒體(ti) 渠道獲取、核對,做到準確無誤、不出偏差。
選“實”材。空洞無物是起草文稿的大忌,要防止寫(xie) 盡千言萬(wan) 語,筆下空無一物。在選材時必須“避虛就實”,見人見物見思想。“避虛”就是要摒棄大話、空話、套話,對於(yu) 不切合主題的材料,即使事例再典型、語句再精彩,也要“忍痛割愛”,做到文無閑筆。“就實”就是要言之有物、有理、有情。
比如,領導的思想火花很多展露在調研考察中,體(ti) 現在會(hui) 議講話脫稿發揮的內(nei) 容裏,我們(men) 緊跟領導、靠前服務,通過現場筆記、錄音整理等,記住精彩觀點、出彩金句、典型事例等,及時進行“再消化”“再加工”,形成領導的“思想觀點庫”,寫(xie) 作選用時就能更加契合領導意圖、凸顯領導風格。
選“新”材。文稿應時而生、合時而著,選用的材料也應該與(yu) 時俱進、推陳出新,“老調重彈”的例子和套話領導不願講,聽眾(zhong) 也不愛聽,選用身邊的、新鮮的、有濃厚生活氣息的材料,才能賦予稿子更強時代感和生命力。在選取素材時,不光要“新鮮”,更要“新穎”。要細心觀察和捕捉新形勢下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從(cong) 別人沒有涉及、沒有發現的新視角、新觀念、新思路來選用素材,增強文稿在立意、形式和內(nei) 容上的新穎性。
比如,我們(men) 引用民間山歌“水在地下流,人在地上愁,禾苗田中旱,吃水貴如油”來形容廣西大石山區惡劣的生產(chan) 生活環境,用“平均每分鍾有2人以上脫貧”來形容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廣西脫貧速度,用“全球每10朵茉莉花就有6朵來自廣西橫州”來形容廣西農(nong) 業(ye) 資源稟賦,等等,這樣的表述形象生動,讓人印象深刻,使文稿更接地氣、更加“筋道”。
善於(yu) 落筆生花“活用”
方法若對,事半功倍。一篇高質量的文稿,從(cong) 來都不是靠東(dong) 拆一句、西剪一段堆砌拚湊出來的。材料如果不能活學活用,即使選材再“新鮮”,用料再“高端”,也隻是生硬地“嫁接”,缺乏和諧流暢的文氣。
善於(yu) 提升理論高度。毛澤東(dong) 同誌指出:“對於(yu) 通過調查而了解到的情況,必須加以研究,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研究很重要,隻有通過研究,才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處理龐雜的素材,不能隻見樹木、不見森林,而是要透過現象的迷霧作深入思考,對現象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裏、去偽(wei) 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開掘出寄於(yu) 事物中的本質來。特別是機關(guan) 文稿,在政治上要站得高、站得穩,必須對收集到的素材下一番“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的功夫,靈活運用黨(dang) 的創新理論,讓文稿有政治高度、思想高度、全局高度、時代高度,釋放強大的感召力引領力。
比如,在起草脫貧攻堅理論文章時,我們(men) 結合調研掌握的情況,把廣西各地各部門報來的材料進行了係統歸納,形成了貧困戶脫貧“八有一超”、貧困村摘帽“十一有一低於(yu) ”、貧困縣退出“九有一低於(yu) ”的脫貧標準,在廣西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善於(yu) 挖掘思想深度。毛澤東(dong) 同誌指出:“要學會(hui) 用材料說明自己的觀點。必須要有材料,但是一定要有明確的觀點去統率這些材料。”特別是在當今信息海量化、閱讀便捷化的時代,需要更加注重從(cong) 浩瀚的信息海洋之中,通過求同、求異、推理等方式,提煉出具有深度的思想觀點,旗幟鮮明地表明讚成什麽(me) 、反對什麽(me) 。
比如,在一次文稿起草中寫(xie) 湘江戰役時,我們(men) 將毛澤東(dong) 之怒、羅榮桓之哭、彭德懷之諷、劉伯承之罵、王稼祥之鼓與(yu) 呼等集中反映出來,得出這是一場偉(wei) 大的覺醒之戰的觀點,體(ti) 現出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勇於(yu) 自我革命的精神,始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主心骨,引起聽者共鳴。
善於(yu) 增加實踐厚度。如果說一篇文章通過材料形成觀點的過程,是“從(cong) 群眾(zhong) 中來”的過程,那麽(me) 把自己的觀點和思想傳(chuan) 達給別人的過程,就是“到群眾(zhong) 中去”的過程。人民日報社曾形象地總結過寫(xie) 作的經驗與(yu) 規律,就是要站在天安門上看問題,站在田埂上找感覺。我們(men) 在文稿寫(xie) 作中必須善於(yu) 從(cong) 老百姓的視角來關(guan) 注政策、觀察社會(hui) 、思考問題,從(cong) 黨(dang) 的大政方針、群眾(zhong) 所想所盼、當地實際情況的契合點上精選出典型材料。
比如,2021年4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視察廣西時提出了“四個(ge) 新”總要求,強調要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展現新作為(wei) 。自治區黨(dang) 委結合實際,把總書(shu) 記重要要求貫徹落實到第十二次黨(dang) 代會(hui) 報告中,提出要把深化與(yu) 東(dong) 盟合作同全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聯動起來,與(yu) 東(dong) 盟共挽,與(yu) 大灣區相融,打通開放發展的“任督二脈”,不斷釋放“海”的潛力、激發“江”的活力、做足“邊”的文章,既講好“普通話”,又講好“廣西話”。這樣,黨(dang) 代會(hui) 報告既接天線,又接地氣。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