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總書記勉勵我們繼續傳承弘揚“西遷精神”——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四十八)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2020年4月2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西安交通大學考察,他走進交大西遷博物館,參觀了交大西遷的創業(ye) 曆程和輝煌成就展,看望了14位西遷老教授,與(yu) 青年學生親(qin) 切交談,對“西遷精神”給予高度讚揚。他強調,“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yi) ,精髓是聽黨(dang) 指揮跟黨(dang) 走,真正是與(yu) 黨(dang) 和國家、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他勉勵師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傳(chuan) 承弘揚“西遷精神”。

  采訪對象:張邁曾,男,1954年11月生,河北滄縣人,時任西安交通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潘季,男,1934年4月生,江蘇常熟人,西遷老教授,曾任西安交通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委員。史維祥,男,1928年1月生,江蘇溧陽人,西遷老教授,曾任西安交通大學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hui) 委員。蘇翔,男,1988年9月生,江蘇宜興(xing) 人,現任西安交通大學團委書(shu) 記。韓豫,男,1993年12月生,陝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碩7004班研究生。於(yu) 嘉寧,女,2000年3月生,內(nei) 蒙古呼倫(lun) 貝爾人,西安交通大學崇實書(shu) 院法複81班學生,時任交大解說團團長。

  采訪組:石新明 畢曉楠 劉昱含 賴函 寧夢瑤

  采訪日期:2021年4月22日

  采訪地點:西安交通大學西遷博物館

  采訪組:張邁曾書(shu) 記,您好!2020年4月22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西安交通大學考察。您當時陪同總書(shu) 記參觀了交大西遷博物館,請回憶一下當時的情景。

  張邁曾:當天下午,我和王樹國校長在西遷博物館門口等候習(xi) 總書(shu) 記的到來。總書(shu) 記乘坐的汽車緩緩停下後,我們(men) 疾步上前,興(xing) 奮地說:“總書(shu) 記好,終於(yu) 把您盼來了!感謝您來西安交大視察指導!”總書(shu) 記下車後,親(qin) 切地跟我們(men) 握手,並對大家微笑致意。

  西遷博物館總共四層,一至三層是展區,四層是辦公區。博物館主要由溯源、西遷和致遠三個(ge) 展館組成,其中一層展區展示的是交大從(cong) 1896年建校到1956年西遷之間的曆史變遷,二層展區展示的是學校西遷時期以及遷校後的建設發展曆程,三層展區主要展示改革開放後學校在人才培養(yang) 、科學研究、社會(hui) 服務、文化傳(chuan) 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麵所取得的成績。總書(shu) 記十分關(guan) 注學校的發展,幾乎在每張圖片和每件實物前都駐足觀看。

  在一層溯源主題展廳,我向總書(shu) 記介紹道,交通大學的前身——南洋公學是1896年在上海成立的。總書(shu) 記回應道:“交大曆史非常悠久,底蘊也十分雄厚。”“交通大學的工科特色確實在當時是數一數二的,也為(wei) 現在學校以工科見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二層西遷主題展廳,總書(shu) 記在一幅幅老照片、一個(ge) 個(ge) 老物件前仔細觀看。當看到西遷專(zhuan) 列乘車證、隨校西遷的臥式銑床、“草棚大禮堂”、彭康校長“辦公室”和交通大學校牌等實物展品時,總書(shu) 記感慨地說:“交大西遷實在不易!”

  在三層致遠主題展廳,我和校長向總書(shu) 記匯報了學校的整體(ti) 工作,談到學校始終以培養(yang) 學生的家國情懷為(wei) 重要著力點,交大遷校至今總共培養(yang) 了近三十萬(wan) 名畢業(ye) 生,其中近50%的畢業(ye) 生留在西部工作,創造了約三萬(wan) 項科研成果,貢獻了數以千億(yi) 計的經濟社會(hui) 效益。總書(shu) 記聽後頻頻點頭,表示肯定。他說,西安交大做得很好,為(wei) 西部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總書(shu) 記參觀完三層展廳後,來到一樓大廳,與(yu) 給他寫(xie) 信的14位西遷老教授親(qin) 切交談(當年寫(xie) 信的15位教授,已有一位去世)。

  采訪組:潘季教授,您好!作為(wei) 親(qin) 曆者,您能否回憶一下習(xi) 總書(shu) 記會(hui) 見西遷老教授們(men) 的場景?還記得總書(shu) 記都向大家說了些什麽(me) 嗎?

  潘季:我是1952年進入交大讀書(shu) 的,遷校的時候隻有23歲,給總書(shu) 記寫(xie) 信的時候是84歲。這次總書(shu) 記來看望,我們(men) 真是激動不已。見到總書(shu) 記後,他向我們(men) 揮手致意。我們(men) 本來是站著鼓掌的,但總書(shu) 記反複說了幾次“你們(men) 坐下吧”,而且不斷地用手示意請我們(men) 坐下,讓我們(men) 內(nei) 心特別感動。

  總書(shu) 記說,他很惦念我們(men) 這些給他寫(xie) 信的老教授,所以特地來交大,來看望我們(men) 。他說,他在陝西插隊的時候,就聽說有一所從(cong) 上海搬到西安的交通大學。總書(shu) 記在講話中肯定了“西遷精神”的重要意義(yi) ,指出“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yi) ,精髓是聽黨(dang) 指揮跟黨(dang) 走,就是知識分子要愛國,要聽黨(dang) 的話,黨(dang) 需要我們(men) 到哪裏,我們(men) 就到哪裏。

  總書(shu) 記還談到當年遷校時陳毅副總理曾說:“交通大學西遷成功不成功,要十年以後看。”如今六十多年過去了,遷校的意義(yi) 是很深遠和宏大的。

  總書(shu) 記對“西遷精神”的肯定、對我們(men) 西遷老教授的關(guan) 懷,讓我們(men) 感到榮幸之至。我們(men) 隻是做了人民教師應該做的事情,總書(shu) 記的鼓勵讓我們(men) 覺得再平凡也可以成就偉(wei) 大。

  采訪組:史維祥教授,您好!作為(wei) 給習(xi) 總書(shu) 記寫(xie) 信的老教授之一,請問您當初為(wei) 什麽(me) 會(hui) 有寫(xie) 信的想法?聽了總書(shu) 記的重要講話,您有怎樣的感受?

  史維祥:2017年10月,黨(dang) 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後,我們(men) 這些當年參與(yu) 西遷的老同誌就商量著給總書(shu) 記寫(xie) 封信,匯報我們(men) 學習(xi) 黨(dang) 的十九大精神的體(ti) 會(hui) 和弘揚奉獻報國精神的建議,希望能夠鼓勵更多的知識分子到黨(dang) 和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ye) 。

  我們(men) 有兩(liang) 個(ge) 萬(wan) 萬(wan) “沒想到”。第一個(ge) “沒想到”的是,信寄給總書(shu) 記沒多久,總書(shu) 記就作出重要批示,並向當年響應國家號召、獻身大西北建設的老同誌們(men) 致以崇高的敬意。當時省領導還來到學校傳(chuan) 達了重要指示精神,讓我們(men) 倍感溫暖和光榮。第二個(ge) “沒想到”的是,總書(shu) 記在2018年的新年賀詞中再次提到了我們(men) ,說我們(men) 的故事令他深受感動。這是總書(shu) 記對我們(men) 西遷老教授的厚愛。這一次,總書(shu) 記專(zhuan) 程來看望我們(men) ,我們(men) 真的感到無上光榮。

  其實,西遷時我們(men) 還隻是二十多歲的年輕助教,當時的老教授們(men) 現在都已經長眠在黃土地下。我們(men) 能做的就是講好當年的西遷故事,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交大西遷的點點滴滴。當時的條件是極其艱苦的,即使放到現在,要遷一所大學也是難以想象的大工程。但是,交大師生就是懷著“黨(dang) 讓我們(men) 去哪裏,我們(men) 就背起行囊去哪裏”,“哪裏有事業(ye) ,哪裏有愛,哪裏就是家”,“始終與(yu) 黨(dang) 和國家的發展同向同行”的信念,義(yi) 無反顧地踏上了西遷的征途。這一遷,影響的不僅(jin) 僅(jin) 是幾代人的命運,更是全中國高等教育的進步和發展。

  直到現在還時常會(hui) 有人問我:“你們(men) 當時西遷太虧(kui) 了,後悔嗎?”吃虧(kui) 不吃虧(kui) ,要看用什麽(me) 尺子量!我們(men) 為(wei) 祖國的大西北奉獻了一所重點大學,不後悔!這是我們(men) 最大的光榮!

  習(xi) 總書(shu) 記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鬥,一個(ge) 時代有一個(ge) 時代的擔當。”值得自豪的是,我們(men) 沒有辜負祖國和人民的期望,沒有辜負黨(dang) 中央的囑托,以青春熱血參與(yu) 書(shu) 寫(xie) 了這段難忘的曆史,成為(wei) 交大這棵大樹的一部分,在祖國的西部紮根、開花、結果!

  采訪組:史教授,您的介紹令人感動,剛才您談到要給年輕人講好西遷故事,能否也給我們(men) 講述幾個(ge) 西遷的故事?

  史維祥:當時,一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帶頭西遷,而他們(men) 麵對的實際困難恰恰是最大的。在小家與(yu) 國家之間,他們(men) 義(yi) 無反顧地選擇了國家,選擇了克服困難,堅決(jue) 西遷,演繹了無數感人的故事,至今在交大校園中仍廣為(wei) 流傳(chuan) 。

  走進西安交大,在校園東(dong) 北角的一處花園內(nei) ,“中國電機之父”鍾兆琳教授的塑像矗立在那裏。1957年,如果你走在交大校園,不時會(hui) 聽到有師生在“議論”鍾兆琳先生。這位從(cong) 交通大學的附屬中學讀到大學,赴美國康奈爾大學深造後又回到母校任教的國家一級教授,當時已有20年教齡,教過錢學森、王安、江澤民等上千名學生。他是中國電機工業(ye) 創始人之一,始終是教師隊伍中擁護遷校的一麵旗幟。學校西遷時,鍾先生將已癱瘓在床的夫人安頓在上海,孤身一人來到西安。他經常對學生們(men) 說,不把西北開發建設起來,中國就沒有真正的繁榮昌盛,並大聲疾呼:“天下興(xing) 亡,匹夫有責。支援西北,每個(ge) 教師都有責任!”

  著名能源動力科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陳學俊先生,是當年西遷時最年輕的教授。1957年9月,他和夫人帶著四個(ge) 孩子,乘坐交大專(zhuan) 業(ye) 課教師西遷專(zhuan) 列由上海來到西安。臨(lin) 行前,他們(men) 注銷了上海戶口,將上海的兩(liang) 處房產(chan) 交給主管部門。他說:“既然去西安紮根西北黃土地,就不要再為(wei) 房子而有所牽掛。錢是身外之物,不值得去計較。”在西遷最初的日子裏,他們(men) 的兩(liang) 個(ge) 孩子每天都要坐著農(nong) 民拉糞的馬車進城去上學。

  采訪組:蘇翔老師,您好!聽說習(xi) 總書(shu) 記在交大西遷博物館門口,被在校的青年師生熱情地“包圍”了,歡呼聲經久不息。請您回憶一下當時的場景。

  蘇翔:得知習(xi) 總書(shu) 記來學校後,在校的青年師生自發地來到西遷博物館前,在路邊站成了圓弧形,有七八圈的樣子。總書(shu) 記從(cong) 博物館走出來後,立即被在場的青年師生“包圍”了。“總書(shu) 記好!”“習(xi) 主席好!”的歡呼聲經久不息。總書(shu) 記微笑著向我們(men) 揮手致意,他接過話筒笑著說:“我聽說還沒到複學的時間,但是你們(men) 都來了。”話音未落,現場便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

  總書(shu) 記在現場發表了約五分鍾的重要講話。他說:“在博物館裏,我聽了書(shu) 記和校長的介紹,了解了學校的全麵情況,特別是西遷的情況。我雖然有所了解,但還是感觸很深,感慨萬(wan) 千。”總書(shu) 記飽含深情的話語,令在場的師生動容。

  總書(shu) 記充分肯定了交大西遷的重要意義(yi) ,他神情凝重地說:“我們(men) 的新中國多不容易,現在強大了,現在富裕了,但是,看看當年,也看到當年黨(dang) 中央的良苦用心啊!把這樣一所最好的學校,從(cong) 上海遷到這裏,是為(wei) 了什麽(me) 呢?是為(wei) 了我們(men) 整個(ge) 中華民族、新中國的發展,教育布局、工業(ye) 布局拉動西部的發展,作出了這樣的一個(ge) 戰略部署。而在這個(ge) 戰略部署下,我們(men) 的交大人體(ti) 現出來的‘西遷精神’,核心是愛國主義(yi) ,精髓是聽黨(dang) 指揮跟黨(dang) 走。真正是與(yu) 黨(dang) 和國家、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黨(dang) 叫幹啥就幹啥,打起背包就出發,6000多人就搬過來了。從(cong) 黃浦江畔搬到渭河之濱,談何容易啊!”

  總書(shu) 記勉勵交大學子:“要發揚老教授們(men) 這種‘西遷精神’,把現在的西安交大辦好,就是繼續發揚這種精神。在當前的曆史機遇下,‘兩(liang) 個(ge) 一百年’、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等,都需要老師們(men) 、同學們(men) 再接再厲!”

  采訪組:韓豫同學,您好!習(xi) 總書(shu) 記即興(xing) 講話時,您當時就在現場,能否分享一下您的感受?

  韓豫:當時我是個(ge) 即將畢業(ye) 的研究生,留在學校做科研,準備畢業(ye) 設計和論文。印象最深的是,習(xi) 總書(shu) 記發表重要講話之後,熱烈的掌聲此起彼伏,“請總書(shu) 記放心”“總書(shu) 記,我們(men) 愛您”等歡呼聲持續不斷,師生們(men) 自發地唱起了《歌唱祖國》。我被現場的氛圍所感染,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動自豪的淚水。總書(shu) 記在乘車離開前仍多次環顧四周,向在場的師生微笑揮手,我們(men) 的激動之情難以言表。

  總書(shu) 記的重要講話是對“西遷精神”的高度概括,既是西安交大人的巨大榮耀,也是我們(men) 前進的巨大動力;既是對學校遷校、建校發展曆程的高度肯定,更是對西安交大的深情囑托。如今,交大師生已經形成了從(cong) “711”到“奮不顧身”再到“幹瘋了”、“一天當作兩(liang) 天用、兩(liang) 天工作一天完”的精氣神,上下同心,必須把學校發展好,必須把“西遷精神”傳(chuan) 承好,必須把總書(shu) 記的囑托實踐好。

  采訪組:於(yu) 嘉寧同學,您好!作為(wei) 交大解說團團長,請問您是如何進一步宣傳(chuan) 弘揚“西遷精神”的?

  於(yu) 嘉寧:我們(men) 很幸運,能夠成為(wei) 這個(ge) 時代“西遷精神”的“宣傳(chuan) 員”。習(xi) 總書(shu) 記來校考察後,我們(men) 在博物館老師的指導下開始籌備和布置總書(shu) 記蒞校視察展。在布展的過程中,每一處展陳設計都讓我進一步感悟到總書(shu) 記的關(guan) 懷與(yu) 囑托,也激勵我更好地完成講解任務。總書(shu) 記對“西遷精神”的重要指示已經深深烙刻在我的心裏,既是我講解時的開場白,更是引領我學習(xi) 成長的旗幟。

  過去的一年中,交大西遷博物館已成為(wei) 社會(hui) 各界的“網紅”打卡地,全年接待觀眾(zhong) 近十五萬(wan) 人次,我承擔了近五十場次的講解任務。每講解一次,我對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精神的認識和理解就加深一分。作為(wei) 交大解說團成員,我和團裏的其他幾十名小夥(huo) 伴一起向社會(hui) 各界來賓講述西遷故事,在平凡的工作中傳(chuan) 播“西遷精神”,不負總書(shu) 記的期許和囑托。

習(xi) 近平與(yu) 大學生朋友們(men)

習(xi) 近平與(yu) 大學生朋友們(men)

發布時間:2022年05月12日 08:51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石光輝 打印