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 | 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林占熺:“我願做一株小小的菌草”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頂著烈日,冒著酷暑,站在福建平潭幸福洋鹽堿地一片茂盛的菌草旁,年近八旬的林占熺一臉幸福:“大家請看,這裏是重度鹽堿地,連木麻黃都無法存活,但是菌草卻能穩定生長,特別是采取起壟叢(cong) 栽方式種植的菌草,其長勢旺盛,明顯優(you) 於(yu) 其他栽培方式。”“七一”前夕,這位福建農(nong) 林大學教授、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來到平潭長江澳的菌草基地,向幾十位院士專(zhuan) 家介紹菌草改良鹽堿地和防風固沙生態成效。

   長江澳是平潭最大的風口之一,風大沙猛,導致這片區域種下的植物難以成活。2018年,當地與(yu) 福建農(nong) 林大學合作,篩選“巨菌草”“綠洲一號”“綠洲三號”等多個(ge) 適宜治理風口流沙生態的菌草品種,進行試驗種植。

   “經過4年的試驗,我們(men) 篩選出的‘綠洲一號’菌草,可以在含鹽量9‰以下的鹽堿地種植生長。菌草不僅(jin) 能保持水土和降低土壤的鹽堿度,還能作為(wei) 動物飼草,具有生態和經濟的雙重效益。”林占熺說,在黨(dang) 的生日到來之際,能用新的成績向黨(dang) 組織匯報,“作為(wei) 一個(ge) 老黨(dang) 員,我非常激動,也倍感幸福!”

   “把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寫(xie) 在農(nong) 民的錢袋裏”,是這位被譽為(wei) 世界菌草技術之父、中國扶貧“菌草鼻祖”的老黨(dang) 員始終堅持的科研信念。

   20世紀70年代,林占熺調到福建省三明市真菌研究所工作。那時,國內(nei) 外食用菌和藥用菌人工栽培基本都以林木為(wei) 原料,砍下樹木做成菌棒培育菌類。“鋸一車樹回來種香菇,值不值得?”在工作中,林占熺意識到“菌林矛盾”和隨之可能產(chan) 生的生態問題,“以草代木”的想法從(cong) 他腦海中冒了出來。此後,他克服經費不足、設備落後等困難,廢寢忘食,刻苦攻關(guan) ,曆經幾年的努力,1986年10月,菌草技術終於(yu) 麵世,草本植物也能用作培養(yang) 基種出食用菌。隨後,林占熺的菌草技術屢獲各級發明展覽會(hui) 大獎和專(zhuan) 利獎。

   新技術蘊含著巨大商機,也意味著選擇。林占熺說:“我自己是窮苦農(nong) 民的孩子,深知農(nong) 民的艱辛。作為(wei) 黨(dang) 培養(yang) 的農(nong) 科學者、共產(chan) 黨(dang) 員,我深感自己肩負的責任,應該用自己的新技術去幫助貧困地區群眾(zhong) 擺脫貧困。”

   於(yu) 是,林占熺像菌草一樣深深紮根在大地,一頭紮進基層開展技術推廣。一次去尤溪縣推廣菌草的路上,林占熺出了車禍,斷了兩(liang) 根肋骨。他隻在醫院住了兩(liang) 天,就帶傷(shang) 出現在工作現場。1997年,菌草技術被列為(wei)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項目,林占熺主動帶著六箱菌草,到寧夏十幾個(ge) 縣建立菌草產(chan) 業(ye) 扶貧示範生產(chan) 基地。當地冬天滴水成冰,晝夜溫差大,林占熺擔心影響食用菌生長,便建了半地下室菇棚,利用廢棄的窯洞栽培食用菌。他和工作隊員常常住在菇棚裏,夜間起來檢查菇房的溫度變化。

   多年來,林占熺在寧夏、新疆、陝西、青海、內(nei) 蒙古和西藏等地推廣菌草技術,建設示範推廣基地,推動菌草產(chan) 業(ye) 成為(wei) 當地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取得顯著的經濟、社會(hui) 、生態效益。如今,菌草技術已傳(chuan) 播推廣到全國31個(ge) 省(區、市)的500多個(ge) 縣。

   在林占熺的辦公室裏,擺放著一個(ge) 地球儀(yi) ,上麵標著許多紅五星。“有紅五星的地方,就是我們(men) 菌草技術推廣到的國家和地區,現在總共106個(ge) 。”林占熺說。

   菌草技術既幫助農(nong) 民致富,又保護了生態,在國內(nei) 取得極大成功,也吸引了世界目光。20世紀90年代末,林占熺等中國專(zhuan) 家組成員前往巴布亞(ya) 新幾內(nei) 亞(ya) ,手把手培訓當地民眾(zhong) 學習(xi) 菌草種植,讓他們(men) “一看就懂、一學就會(hui) 、一做就成”。“許多人翻山越嶺走了幾天幾夜趕來學習(xi) 。”林占熺回憶道。如今,菌草技術已為(wei) 保護生態環境、科技扶貧與(yu) 技術援外作出了重要貢獻。

   “隻要還活著,就要做下去。”仍然活躍在科研一線、實踐“前線”的林占熺笑言自己是“80後”。他說:“作為(wei) 共產(chan) 黨(dang) 員,就要為(wei) 人民奮鬥一輩子。”“七一”當天,這位老黨(dang) 員頂著烈日,來到閩西老區龍岩永定區的農(nong) 村,沿著崎嶇的山路,用心調研廢棄礦山的生態修複問題。林占熺說,經過深入調研,目前已有一定的思路,這些廢棄礦山經過菌草的生態修複,不僅(jin) 要完成綠化,還能形成產(chan) 業(ye) 鏈,為(wei) 當地經濟增長提供發展的新動能,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hui) 效益相統一。

   這不,他又將出席2022年福建省大中專(zhuan) 學生誌願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xiang) ”社會(hui) 實踐活動啟動儀(yi) 式。“黨(dang) 的事業(ye) 要繼往開來,菌草事業(ye) 也要一代代傳(chuan) 下去。”林占熺說,“在青年成才的過程中,我願做一株小小的菌草,為(wei) 大家提供一點點微薄的養(yang) 分。”

黨(dang) 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

黨(dang) 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

發布時間:2022年07月03日 09:58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田延華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