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黨麵對麵④:自力更生發憤圖強——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是如何完成和推進的?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一唱雄雞天下白。從(cong) 沉睡中蘇醒的東(dong) 方大國重新抖擻,預示著一個(ge) 偉(wei) 大民族的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源遠流長的泱泱古國開啟了曆史新紀元,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從(cong) 此站起來了。新中國、新紀元之新,不僅(jin) 在於(yu) 國號之新、起點之新,更在於(yu) 山河之新、氣象之新。中華民族、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不僅(jin) 是脊梁挺起來了、腰杆硬起來了,更是精神立起來了、力量強起來了。

  那是自立自強、奮發奮鬥的時期,那是不畏強敵、保家衛國的年代,那是激情燃燒、豪氣衝(chong) 天的歲月,那是隱姓埋名、默默奉獻的日子,那是驚天動地、響徹寰宇的瞬間……從(cong) 來就沒有什麽(me) 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新中國,創造屬於(yu) 自己的新生活,靠的是自力更生、發憤圖強的那一代。

廢墟上獲新生

  在新舊事物轉換的關(guan) 鍵階段,正反力量往往處於(yu) 激烈的拉鋸和膠著狀態。新事物大踏步推動曆史發展,堅決(jue) 摧毀前進道路上的障礙阻撓和頑固勢力,舊事物不甘心就此退出曆史舞台,必定作出最後的瘋狂反撲和垂死掙紮。在新民主主義(yi) 革命勝利已成定局後,麵對錯綜複雜的國內(nei) 國際環境,黨(dang) 團結帶領人民如何建立和鞏固新生人民政權,徹底打倒內(nei) 外壓迫者,捍衛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進京趕考”麵臨(lin) 的第一道重大考題。

  70多年前的開國大典,花如海、人如潮,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意氣風發,朱老總笑意盈盈,周總理瀟灑自如……曆曆在目、恍然如昨。毛主席莊嚴(yan) 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這句帶著濃濃湘音的豪邁話語,在曆史的天空中久久回蕩、響徹雲(yun) 霄,道出了五萬(wan) 萬(wan) 中國人民當家做主人的勝利喜悅。許多人聽到時熱淚盈眶、奔走相告。隻有曆盡災難、飽受列強欺淩的中國人,才有刻骨銘心的“翻身感”。如果不是經曆了那麽(me) 多的屈辱和苦難,如果不了解革命先輩為(wei) 了這一天的到來曾付出那麽(me) 大的代價(jia) ,是很難理解這種感受的。

  新中國已經誕生,但新生的人民政權麵對的形勢是嚴(yan) 峻的,各種棘手問題從(cong) 四麵八方湧來,是否能站穩腳跟,是否能管好國家,這在國內(nei) 相當一部分人心中依然是個(ge) 疑問,國際上的一些朋友或敵人也在注視和觀望。當時在一些資本家中流傳(chuan) 這樣的說法,“共產(chan) 黨(dang) 軍(jun) 事上100分,政治上80分,經濟上0分”。

  摧枯拉朽、勢如破竹,堅決(jue) 肅清殘敵。新中國成立時,國民黨(dang) 反動派在大陸仍有100多萬(wan) 軍(jun) 隊盤踞在華南、西南地區和一些沿海島嶼,有200多萬(wan) 武裝土匪藏身山林、為(wei) 非作歹,力量不可小覷。人民解放軍(jun) 以雷霆萬(wan) 鈞之勢,采取大迂回、大穿插、大包圍作戰方針,對國民黨(dang) 殘餘(yu) 軍(jun) 事力量發起最後圍殲。同時,在全國開展了大規模的鎮壓反革命運動,堅決(jue) 掃清國民黨(dang) 反動派遺留在大陸的反革命殘餘(yu) 勢力。到1950年10月,共消滅國民黨(dang) 正規軍(jun) 128萬(wan) 餘(yu) 人、反動土匪武裝近百萬(wan) 人。1951年10月,西藏獲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國大陸實現完全統一。

  打擊破壞、恢複秩序,全力穩定經濟。當時在戰爭(zheng) 結束的地區,國民黨(dang) 政府留下的是一個(ge) 千瘡百孔的爛攤子,百業(ye) 凋敝、物價(jia) 飛漲,特別是不法分子投機活動異常猖獗,財政經濟幾近崩潰。有人狂妄叫囂,“解放軍(jun) 進得了上海,人民幣進不了上海”“隻要控製了兩(liang) 白一黑,就能置上海於(yu) 死地”。為(wei) 了迅速穩定經濟秩序,我們(men) 黨(dang) 精心領導了一係列穩定物價(jia) 和統一財經的重大鬥爭(zheng) ,控製了通貨膨脹和物價(jia) 高漲的局麵,破除了財政收支不平衡的狀況,在新解放區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使國民經濟得到全麵恢複和發展。1952年,工農(nong) 業(ye) 總產(chan) 值達到810億(yi) 元,比1949年增長77.5%,比新中國成立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長20%。這個(ge) 勝利讓那些懷疑者也不得不心服口服,感歎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經濟治理上也是有一手的。

  滌蕩汙泥、開展教育,積極倡導新風。新舊社會(hui) 兩(liang) 重天,舊社會(hui) 把人逼成“鬼”,新社會(hui) 把“鬼”變成人。我們(men) 黨(dang) 領導人民實行男女權利平等,清除“黃賭毒”,取締“會(hui) 道門”,徹底破除舊社會(hui) 留下的陳規陋習(xi) 。在全國開展馬克思主義(yi) 群眾(zhong) 學習(xi) 運動,積極倡導新道德新風尚,社會(hui) 麵貌煥然一新,人民政治思想文化水平明顯提高。

  【知識通鑒】

  兩(liang) 白一黑

  兩(liang) 白一黑,是指大米、棉紗、煤炭等新中國成立初期關(guan) 係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

  會(hui) 道門

  會(hui) 道門,是指以宗教異端信仰為(wei) 特征的民間秘密結社組織,因多以會(hui) 、道、門取名而簡稱會(hui) 道門。新中國成立初期,會(hui) 道門中少數自行瓦解,多數繼續活動,有的受敵對勢力控製成為(wei) 反對新生政權的力量。

  打掃屋子、另起爐灶,主動打開局麵。當時,以美國為(wei) 首的西方國家對新中國抱著敵視態度,實行孤立和封鎖政策,新中國麵臨(lin) 的國際環境異常複雜。我們(men) “打掃幹淨屋子再請客”,廢除一係列不平等條約,取消帝國主義(yi) 在華一切特權。我們(men) 奉行“一邊倒”外交方針,先後與(yu) 蘇聯和10個(ge) 人民民主國家建交,與(yu) 一批亞(ya) 洲民族主義(yi) 國家建立正式外交關(guan) 係,逐步打開了我國外交局麵。這一切進行得井井有條,徹底把舊中國的屈辱外交一掃而光,使新中國以嶄新的麵貌登上世界舞台。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和軍(jun) 隊密切配合,首戰兩(liang) 水洞、激戰雲(yun) 山城、會(hui) 戰清川江、鏖戰長津湖、血戰上甘嶺……經過3年殊死搏鬥,戰勝武裝到牙齒的強敵,打出了國威軍(jun) 威,打出了中國人民的精氣神,贏得抗美援朝這場“立國之戰”偉(wei) 大勝利,捍衛了新中國安全,彰顯了新中國大國地位。彭德懷同誌在《關(guan) 於(yu) 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抗美援朝工作的報告》中豪邁地說,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隻要在東(dong) 方一個(ge) 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ge) 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複返了。

改造中奠基業(ye)

  中國走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時就確定的方向和目標,是中國曆史發展的必然邏輯。但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十分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必須分兩(liang) 步走,首先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yi) 革命勝利,然後才能轉入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至於(yu) 花多長時間轉入社會(hui) 主義(yi) 階段,需要根據革命實踐的具體(ti) 情況來確定。

  新中國成立時,我們(men) 黨(dang) 就堅定認為(wei) 新民主主義(yi) 必然要過渡到社會(hui) 主義(yi) ,當時的設想是經過“相當長久”的時間,估計至少要10年,多則15年或20年。但形勢的變化超乎預料,到1952年,我國社會(hui) 經濟形態悄然發生一些轉折性變化,社會(hui) 主義(yi) 成分在國民經濟中大幅增加,進一步把向社會(hui) 主義(yi) 過渡明確化、具體(ti) 化,時機和條件已經成熟。這一切是怎樣發生的,為(wei) 什麽(me) 會(hui) 發生?

  這是因為(wei) ,我們(men) 沒收官僚資本歸國家所有,使社會(hui) 主義(yi) 國營經濟迅速發展和壯大。在國民黨(dang) 統治的舊中國,官僚資本控製著整個(ge) 國家經濟的命脈,掌握著能源、交通、銀行等重要領域,而民族資產(chan) 階級經濟力量相對弱小,主要集中在商業(ye) 、輕工業(ye) 等領域,與(yu) 前者相比,在占比、規模和塊頭上不可同日而語。新民主主義(yi) 革命勝利後,全部沒收的官僚資本轉為(wei) 國營經濟,就使得巨大的經濟力量集中到國家手中,使這個(ge) 沒收同時具有了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的性質。到1952年,國營工業(ye) 產(chan) 值在全國工業(ye) 總產(chan) 值中比重已達到56%,國營批發商業(ye) 的營業(ye) 額占全國批發商業(ye) 營業(ye) 總額的60%。

  這是因為(wei) ,我們(men) 利用和限製私營工商業(ye) 的發展,已經不同程度地開始了對它們(men) 的社會(hui) 主義(yi) 改造。新民主主義(yi) 革命時期,我們(men) 黨(dang) 采取了保護民族工商業(ye) 的基本經濟政策,包括利用其積極性因素和限製其消極性因素兩(liang) 個(ge) 方麵。並且,在國民經濟恢複時期,為(wei) 了應對經濟領域的幹擾破壞和不法行為(wei) ,幫助私營工商業(ye) 克服生產(chan) 困難,國家采取了一係列帶有社會(hui) 主義(yi) 性質的經濟措施,加深了私營工商業(ye) 同國營經濟的聯係,使它們(men) 在生產(chan) 關(guan) 係上發生了明顯變化。曆史往往就是這樣,在時代的洪流中,很多事情好像沒有主動地推進,但在大勢的作用下就達到這樣的結果,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這是因為(wei) ,我們(men) 提高土改後農(nong) 村經濟的經營效率,促進了廣大農(nong) 村農(nong) 業(ye) 互助合作的快速發展。農(nong) 村土地改革完成後,農(nong) 民分到了土地,但一家一戶的分散勞動,生產(chan) 力水平較低,難以適應工業(ye) 化對糧食和工業(ye) 原料的需求,並且容易出現貧富不均的情況。根據當時的認識和經驗,人們(men) 認為(wei) 隻有組織起來互助合作,才能發展生產(chan) 、共同富裕。在國民經濟恢複時期,簡單協作的互助組普遍建立起來,土地入股的初級合作社開始發展,生產(chan) 資料集體(ti) 所有的高級合作社也有了若幹典型試驗。這些農(nong) 村生產(chan) 關(guan) 係的變化,實際上成為(wei) 農(nong) 業(ye) 向社會(hui) 主義(yi) 方向發展的最初步驟。

  【知識通鑒】

  互助組、初級合作社、高級合作社

  互助組,是指20世紀50年代初期,我國農(nong) 民為(wei) 了解決(jue)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中各自的勞動力、畜力、農(nong) 具不足的困難,在自願互利基礎上建立的勞動互助組織。初級合作社,是指在互助組的基礎上,以個(ge) 體(ti) 農(nong) 民自願組織起來的半社會(hui) 主義(yi) 性質的集體(ti) 經濟組織。高級合作社,是指以主要生產(chan) 資料集體(ti) 所有製為(wei) 基礎的農(nong) 民合作經濟組織。

  這是因為(wei) ,我們(men) 麵臨(lin) 著嚴(yan) 峻複雜的國際環境,促使我國盡快開始向社會(hui) 主義(yi) 過渡。當時,以美國為(wei) 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軍(jun) 事上進行侵略威脅,政治上敵視圍堵,經濟上嚴(yan) 密封鎖,新中國在國際上舉(ju) 步維艱。在恢複經濟和“一五”計劃建設中,隻有蘇聯大力支持我國,給予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麵的援助。加之資本主義(yi) 國家暴露出諸多問題,發展很不景氣,而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充滿向上發展的活力,顯示出更大的優(you) 越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men) 選擇向蘇聯“老大哥”學習(xi) ,盡快建立和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

  《關(guan) 於(yu) 建國以來黨(dang) 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jue) 議》對我國向社會(hui) 主義(yi) 過渡的曆史必然性,從(cong) 3個(ge) 方麵作了深入闡釋:一、國家的社會(hui) 主義(yi) 工業(ye) 化,是國家獨立和富強的當然要求和必要條件;二、國內(nei) 的主要矛盾已經轉為(wei) 工人階級和資產(chan) 階級之間、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和資本主義(yi) 道路之間的矛盾;三、土改後我國農(nong) 業(ye) 發展狀況要求個(ge) 體(ti) 農(nong) 業(ye) 向合作化方向發展。

  曆史合力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nei) 匯聚,共同推動新中國朝著社會(hui) 主義(yi) 方向前進。我們(men) 黨(dang) 順應曆史趨勢、把握曆史主動,明確提出過渡時期“一化三改”“一體(ti) 兩(liang) 翼”的總路線,製定實施了第一個(ge) 五年計劃,按計劃、有步驟對農(nong) 業(ye) 、手工業(ye) 和資本主義(yi) 工商業(ye) 進行社會(hui) 主義(yi) 改造,到1956年改造已基本完成,“一五”計劃原定的主要指標大都提前完成了。同時,隨著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基礎的不斷鞏固,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製度、文化製度、社會(hui) 製度等一係列上層建築也相應建立起來,初步構建起了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大廈的“四梁八柱”,我國進入了社會(hui) 主義(yi) 階段。

  【知識通鑒】

  第一個(ge) 五年計劃

  我國的第一個(ge) 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1953年開始執行,1957年完成,基本任務是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工業(ye) 化的初步基礎。在此期間,我國先後開工建設了1萬(wan) 多個(ge) 工業(ye) 項目,實施了一係列重點項目,完成社會(hui) 主義(yi) 改造,初步建立起工業(ye) 體(ti) 係和國民經濟體(ti) 係。

  一化三改、一體(ti) 兩(liang) 翼

  一化三改是黨(dang) 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簡稱。“一化”是指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hui) 主義(yi) 工業(ye) 化,“三改”是指逐步實現國家對農(nong) 業(ye) 、手工業(ye) 、資本主義(yi) 工商業(ye) 的社會(hui) 主義(yi) 改造。一體(ti) 兩(liang) 翼是對黨(dang) 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形象比喻,“一體(ti) ”就是“一化”,“兩(liang) 翼”就是“三改”。

  盡管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是一個(ge) 漫長的曆史過程,但這無疑是一個(ge) 偉(wei) 大的勝利,黨(dang) 領導人民消滅了一切剝削製度,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wei) 廣泛而深刻的社會(hui) 變革,為(wei) 我國一切進步和發展奠定了根本製度基礎。社會(hui) 主義(yi) 中國以嶄新的麵貌,站到了一個(ge) 新的曆史起點上。

平地上起高樓

  第一輛國產(chan) 汽車下線、第一座長江大橋通車、第一個(ge) 大型油田投產(chan) 、第一台國產(chan) 電視機誕生、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製造能力從(cong) 弱到強、產(chan) 業(ye) 體(ti) 係從(cong) 無到有、工業(ye) 布局從(cong) 偏到全、交通運輸從(cong) 點到麵,其他事業(ye) 也實現了零的突破,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取得了重大成就。石油工人“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國防科技工作者“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農(nong) 民群眾(zhong) “多壯誌,誓把河山重安排”……各行各業(ye) 的人們(men) 豪情萬(wan) 丈、幹勁十足,用生命和鮮血定格了一個(ge) 個(ge) 奮鬥拚搏的畫麵,構築起了建設新國家新社會(hui) 的精神標識。1956年到1966年這十年,是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奠基立業(ye) 的十年,很多成就對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不僅(jin) 影響一時,而且影響深遠,甚至直到今天仍起到基礎性作用。

  在中國這樣一個(ge) 經濟文化十分落後的東(dong) 方國家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沒有充分的基礎條件,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是一件極其艱難的事業(ye) 。十年成就是在一片廢墟上完成的,即便是在前人帶路、目標引領、順風順水的情況下取得的,也實屬不易。何況,這是黨(dang) 帶領人民在異常複雜的內(nei) 外環境中,獨立自主探索、邊幹邊試、不斷糾偏的情況下取得的,更難能可貴。許多事後看起來十分明白的事情,當時卻未必看得清楚。在探索前進的過程中,經常是正確和錯誤相互交織,在複雜的曲線中推動了曆史不斷向前發展。

  為(wei) 了避免重蹈蘇聯模式的覆轍,我們(men) 黨(dang) 提出了以蘇為(wei) 鑒、獨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道路的方針。毛澤東(dong) 同誌就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作了深入思考,強調應當從(cong) 我國國情出發,把馬克思列寧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創造新的理論,寫(xie) 出新的著作。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論十大關(guan) 係》和《關(guan) 於(yu) 正確處理人民內(nei) 部矛盾的問題》,標誌著我們(men) 黨(dang) 對怎樣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有了自己新的重要認識。正如毛澤東(dong) 同誌所說的,之前經濟建設主要學外國經驗,現在開始提出自己的建設路線,有我們(men) 自己的一套內(nei) 容。

  為(wei) 了消除政治生活中的不良傾(qing) 向,克服官僚主義(yi) 、宗派主義(yi) 和主觀主義(yi) ,我們(men) 黨(dang) 在全黨(dang) 開展整風運動。然而隨著整風運動的深入,極少數人乘機攻擊黨(dang) 和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汙蔑黨(dang) 的領導地位為(wei) “黨(dang) 天下”,要求“輪流坐莊”。這種異常現象引起黨(dang) 的警覺,組織力量反擊右派分子進攻。應該說,及時對反黨(dang) 反社會(hui) 主義(yi) 的右派分子進行反擊,是完全必要的,但由於(yu) 錯誤估計形勢,導致反右被嚴(yan) 重擴大化。這是黨(dang) 的曆史上的一大教訓。

  為(wei) 了盡快改變國家貧窮落後的麵貌,黨(dang) 領導人民力圖把建設搞得快一點,以爭(zheng) 取更多的主動。但在經濟建設中出現了急躁冒進傾(qing) 向,不切實際地開展“三年趕英、十年超美”“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chan) ”的“大躍進”運動,近乎狂熱地掀起“一大二公”“共產(chan) 風”的人民公社化運動高潮。雖然主觀願望是好的,但違背客觀規律和事實,結果事與(yu) 願違、適得其反。我們(men) 黨(dang) 很快發現了這種錯誤傾(qing) 向,作出了糾“左”的努力,使形勢初步有所好轉。但糾“左”進程被隨後出現的“反右傾(qing) ”鬥爭(zheng) 中斷,加之嚴(yan) 重自然災害和蘇聯援助的中止,我國經濟發展雪上加霜、困難重重。為(wei) 了擺脫困境,我們(men) 黨(dang) 決(jue) 定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並且提出了“四個(ge) 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把全體(ti) 人民的力量團結和凝聚到共同奮鬥目標上來。

  曆史是必然和偶然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最終一定是必然的。梳理十年建設的發展脈絡,看似紛繁複雜、盤根錯節,實則起主要作用的是兩(liang) 條線索,一條是黨(dang) 領導人民在探索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過程中形成的正確理論和寶貴經驗,另一條是實踐中出現的錯誤傾(qing) 向和深刻教訓。從(cong) 十年的情況看,正確是主要方麵,成就是曆史主流,錯誤是次要方麵,挫折是曆史支流,曆史的發展總體(ti) 上是按照前一條線索演進的。從(cong) 之後的曆史進程看,雖然一段時間內(nei) 後一條線索暫時占據了主導,導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發生,但曆史大勢終究戰勝錯誤傾(qing) 向,前一條線索在遭受重大挫折後爆發出更強大的勢能,為(wei) 新時期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開創嶄新道路提供曆史動力。

曲折中有發展

  “文化大革命”十年內(nei) 亂(luan) ,對中國人民來說是一段無法抹去的痛苦記憶,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來說也是一段值得深刻反思的冷峻曆史。隻有深刻認識它的嚴(yan) 重錯誤和造成的危害,才能真切體(ti) 悟它結束時人們(men) 的喜悅心情。當1976年10月禍亂(luan) 已久的“四人幫”被打倒,人民群眾(zhong) 歡欣鼓舞、興(xing) 高采烈,各地紛紛舉(ju) 行盛大集會(hui) 和遊行,控訴反革命集團的滔天罪行,熱烈慶賀結束“文化大革命”這一偉(wei) 大曆史性勝利。

  這場劫難的發生不是某個(ge) 人或某幾個(ge) 人的心血來潮,而是有著複雜深刻的社會(hui) 曆史原因。從(cong) 國際上看,新中國一直處於(yu) 嚴(yan) 峻的國際環境之中,帝國主義(yi) 長期敵視和封鎖我們(men) ,試圖從(cong) 內(nei) 部打開缺口達到“和平演變”的目的,加之蘇聯在中蘇關(guan) 係破裂後屢屢給中國施加壓力,人民政權被外部勢力顛覆的危險始終存在。從(cong) 國內(nei) 看,我們(men) 黨(dang) 是經過長期殘酷戰爭(zheng) 後迅速進入社會(hui) 主義(yi) 的,缺乏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的經驗,容易把戰爭(zheng) 時期積累下來的階級鬥爭(zheng) 經驗運用於(yu) 和平建設時期,通過大規模群眾(zhong) 運動的方法來解決(jue) 麵臨(lin) 的問題。在內(nei) 外部因素的作用下,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朝著“左”的方向越走越遠,最終釀成了這場大禍。

  “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林彪、江青兩(liang) 個(ge) 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dang) 、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yan) 重災難的內(nei) 亂(luan) 。在這期間,黨(dang) 的組織和國家政權受到極大削弱,大批幹部和群眾(zhong) 遭受殘酷迫害,民主和法製被肆意踐踏,全國陷入嚴(yan) 重的政治危機和社會(hui) 危機,使黨(dang) 、國家、人民遭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yan) 重的挫折和損失,教訓極其慘痛。

  但也要看到,作為(wei) 政治運動的“文化大革命”與(yu) “文化大革命”曆史時期是有區別的。這一時期,黨(dang) 和人民同“左”的錯誤的鬥爭(zheng) 一直沒有停止過,使內(nei) 亂(luan) 的破壞受到一定程度的限製,黨(dang) 、人民政權、人民軍(jun) 隊和整個(ge) 社會(hui) 的性質都沒有改變,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在一些領域仍然取得重要進展。特別是三線建設成果引人注目,一批交通運輸線、輸油管線設施相繼建成,國防科技、民用科技業(ye) 績顯著,對我國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20世紀70年代上半期,我國外交工作打開新的局麵,恢複在聯合國合法席位,迎來了新中國成立後第二次建交高潮。到1976年年底,與(yu) 中國建交的國家猛增到113個(ge) ,比1969年年底增加了一倍多。

  【知識通鑒】

  三線建設

  三線建設,是指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以加強國防為(wei) 中心的戰略大後方建設。這項建設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舊中國工業(ye) 布局不平衡的狀況,使一大批當時屬於(yu) 頂尖的軍(jun) 工企業(ye) 、國有企業(ye) 、科研院所來到中西部,為(wei) 中西部地區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的兩(liang) 年間,黨(dang) 和國家工作有所恢複和發展,一些領域的撥亂(luan) 反正已經開始,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hui) 秩序開始走上正常軌道。但要想短期內(nei) 消除十年內(nei) 亂(luan) 的影響,並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加上受到“兩(liang) 個(ge) 凡是”的束縛,黨(dang) 和國家工作出現了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麵。這個(ge) 時候,世界經濟正快速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經曆了十年災難後的人們(men) ,急切期待黨(dang) 和國家迅速擺脫困境,邁開大步前進。順應時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期待,在鄧小平同誌親(qin) 自領導和推動下,一場關(guan) 於(yu) 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迅速在全黨(dang) 全社會(hui) 展開,猶如一聲驚雷打破沉悶的天空、一陣春風消融寒冬的堅冰,為(wei) 新時期的到來打開了思想的閘門、提供了理論的先導。

  列寧曾形象地比喻,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猶如攀登一座崎嶇險阻、未經勘探、人跡罕至的高山,根本沒有什麽(me) 早經試驗合格的東(dong) 西。在一個(ge) 有著特殊國情和悠久曆史的東(dong) 方大國探索一條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之路,其困難和曲折是無法想象的。我們(men) 陷入過迷茫、但更多是調整糾偏後的堅定,我們(men) 遭遇過挫折、但更多是攻破堅壁後的勝利,我們(men) 經曆過徘徊、但更多是衝(chong) 破束縛後的破圈,從(cong) 而使社會(hui) 主義(yi) 中國在經受重重考驗和磨礪中獲得新生、不斷升華。

  【深度閱讀】

  1.《關(guan) 於(yu) 建國以來黨(dang) 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jue) 議》,《人民日報》1981年7月1日。

  2.《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21年版。

百年大黨(dang) 麵對麵

百年大黨(dang) 麵對麵

發布時間:2022年05月26日 07:32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徐瑤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