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把中國文明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動增強曆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

微信掃一掃 ×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進行第三十九次集體(ti) 學習(xi) 。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習(xi) 近平在主持學習(xi) 時強調,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係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決(jue) 心和意誌,篳路藍縷,跋山涉水,走過了不同於(yu) 世界其他文明體(ti) 的發展曆程。要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把中國文明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動全黨(dang) 全社會(hui) 增強曆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而團結奮鬥。

  中國社科院曆史學部主任、研究員王巍就這個(ge) 問題進行講解,提出了工作建議。中央政治局的同誌認真聽取了講解,並進行了討論。

  習(xi) 近平在主持學習(xi) 時發表了重要講話。他強調,我們(men) 黨(dang) 曆來用曆史唯物主義(yi) 的立場觀點方法看待中華民族曆史,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經過幾代學者接續努力,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百萬(wan) 年的人類史、一萬(wan) 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績顯著,但仍然任重而道遠,必須繼續推進、不斷深化。

  習(xi) 近平強調,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對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發展的曆史脈絡,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格局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對中華文明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較為(wei) 清晰的認識。同時,工程取得的成果還是初步的和階段性的,還有許多曆史之謎等待破解,還有許多重大問題需要通過實證和研究達成共識。

  習(xi) 近平指出,我們(men) 運用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化學、地學、物理學等前沿學科的最新技術分析我國古代遺存,使中華文明探源有了堅實的科技分析依據,拓展了我們(men) 對中國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認知。對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個(ge) 既複雜又漫長的係統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獻研究同自然科學技術手段有機結合起來,綜合把握物質、精神和社會(hui) 關(guan) 係形態等因素,逐步還原文明從(cong) 涓涓溪流到江河匯流的發展曆程。要加強統籌規劃和科學布局,堅持多學科、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學和曆史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聯合攻關(guan) ,拓寬研究時空範圍和覆蓋領域,進一步回答好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基本圖景、內(nei) 在機製以及各區域文明演進路徑等重大問題。

  習(xi) 近平強調,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義(yi) 和認定進入文明社會(hui) 的中國方案,為(wei) 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創性貢獻。要同步做好我國“古代文明理論”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傳(chuan) 、推廣、轉化工作,加強對出土文物和遺址的研究闡釋和展示傳(chuan) 播,提升中華文明影響力和感召力。

  習(xi) 近平指出,在五千多年漫長文明發展史中,中國人民創造了璀璨奪目的中華文明,為(wei) 人類文明進步事業(ye) 作出了重大貢獻。要把中華文明起源研究同中華文明特質和形態等重大問題研究緊密結合起來,深入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發展路向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演進格局,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yi) 、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態,闡明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對中華傳(chuan) 統文化,要堅持古為(wei) 今用、推陳出新,繼承和弘揚其中的優(you) 秀成分。要建立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明研究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為(wei) 人類文明新形態實踐提供有力理論支撐。

  習(xi) 近平強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men) 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我們(men) 堅持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推進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堅持守正創新,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同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相適應,展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jia) 值、中國力量。要堅持馬克思主義(yi) 的根本指導思想,傳(chuan) 承弘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從(cong)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尋找源頭活水。要充分運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更加完整準確地講述中國古代曆史,更好發揮以史育人作用。

  習(xi) 近平指出,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於(yu) 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要堅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jia) 值內(nei) 涵的認識,尊重不同國家人民對自身發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chong) 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ou) 越,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要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華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要講清楚中國是什麽(me) 樣的文明和什麽(me) 樣的國家,講清楚中國人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hui) 觀、道德觀,展現中華文明的悠久曆史和人文底蘊,促使世界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讀懂中華民族。

  習(xi) 近平強調,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you) 秀文明資源。要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營造傳(chuan) 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hui) 氛圍。要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的多重價(jia) 值,傳(chuan) 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jia) 值符號和文化產(chan) 品。

  習(xi) 近平指出,各級領導幹部都要重視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工作,為(wei) 曆史和考古工作者開展研究、學習(xi) 深造、研修交流提供更多政策支持。要營造傳(chuan) 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hui) 氛圍,廣泛宣傳(chuan)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導群眾(zhong) 特別是青少年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增強做中國人的誌氣、骨氣、底氣。

發布時間:2022年05月30日 10:45      來源:央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